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专业定制”教学探究

2020-11-02 07:05于希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专业课程

于希勇

(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思政课程具有量大面广、专业全覆盖的课程属性,也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教学普遍性与特殊性如何结合的重要课题。定制(customized)本为商业用语,意思是为客户量身剪裁,因符合当今时代人们追求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被一些学者预测为改变未来的十大技术之一。本文借用定制这个名词的客制化、个性化、契约化等内涵,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专业定制”界定为:在尊重新时代大学生专业特性、思想个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实现教与学的契合,教师教学特长和学生专业特色的耦合,从而有助于展开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学习。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专业定制”之意义

1.课程意义:有助于统整课程思政元素

高校思政课“专业定制”,意在实现在专业课中有思政元素,在思政课中体现专业元素,从而打通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中梗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融性。虽然无法穷尽专业与思政课的契合点,思政课也有其自身不容拆解的课程体系。但是,如果能在一门思政课中找到一些可以和专业契合的亮点,就有助于帮助该门课成为与学生的美好约定,让思政课程在整个高校课程中留下一道风景。风景,不仅是外在美丽的象征,还表征着一种超越教材与学生现实相联结的精神关联。

2.教学意义:有助于教与学之间的意义建构

美国教育家查理斯·西尔伯曼在《教室的危机》中指出了一种教学风险,即教学内容的正当性与学生自我意义建构的分离:“学者知道学生应当学习什么,但潜藏着一种危险:他们不过问学生想什么。他们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要求,仅仅着眼于专门科学的知识结构、理论系统去构成学科内容。”[1]154西尔伯曼在此提出了课程是否适合学生的教育“适切性”(relevance)问题。以“专业定制”为突破口,旨在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某种程度的“意义危机”。

3.教育意义: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转“识”成“智”

思政课要避免成为“水课”而成为“金课”,就要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眼。就高校思政课而言,教材是统编的,但学材应允许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的学生量身定制具有特色的思政课,在尊重学生鲜活个性、专业特性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反而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性,生发出教学智慧。实践表明,契合专业课特色的创意性思政课教学方法,符合“0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专业定制”的理论基础

学界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专业定制”研究比较鲜见。以“专业定制”为关键词搜索,集中于生产、经济领域的数据较多,而近两三年的数据显示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定制”一词。近5年来,《光明日报》等媒体陆续报道了“为学生量身定制思政课”的若干做法,如厦门大学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模式,山东大学按需“备菜”的思政课等。部分革命老区所在高校思政课依托红色资源,采取生命叙事教学、历史情境教学、实践体验教学、日常生活教学和文献阅读教学等教学方式[2],但是,上述课堂教学创新需要拓展理论根基。

1.“泰勒原理”: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

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命名的“泰勒原理”(the Tyler Rationale),表述了课程编制与课程开发四个不可或缺的原理,并关联着课程编制与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四个“问题”:第一,要求学生达到何种教育目标?第二,准备何种教育经验去达到这些目标?第三,这些教育性的经验如何加以有效地组织?第四,如何判定这些目标达成与否?其逻辑过程是:确定教育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实施教育评价。“泰勒原理”的基本原理就在于逻辑性地进行课程编制中这四个阶段的内容分析。

后继课程学者与教学专家惠勒(Wheeler)、蔡斯(R.S.Zais)等提出构成课程过程或教学设计元素的多种方面,都强调目的(aim)、学年、学科目标(goal)、教学目标(objective)的选择,要有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的计划化的学习经验,选择提供了某种类型经验的教学内容(教材),学校与课堂内教学过程的学习经验与内容的组织与综合,关心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的信息,关切社会变革、技术变革与意识形态变革等现实问题,以理想的路径选择组织符合学生独特认知逻辑结构的教学内容等,并重新界定了“学问”:产生教师与学生适当经验的教育源泉[1]266-269。

“泰勒原理”的启发意义在于:学生、社会、学科是制定思政课教育目标的“目标源”;同时,还要根据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进行过滤,从而制定特定化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2.教学“意向性活动”:从教师意向到尊重学生意向

教学“建构主义”尊重学生意向性的教学观,也对“专业定制”带来启发意义。建构式学习的目标重在使学习者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其过程以高水平的思维为核心,而不是记忆。它强调自我监控,相互交流、合作与支持,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更具有情境性、更为多样化,并且会利用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3]。

借鉴建构主义学习观,思政课要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应该是主导学生进行积极学习。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以有意义的方式学习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容易形成兴趣点与兴奋点。第二,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学习者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达到目标过程中获得的进步。第三,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应体现为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会面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进步。

在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多重交汇之间建构起意义联结,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学背后的生命意义。正如有学者梳理了生命的认识(knowledge of Life)的双重含义:第一层涵义,是“将其看做生命的对象”(take it as on object),如很多科学知识将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视为对象被动等待认识的过程,这是把人看作无生命的无机物来认识,实际上是对象化认识过程;第二层涵义,“生命本身也在生产知识”(knowledge that life itself produces),将生命视为流动生成的变动对象,生命不是提供僵死的、时刻等着被认识的对象,关于作为有机体生命的知识,实际上是生命本身。尤其是在当下特殊情境下,思政课在线教学应自觉学会将当下疫情与生命政治、道德伦理相勾连,在网络主体信息分享与话语沟通中与学生专业成长成才建构起“良性关联”(good connections),创造出真正属“人”的意义世界。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专业定制”的路径

1.面向思政课学习者探究“专业可能”

思政课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当以“专业定制”为路径,探求思政课向专业敞开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思政课运用“专业定制”并非工具理性,而是有着深刻的价值理想。

思政课的本真教育不仅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还要面向未来可能世界。未来可能世界就是意义丰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世界,回归、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政课也就是本真教育。教学空间是现实生活世界的折射,是为未来可能世界提供各种可能的平台,思政课教学空间是搭建意义世界的舞台。思政课教师虽然不是专业课教师,但要有学科大视野,会讲学科故事。譬如,面对理工科(机械类等)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将中国导弹之父、两弹元勋、中国核潜艇之父等人物故事勾画为一个教学系列,整合到基础课、概论课等章节的教学版块中。也可以从国家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爱课程等资源库中,乃至从抖音等新媒体资源库中,发掘契合所教专业的相关资源,进行菜单式的教学设计。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所讲的“类生命”有了科学技术支撑。在“专业定制”中,要化“我-它”(I-It)关系为“我-你”(I-You)关系,师生之间在一起探索“实存”(Existence)过程中而实现生命相遇(Meeting)的对话场景。“我-它”关系是将他人化为对象的陌生关系,“我-你”则是真正情感牵连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辩证地讲道:“自我意识是人在纯粹思维中同他自身的平等。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他自身的意识,也就是说人意识到别人是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做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4]在此意义上,思政课要有建构“我-你”关系的意识,这种意识是“自我”-“他我”融合的类意识,只有具备类意识才能通过“专业定制”组建学习共同体。

然而,网络思政课不单单是通过网络或运用网络开展思政课,而是在彼此发现特点、优点、闪光点、兴奋点中化虚拟世界为现实世界,师生一道在教学发现过程中探求世界、人生、历史与社会的真理进而生发出意义世界。正如有学者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怀着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伟大复兴的深厚情怀,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的深厚情怀,对广大青少年的人生及其成长的深厚情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厚情怀。有了这样的情怀,就会把自己的命运、情感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融汇在一起。”[5]可见,“专业定制”并不意味着秉持专业精神而失去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思政课教学应彰显“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类本质,在师生之间建构出深层的人与人之命运之勾连。

2.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实现教师教学特长和学生专业特色的耦合

课程开发应注重从行为目标到体验目标,在课程开发中达成课程理解,在全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转化为专业定制的“学材”,处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关系,以实现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组织方式转变。以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分众化改革与创新,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同质化倾向。

在笔者团队推进“专业定制”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探索过程中,把“画说”“家乡美”“读写议”“时政评议”等“专业定制”路径与教材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并进行系统化梳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元素以及教学理论与学习行为等融为一体。譬如,通过艺术设计传承红色记忆。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在艺术作品表现中突出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通过手绘、视频、动漫等形式,深入阐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及元素。教学实践表明,随着新时代大学生艺术修养能力的提升,此思政课“专业定制”教学路径并不局限于艺术生。同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专业特性,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基础上,发挥教师教学特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契合,教师教学特长和学生专业特色的耦合,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元素。高校思政课教学“专业定制”示例见表1。

表1 高校思政课教学“专业定制”示例表

3.在个性化学习场域中融贯“思政课堂”与“专业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八个统一”,其中一条是“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改革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特点,实施精准化教学,使思政课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在意义世界中营造育人空间。从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价值信息,建构出富有意义关联与命运勾连的学习场域。

从中观层面来讲,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整个框架可以有三层结构:社会实践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这三层课程又可区分为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两大部类。作为基础课程,思政课往往被认为与人格形成相关;作为专业课程,往往被认为与学力形成相关。然而,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不是彼此割裂的两个过程,而是伴随着大学生专业成长与人格提升的融贯过程。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也不应是两种教育教学的分野,而应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思政课是培养学生人格而有着一定专业(知识)含量的基础学力课程。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从积极意义上来讲,网络空间是学生展示个性的分享空间,思政课应善于运用这种学习场域,通过各种“群”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建立各种经常性联系渠道以及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思政课教师要敢于“发声”和“亮剑”,要主动担当思政课堂意见领袖、甘愿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搭台唱戏”;要善于设置契合思政课宗旨的专业议题,从中发掘出道德意蕴,从而在专业认知与职业认同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认同。

总之,高校思政课“专业定制”应用到教师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实现专业特点、职业特色、教师专长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统一,将课堂教学时间浓缩为“金课”时光,让课堂教学充满闪光点、兴趣点、兴奋点。如是,教学过程变成富有内在生命彰显与沟通的“我-你”关系发现之旅。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