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特色质量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0-11-02 02:26陶良彦方志耕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1期
关键词:航空航天课程建设质量管理

陶良彦 方志耕

[摘 要] 我国正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推动质量变革。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质量管理课程建设的实践,分别从建设全方位教学资源体系、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设计“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行业特色型高校质量管理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质量强国战略;质量管理;课程建设;航空航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239-03    [收稿日期] 2020-04-10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突出强调了质量,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等重大命题[1]。质量强国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质量人才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加强质量相關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是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创新质量人才教育模式,多措并举,切实提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关于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少高校做了有益探索。周晓剑[2]等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阐述了质量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提出了质量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策略,并指出了质量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李群霞,郭鑫[3]等针对课程内容设置零散,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弱,实践内容偏少等问题,从质量功能展开优选研究内容、增加案例、使教学内容现代化、成绩评定多元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魏星等[4]改革传统填鸭式教学,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并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为例,研究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在该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的应用。吴广[5]以建筑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开展讨论式教学”、模拟情景教学法等改革情况。姜雄华[6]首先从人(人为因素)、机(实验环节)、料(教学材料)、法(教学方法)、环境因素五个方面探讨了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实施步骤。本文主要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质量管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以期为行业特色高校质量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二、主要问题

1.教学资源体系内容特色不够鲜明,难以适应航空航天装备企业需求。课程组自2004年开始探索建设南航的质量管理课程,初期建设主要以一般产品质量管理为主,包括质量内涵、质量管理发展阶段、ISO9000质量体系、基本质量工具与方法等基本内容。随着教学团队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承担了中国商飞公司供应链质量管理、航天一院质量成本课题、航天五院星座可靠性设计以及国家社科重点课题“我国民航干线大飞机质量管控研究”等项目,课程教学组逐步明确航空航天装备质量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需要兼顾安全性、维修性等内容。航空业质量标准也以AS9100为主,需要满足适航性要求。考虑到南航每年为国防科技工业及航空航天行业输送人才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0%以上,一般质量管理教材难以适应我校人才培养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输出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课程教学组需要逐步将航空航天装备可靠性、安全性内容引入教材,引入教学过程。

2.课堂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抬头率有待提高。质量管理是工业工程专业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内容非常广,以往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内容十分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较为寡淡。例如ISO 9000族标准与质量体系、质量审核与质量认证等章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质量相关的文件与标准,内容庞杂、生硬,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另外,课程教学从知识点到知识点,缺少实践应用背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例如,在新老七种工具内容部分,学生们缺少对这些工具应用背景的认识,无法深入了解各方法的应用前提、应用效果,容易混淆各工具。

3.课程涉及先修知识多,学生掌握难度大。质量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优化等基础知识。本门课程教学对象虽然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大学一二年级通识课程和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与学习方法,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学生理解程度差异大,给课程教学带来很大挑战。例如,质量检验接收概率与OC曲线这个知识点,接收概率的计算与各种概率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事理和数学公式形式表达逻辑复杂,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另外,对高深的数学工具和形式的运用,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导致无法理解。

4.课程建设初期侧重理论介绍,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不足。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生需要一定的实践训练、实习才能深刻理解质量、可靠性内涵。本门课程建设的初期,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相关内容,被动接受知识。在老师授课完成后,学生很少能够提出问题或拓展思维。

三、课程目标与建设过程

(一)课程目标

结合南航航空航天特色,立足复杂装备制造实际需求,工业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要求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理论功底、出色管理能力以及优异的团队协作素养。

1.质量意识。牢记质量是“道德”,是“良心”;课程思政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质量强国”战略。

2.质量与可靠性专业知识。满足一般民品以及航空航天大型装备制造的专业知识。

3.创新思维和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能力。

4.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实习实践、课程实验、主题创新区等多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建设历程

1.通用质量管理课程搭建(2004—2008)。本课程自2004年开设,作为专业必修课,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传授通用质量管理的知识,即关于一般产品的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等知识,这也是经济与管理学院首次开设关于质量管理的课程。

2.面向航空航天需求的复杂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2009—2013)。结合我校航空航天办学特色,将教学团队复杂装备研制管理的学科特色及灰色系统理论融入教学内容,引入可靠性、安全性等高阶内容,科研、教学互补。例如,结合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社科重点课题“我国民航干线大飞机质量管控”,将民用飞机的适航性、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引入课本和课堂。

3.凸显航空航天特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2014—)。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2015年,增加高级质量管理与实践课程,邀请企业质量管理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对质量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流程进行了形象化展示,同时延伸了可靠性、安全性理论,拓展了质量管理的内涵。建设质量主题创新区、校企实践基地,实现校企联合,以课题研究形式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

四、主要举措

(一)瞄准人才培养需求,建设全方位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团队首先重视教材建设工作,根据复杂装备人才培养需求,增删教材内容,匠心打造教材,出版了省“十三五”规划教材等系列教材5部。考虑到航天装备的质量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对安全性、适航性要求极高,课程组精心设计案例,新版教材将可靠性管理、安全性设计与评估等内容引入教学。其次,利用信息教育手段,建设了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超星视频等在线课程,组建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服务于在校学生、从事质量管理实践的一线人员。近两年,该课程成功入选2018—2019年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名单及2018—2019年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名單。

(二)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重视课程设计工作,用案例、逻辑营造学习体验环境。精心设计问题,逻辑环环相扣,逐次问题引导,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思考,探索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而引导自主式学习。设计一定的知识“障碍点”和“兴奋点”,营造师生学习共同“历险探索”。比如,在质量抽样方案设计部分,可设计质量检验与接收概率、生产方与消费方风险等知识“障碍点”;设计生产方与消费方风险与概率理论两类性质错误的内在机理、抽样方案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利益关系等学习“兴奋点”;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

首先设计直觉体验法,通过案例、故事、逻辑等引导,营造软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直觉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引导主动思考。比如,在接收概率引入时,针对学生的直接体验不足,引入一些经典的企业生产过程或进货验收的场景;再比如在介绍安全性分析工具功能危险分析(Functional Hazard Analysis FHA)时,针对学生可能没有飞机功能和危害的先验知识,可以先以暖水瓶爆炸为例介绍FHA,便于学生掌握,进而采用阶梯式教学方法,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先修课程知识,提纲挈领讲解先修知识点,建立知识阶梯,搭建理解通道。

(四)设计“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将课程组在国家重要课题和企业攻关项目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改写成教学案例,持续更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引导学生将所学质量与可靠性方法应用于科研创新项目、企业实习实践、专业知识竞赛等创新实践,建构了“科研、教学、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课程组建设了可靠性试验室、质量主题创新区、暑期实习实践基地、创新训练项目。以质量主题创新区为例,自建立以来,已经开展项目33项,上百位学生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质量与可靠性管理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以及应用,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年,学生在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江苏省工业工程致善大赛决赛、“格力杯”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大赛等行业比赛中取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5项。依托该模式,教学团队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五、结论

南航质量管理课程建设结合我校航空航天的行业特色,搭建了“主题创新区—实习实践—科研项目”的实践平台,建成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教学资源体系。教学团队通过课堂授课、课程实验、主题创新区课题研究、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专业竞赛等多方式、多渠道教授学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贺俊,杨超.质量强国战略的内涵与实施路径[J].产业经济评论,2018(06):5-14.

[2]周晓剑,刘娇,李彦琴.质量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197(01):37-38.

[3]李群霞,郭鑫.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92-93

[4]魏星,赵曼,王卫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研究——以《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为例[J].装备制造技术,2018(12):225-229.

猜你喜欢
航空航天课程建设质量管理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一飞冲天——中国航空航天史
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