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求新

2020-11-02 09:33欧阳丽萍
建筑与装饰 2020年28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建筑装饰

摘 要 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见证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是广州近代华侨历史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见证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是广州近代华侨历史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传统的广府民居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不断的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固本求新、兼收并蓄的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文化特色。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涵盖着丰富的人文观念、精神情趣、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华侨民居;建筑装饰;固本求新;美学特征

1 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的基本情况

广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时代机缘很早就开始对外贸易,从西汉起便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集散地,并在唐宋时期达到繁盛,清朝中期全国各地的出口货物都是汇集于广州十三行,再发售到世界各地。在长期的海外交流贸易中广州成为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城市,“西学东渐”理论思想的传播也使得广府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大量华人在海外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思想,同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生活方式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大量华侨归国,广州是华侨集中的地区,华侨衣锦还乡后在家乡买田置地、营建宅第时都有光耀门楣、显祖荣宗的心理,但又深受岭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不甘心盲目照搬,于是在建造侨居时往往出现一方面是对传统广府民居建筑营建理念的坚守,另一方面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开放、包容的姿态,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华侨民居建筑形式。归回华侨对家乡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华侨建筑活动的资金投入与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审美取向带动下,促进了西方建筑文化在本土的传播和加速了家乡建筑近代化的发展。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在建筑装饰上则表现为“固本求新、兼容并蓄”使得民间建筑装饰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涵盖着丰富的人文观念、精神情趣、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记载着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痕迹,并以直观的艺术形象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历史文脉,昭示社会文化的时代与地域特征。

郭焕宇在其《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将目前学术界对于侨居的学术界定总结梳理成三种倾向,“其一,从侨乡的概念出发,划定地域范围,将侨乡民居等同于建在侨乡的民居;其二,将侨乡民居等同于“洋楼”风格的民居,突出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其三,着眼于建筑营建的主体及过程,认为侨乡民居是指华侨及侨眷参与建设的民居建筑。”[1]由于广州存在大量的侨乡,因而本文在对华侨民居建筑进行调研时,主要是对广州花都区、白云区、增城区和番禺区,这4个区近代华侨民居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广州市志、华侨史等相关资料等研究成果的分析,文章将由华侨本人建造的华侨住宅及华侨以侨汇等形式出资帮助华侨亲眷所建造的住宅划定为华侨民居建筑的范畴。侨居在村落内的分布情况主要是片状分布和散点分布两种形式,并且因为部分侨居被拆除重建,很多片状分布的侨居变成了散点分布。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从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布局这两个主要方面,主要有改良式三间两廊侨居、碉楼式侨居、庐式侨居、小洋楼式侨居及中西结合园林式侨居五种类型。

在国内对建筑装饰的概念中,《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对建筑装饰的概念界定为:“在建筑主体工程完成之后,为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与造型艺术效果而对建筑物进行的施工处理。具有保护主体结构、美化装饰和改善室内工作条件等作用。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建筑物质量标准的重要方面。应做到美观、适用、经济、耐久,并尽量做到机械化和装配化施工。”[2]由于建筑装饰在建筑中所承担的功能不同,所以从建筑与装饰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建筑装饰分为两大类:

(1)功能性装饰与象征性装饰。功能性装饰主要体现在结构的装饰化以及装饰的结构化。结构装饰化可理解为对结构进行美化与修饰,兼有自然属性特征与人工属性特征两个方面。装饰结构化是指装饰融于结构之中,主要表现为有机建筑以及表现主义建筑。

(2)象征性装饰本身不起到结构性的作用,与建筑本身无关,无实用功能,只是为增强建筑外观之美观而设。象征性装饰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美观,也起到了传达某种含义的作用。通过建筑的象征性装饰,可以解读当时的社会思想与历史文化,对特定时期的建筑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一個组成部分,具有实用性功能、美化建筑的审美性功能和象征性等功能。

2 “固本求新”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装饰的美学特征体现

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的发展反映了广府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它们尽管在平面布局上仍旧保持着原来古老大屋的方式,但由于外来文化、先进科学技术等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广州华侨在民宅营建时的理念,并融入侨乡文化。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装饰中的“固本”是对传统广府民居建筑营建理念的坚守,“求新”是对新型装饰材料、装饰手法等新事物的采纳。在建筑造型、装饰上“固本求新”吸收西洋建筑的装饰手法,并且创造出新的装饰形式,在建筑装饰中出现西方建筑元素作为装饰如“柱式”、“穹窿顶”、“柱廊”等西式装饰,与传统民居建筑相对比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建筑装饰既保留了广府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又呈现出“西洋化”的装饰特征,它们成为侨民精神的寄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屋顶形式与装饰的创新

近代广州华侨住宅主体上是在保持了传统建筑的审美样式,兼容并蓄外化的建筑文化因子。屋顶形式对建筑形态塑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屋顶一般是侨居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归国华侨们受西方建筑中,居住者可以在建筑里的平屋顶和露台上休闲娱乐、远眺等活动的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促使华侨们在营建房屋时寻找新的可能。广东传统民居木构坡屋顶的建筑形式使的广东传统民居少有出现屋顶平台,随着钢筋混凝土材料和技术的进入,将传统的坡屋顶变成可上人的平屋顶和露台成为可能。屋顶形式上一方面遵循地域传统的营建样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形式更加多样。屋顶形式主要分为传统型坡屋顶、外来型平屋顶和中西结合式屋顶。外来型平屋顶和中西结合式屋顶是在传统型坡屋顶的形式上出现的新屋顶样式[3]。

(1)传统型坡屋顶

坡屋顶是我国传统的屋顶形式,被广泛地应用在华侨民居建筑中。常见的传统型坡屋顶包括单坡屋顶、双坡屋顶、悬山屋顶、硬山屋顶、以及瓦线交汇在一点上的攒尖顶主要出现在碉楼或庐式侨居的角堡上。

(2)外来型平屋顶

虽然有些传统的建筑的坡屋顶可以攀登,但不作为供人们休憩休闲的活动场地。在碉楼式、庐式和小洋楼式侨居可以看到,屋顶的形式除了采用传统型坡屋顶外,人们把不断创新将坡屋顶变成可上人的平屋顶和露台应用在民居中,从而使居住者可以在高空获得良好的视野和休憩休闲的活动场地。

(3)中西结合式屋顶

中西结合式屋顶是将传统型坡屋顶和外来型平屋顶两种屋顶形式相结合的设计创新,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屋顶形式,主要分为前平后坡式屋顶和前坡后平式屋顶。前坡后平顶式主要是前面的附属部分为坡屋顶后面主体部分为西式的平屋顶。前平后坡顶式主要为前面为西式的小洋楼形式后面为传统的坡屋顶形式[4]。经过变形后的屋顶依然可以辨别出传统型的坡屋顶原形。

2.2 券廊的形式和凹凸阳台的出现

在华侨民居建筑中部分庐式侨居、小洋楼式侨居等出现了券廊的形式和凹凸阳台极大地丰富了侨乡民居建筑形态,与视觉审美,体现了对外来建筑文化的采纳与融合。券廊的形式大多设置在建筑物二层或者顶层,部分侨房在首层也设置柱廊,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形式使建筑形式更加通透活泼。华侨民居中广州的小洋楼式侨居立面造型多为一面临空的柱廊,在首层、二层的位置采用券廊的形式。凹凸阳台一般为半悬挑半凹入式的阳台,部分侨居的阳台为凹入式阳台和全悬挑阳台。券廊的形式和凹凸阳台的出现与传统民居封闭性的建筑特性不同,体现了西方开放式的建筑特性体现了和华侨们对外来建筑文化的采纳与融合。广州东山口的部分小洋楼则主要是在其主入口之上加建凸出型的阳台。这些建筑装饰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广州华侨在营建民居时“固本求新、兼容并蓄”的文化审美特征。

2.3 开窗面积、形式、装饰的变化

外来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传入,使大部分侨乡民居开窗面积处于增大的趋势。侨居中,除部分碉楼式侨居由于其强调其防御性能,开窗面积的并没有明显增加外,而改良式三间两廊侨居、庐式侨居、小洋楼式侨居等一般窗洞口比普通传统民居大。同时外来门窗的形式也发生了的变化,拱门和拱窗的形式被模仿应用于的侨乡民居中,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拱门和拱窗形式。这种门窗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在方形的门窗上做出装饰拱造型,另一种则门窗洞顶部亦为半圆形,而以弧形外包石材或混凝土線脚装饰于其上部。窗楣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线、弧线、折线型的线形窗楣,一种是用灰塑装饰的窗楣。

门窗细部装饰的变化,部分侨居完全采用本地传统的木雕、砖雕和灰塑等进行装饰,部分侨居以中西结合形式进行装饰。侨居的门楣窗楣等为主要装饰部,门楣主要分为两种,既有寓意如意吉祥、富贵平安的传统浮雕、灰塑等装饰的窗楣;也有是由拱券、西式壁画装饰的窗楣,画的内容主要是属外的建筑和生活场景。窗户的窗套形态除了传统的矩形外出现有半圆形、尖券形等多种形式,这些窗套形态受到西方建筑元素的影响,不同的窗套形式丰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使窗户的视觉效果看起来比较饱满。

2.4 建筑装饰元素与形式的变化

装饰作为建筑艺术的一个门类,建筑装饰是附着于建筑本体之上的各种类型的装饰物,其反映的意识形式是对客观世界人们现实生活的写照以及体现了当时期下人们的精神世界。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的对传统广府民居建筑营建理念“固本”的坚守,和对西方新的装饰元素、装饰形式等新事物“求新”也体现在其建筑营造上。

民居建筑装饰元素由单一的传统元素转变为中西元素相结合,是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与西方建筑元素相结合的一个缩影。从装饰的角度来讲则表现为外来装饰形式、装饰题材、装饰纹样等。装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装饰纹样除了传统的花鸟、吉祥图案外,民居装饰纹样中还会采用西方的卷草纹、巴洛克的山花、几何形图案等。最为常见的是在传统的灰塑装饰中以巴洛克的山花、卷草纹等作为装饰的纹样进行创新。室内装饰品既有中式桌椅、博古架,书法、国画,又有玻璃器工艺品、西方近代题材的挂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装饰特征,西关可谓当时中国大陆的第一道西洋建筑风光的标准性景区,不仅在建筑材料与技术上有所改变,而且在装饰纹样与局部构造方面也体现了出对西洋建筑的模仿。装饰品呈现西洋化与多元化。

2.5 建筑装饰材料的变化

受到西方建筑文化、新型的材料和技艺的影响,近代广州侨乡民居的室内外装饰,适应当地的气候,创造出迎合华侨审美取向建筑装饰的新形式。一方面外来材料的进入使侨乡民居的装饰出现新的题材与形式;另一方面则改善了传统材料的耐久性或者可塑性等方面的缺陷。外来新型装饰材料、技艺,极大的丰富了侨乡民居的装饰艺术,创造建筑装饰的新形式。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装饰中的“固本”是对传统广府民居建筑营建理念的坚守,“求新”是对新型装饰材料、装饰手法等新事物的采纳。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引进水泥制品、陶瓷面砖、水磨石、彩色玻璃和铁制品等新型装饰材料,改善了传统材料在耐久性、可塑性等方面的缺陷。新型装饰材料、技艺建构出满洲窗、阳台、铸铁栏杆等新的装饰形式,极大的丰富了侨乡民居的装饰艺术。水泥不仅作为结构材料频繁出现,其装饰用途也很广泛。人们将水泥和细石子混合,经过加工后制作成水磨石,用水磨石代替传统的水磨青砖用于装饰室内地面,有的用其制作成水泥栏杆、花阶砖等装饰材料。钢铁的运用渗透到民用建筑装饰中为建筑提供了新的装饰手段,人们用钢铁制造楼梯栏杆、门窗框、中式窗棂图案等,在庐居中出现钢铁门和铁窗栏杆等新形式。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的塘美村是华侨之乡,塘美村华侨民居建筑群位于新塘镇中南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目前广州地区现存较完整的早期华侨回国后建造的民居建筑群之一,尚存华侨民居建筑近百座,主要分布在叶屋衔、一坊街、二坊街、六坊街等街社,大多建于清中晚期至民国初,有祠堂、三间两进、三间两廊等广府传统建筑和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西合璧楼房建筑。在塘美村一坊街华侨民宅建筑群中现存的诸多建筑中有十余座古近代华侨民宅,主要分布在一巷、南三巷等位置。其建筑形制、结构可分两类:一类属于传统广府建筑“三间两廊”,建于清中晚期;另一类属于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西合璧“小洋楼”式建筑,建于民国期间。位于一坊街后龙山山坡上的一坊街东一巷13号楼是中西合璧“小洋楼”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图1),这栋建筑为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加拿大华侨建于民国年间(1911~1949),坐西朝东,四间两进,总面阔17.8米,总进深11.8米,楼高两层约9米,建筑占地210.4平方米。整栋建筑立面造型,仿照外国古典建筑风格建造的外廊式多层民居建筑,立面造型为一面临空的柱廊。首层正面,靠中两间设柱廓,两侧及二楼均设券廊,有阳台,这种以遮阳为家居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形式使建筑形式更加通透活泼。二楼柱与柱之间采用绿色琉璃西式宝瓶状栏杆。楼顶山花施5根火焰纹压顶的方形望柱,楼顶山花采用岭南传统灰塑做装饰,缠枝莲纹,寓意吉庆、生生不息之意,纹饰精致,保存良好,是中西合璧的代表作。该楼主人长期居住海外,门户紧锁不能入内,故室内环境无法了解。

3 结束语

广州华侨对家乡建筑活动的资金投入与审美取向的带动,使得民间建筑装饰呈现西洋化倾向。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见证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是广州近代华侨历史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装饰中体现出的“固本求新、兼容并蓄”的文化审美特征。“固本”是对传统广府民居建筑营建理念的坚守,“求新”是对新型装饰材料、装饰手法等新事物的采纳。在建筑造型、装饰上“固本求新”吸收西洋建筑的装饰手法,并且创造出新的装饰形式,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广州华侨民居建筑和审美特征。近代广州华侨民居建筑涵盖着丰富的人文观念、精神情趣、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记载着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痕迹,并以直观的艺术形象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历史文脉,昭示社会文化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但随着社会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侨乡中侨居的数量也在急剧的减少,一方面华侨民居面临被拆除建新建筑,华侨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峻;另一方面由于收建造当时所处的社会水平限制,大部分侨居缺少水电及卫生设施,居住环境较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居住空間的需求,因此面临闲置荒废等问题。近年来广州市越来越重视对于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的保护,相继制定了《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等法规,对于保护广州的古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 郭焕宇.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冋顾与反思[J].南方建筑,2014(1)25-29.

[2] 杨宝晟.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69.

[3] 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16-230.

[4] 齐艳.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现状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8.

[5] 陈建华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M].增城市卷.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410-417.

作者简介

欧阳丽萍(1986-)女,硕士研究生院校:专业:学历: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单位:现就职单位:广州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
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金华市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绿色建筑装饰理念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