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胃脘痛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01 10:25赵向丽,甘超华,周满霞
康颐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胃脘中脘胃炎

赵向丽,甘超华,周满霞

【摘要】胃脘痛病症是在临床诊断中比较多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表症为反复且预后易复发。研究及实践表明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胃脘痛方面优势明显。以针刺疗法、热敏灸疗法、腹针疗法、穴位贴敷及耳穴疗法等为特色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以上治疗方法不仅操作便捷,疗效较好,还可以较快缓解疼痛,对改善胃脘痛患者其他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及胃脘痛的治疗有积极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字】中医特色疗法;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190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CM Characteris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in Gastric Pain——Based on the Summary of Clinical Practice

[Abstract]Stomach pain is a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in clinical diagnosis. Its clinical symptoms are repeated and the prognosis is easy to relapse. Research and practice show that TCM characteristic therapies have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epigastric p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feat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therapy,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ear point therapy, etc. The above treatment methods are not only convenient to operate, have good curative effects, but also relieve pain quickly and improve the stomach Other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epigastric pain, reducing recurrence,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nd treatment of epigastric pain have positive clinical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characteristic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pigastric pain

胃脘痛病癥主要指身体上腹胃脘部位及近心窝处的作痛为病象的疾病[1]。胃脘痛又习惯称之为胃心痛、心痛、心下痛或心下痞。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持续疼痛且不适,脘腹有胀满感,反酸嗳气,口干口苦及大便不畅或溏薄。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描述其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也指出:“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现代中医认为胃脘痛主指慢性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中医学概括为主要包括为寒邪客胃、肝气犯及脾胃虚弱。在《皇帝内经》中对胃脘痛发病的病因和病机也有阐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中医诊治胃脘痛多采用温中散寒止痛,消食导滞,疏肝理气和胃及养阴益胃为主要治疗原则。其临床多采用单纯中药汤剂,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临床仍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反复,迁延不愈。中医特色疗法在作为中医在几千年的医学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特色的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疗效效果较好,并且还有独特且良好的预防和保健的作用。同时,在临床上该治疗方法相较于其他疗法较为灵活,并且所需费用也较低廉,随着临床逐步推广,该疗法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治疗优势[2]。临床中我们把中医特色治疗应用到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治疗前可以起到预防保健功能,治疗中配合内服药物起到治疗作用,治疗后可以巩固目前治疗效果,减少复发。下面就针对近两年在临床开展比较多的特色疗法,如针刺、热敏灸、穴位贴敷、耳穴、腹针,阐述如下:

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作为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其核心理念是中医整体观,具体可以概括为根据脏腑、经络学说,配穴处方,按方施术,然后运用四诊八钢理论进行辩证论治,主要是通过以通其经络和调节气血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诊治目的。《灵枢﹒经脉》描述为:“经脉者,所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现代医学研究[3]证明针灸在抑制炎性反应因子、保护胃黏膜及调节胃肠激素等方面作用明显,对治疗慢性胃炎有积极作用。处方常选用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梁丘等作为主要针灸穴位,如果肝胃不和,可以加太冲穴位和期门穴位,如果胃热炽盛则需要加内庭穴位、合谷穴位,如果是食滞胃脘则加里内庭穴位和下脘穴位,如果胃阴不足则加三阴交穴位、血海穴位等。中脘为胃的募穴与下合穴足三里相配进行治疗,对胃气有很好的疏通和调节效果,同时止痛效果也较为明显;公孙穴位、内关穴位与八脉交会穴相配合进行治疗,不仅能宽胸理气,还对治疗胸腹疾病疗效明显;梁丘穴作为足阳明胃镜的郄穴,该穴位主要治疗急性胃痛;太冲平肝降逆;内庭、合谷清泻内热;血海和三阴交穴位对补阴养血效果较佳,能使阴液得以恢复,胃也能得到其充分濡养。临床中除了部分畏惧针灸和针灸禁忌症患者外,我们把针灸治疗贯穿于胃脘痛临床治疗的全过程,以辨证而施治,随证而配穴,往往能收到疗效短、见效快的诊治效果。

2  热敏灸疗法

《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热灸疗法的适应症广泛。因其独特的疗效,近年来针灸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多,相应的相关研究也逐年增加。热敏灸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日新教授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实践及总结而来,该疗法在治疗胃脘痛病症方面临床治疗效果较好。陈教授认为“灸之要,仍要遵循气至而有效”,即通过艾灸热敏化穴位而达到循经感传的目的,从而大幅度提高灸疗的效果。热敏灸穴位主要取中脘穴位、肝俞穴位、脾俞穴位、阳陵泉穴位和足三里穴位等5个穴位。艾灸中脘穴时,患者大都能自己感觉到热感可以透至腹腔内并延至整个腹部,一直可以持续到热灸结束,热感也随之消失,如果对肝俞穴位和脾俞穴位同时双点进行温和灸,患者能很快自己感觉到热感透至深部,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感觉到热感可扩散至整个背部,一直可以持续到热灸结束,热感也随之消失;热灸阳陵泉穴和足三里穴时,患者能感觉到热感可以顺着经络向足部或腹部进行感传,一直可以持续到热灸结束,热感也随之消失。热敏灸较传统灸法更能做到气至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大学期间有幸成为陈日新教授的学生,曾至陈教授实验室体验热敏灸,至此成为热敏灸疗法的忠实粉丝,对它的治疗效果深信不疑,多次应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临床中针对脾胃虚寒患者,尤其是针对自觉胃脘部或后背局部凉感的患者,效如桴鼓,先局部探穴找热敏点,灸之感传消失,再选上述2-3穴灸之感传消失。

3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以神阙(肚脐)调控系统为核心,临床诊疗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进而能有效调节脏腑和经络,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创新灸法[4]。腹针针刺腹部的穴位如果来直接调节脏腑,则诊疗效果更佳。孙令君等[5]薄氏腹针可以改善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邓明[6]薄氏腹针可以较快缓解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胃脘痛、脘腹胀满和嗳气泛酸症状,时间约1-6个小时不等,总体研究提示薄氏腹针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胃脘痛病症,其主病胃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2010年我院派医生进修后把腹针应用于临床,针对慢性胃炎,主要以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为原则,主穴选用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天枢穴和梁门穴。其中中脘穴(君穴)、下脘穴(臣穴)均属于胃脘,中脘穴又属胃之墓穴,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关元(佐穴)、气海(佐穴)两穴可健运脾气之升清功能。天枢(使穴)于肝之反射区,此穴可疏肝理气;大横是足阳明胃经之经穴,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健脾之功效。梁门为治疗胃脘痛的常用穴。腹针治疗慢性胃炎仍在探索阶段,涉及文献较少,临床中我们会随机选择一部分患者应用腹针疗法,可较快缓解临床症状,但因病例较少,未作归纳总结,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病例,也为我们治疗积累更多经验,同时为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在消化科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4  穴位貼敷

穴位贴敷法主要是基于中医经络学相关理论,把治疗所用的中药材先研成细末,然后加之水、醋、酒等混合调成膏状,根据不同的病症直接将膏状混合物贴敷于相关的穴位或患处的一种敷贴疗法。穴位贴敷法,贴敷药物可通过体表渗透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输,联络脏腑,调节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理瀹骈文》所言:“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调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滋化源”。我院主要针对虚寒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运用穴位贴敷法。虚寒型选炮附子、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生姜汁调后外服神阙、中脘、脾俞、胃俞,发挥温中散塞、理气止痛作用;肝胃不和型选用丁香、乌药、吴茱萸、延胡索研沫,黄酒调后外敷中脘、期门、足三里、神阙穴。

5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作为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而达到祛病健身的一种医疗手段。《丹溪心法》曰:“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所附”。耳朵与人体全身的脏腑和经络相通。孙龙等[7]研究提示刺激耳廓上的迷走神经分支,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再经迷走神经调节胃肠功能,另一方面再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释放胃肠激素来调节胃肠功能。根据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取穴为胃、脾、肝、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疗法主要过程是,首先是在患者的耳廓处寻找相应的痛觉敏感点,然后对患者的耳廓处进行常规的消毒,再使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对准相应的穴位紧贴压在上面,停留2-3 d 。同时,每天需对施穴部位双耳交替进行按压3—4次,按压程度以耳廓皮肤微红为准。神门、皮质下均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可安神、醒脑、定志,皮质下还有止痛,缓解腹胀的作用;交感穴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有缓解胃脘、肠等内脏绞痛的功能;胃、脾穴与消化功能有关,能促进胃气下降,增加胃动力,疏解平滑肌痉挛,改善胃的血液循环的作用[8]。诸穴相互配合可健脾和胃,疏肝降逆,镇静止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长期受胃脘痛的困扰,因临床症状不重,未得到足够重视,未规范治疗,临床症状迁延不愈或预后易复发[9]。中医特色治疗应用于胃脘痛治疗中,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确切,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加之日常生活中饮食、作息调摄,可以从根本上防治胃脘痛的反复发作[10]。

十九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受国家政策驱动,我国中医药事业正在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11]。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肩负着继承中医,传承中医的重任。同时,在临床中医特色治疗中可以在多个学科开展,并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当前开展的临床研究以小样本居多,疗效评价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未来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也希望有更规范的操作标准供我们参考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1985:133.

[2]安玉兰.中医药特色技术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5):1-6.

[3] 王晓梅,刘雅楠,吴焕淦,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6,11(12) :2571-2576.

[4]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8.

[5]孙令君,苏强,郎萱. 薄氏腹针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140例临床观察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312-313.

[6]邓明.薄氏腹针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27-28.).

[7] 孙龙,段培蓓,黄为君,等.耳穴贴压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05) :239-241.

[8] 王世豪.图解耳穴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出版社,2008: 41-52.

[9]王身芳. 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应用于胃脘痛疾病中的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 2018, 25(5): 151-153.

[10]马红梅, 傅晓红. 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在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J]. 光明中医, 2020, v.35;No.338(01):81-84.

[11]周瑞宁.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于胃脘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9).

作者简介:

赵向丽(1983—),女,硕士研究生,肇庆市端州区华佗医院主治医师,胃肠镜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消化内科。

猜你喜欢
胃脘中脘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四问”慢性胃炎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