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也是一种心灵的抵达

2020-11-02 02:36王君杨晶晶陈群俞春霞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0年9期
关键词:夜空天空老师

王君 杨晶晶 陈群 俞春霞

翻看学生的作文《看见》,我看见的大多是不想看见的。真无趣,坐在座位上一脸的“生无可恋”。

对,这节课咱就聊聊这“看见”。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写下“看见”,转身说:“同学们,你一天中能看见什么呢?”

程欣宇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沉默。

“你此刻能看见什么?”

“我能看见‘看见这两个字。”他指着黑板。

哈哈!学生们哄堂大笑。

“还能看见什么?”我强忍着。

“黑板、讲台……”看看,就是这般。我招呼他坐下。下一位同学,依旧沉默,我忍不住,你就没看见老师期待的眼神?

我不信他们看不见。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我早上看见灰蒙蒙的天空。”嗯,终于有看见的了。起得够早,天空还是灰蒙蒙的,就是这样嘛,能看到什么说什么。

“我看到繁忙的行人。”

“我看到跑完步气喘吁吁的同学。”

“我看见深秋时节晚课后的夜空。”

学生的思路慢慢在打开——“一早看见桌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儿,我爸爸做的!”女孩儿甜甜的笑里带着骄傲和喜悦。

“我看见被黑夜笼罩的甘泉镇……”男孩儿腼腆地笑。

“我看见下雨后街上的路灯一闪一闪的,很恐怖。”表情有点儿惊悚。

“我看见傍晚天边散开的云霞……”这个“看见”很美。

“我看见我考试没考好后着急的老爸……”这个“看见”很真实。

“我看见被难题困扰得抓耳挠腮的同学……”这个“看见”很平常,但也容易被忽视。

“我看见早晨起来我嘴里呼出的白气……”这个“看见”很切时,也很纤细。

突然一个女孩儿说:“我看见雨夜天空里的星星……”

真的,下雨天,也有星星?

“真的,我亲眼看见!”她很笃定。透过她的眼神我亦相信雨夜也会有星星。

“我看见桃花开,故人逝,离人叹!……”

教室里一片笑声。“哈哈哈,在哪儿抄来的?”

她站起身,“我的亲身感受,春天里,一个亲戚突然病逝,很感伤。”

大家突然不笑了。

“我看见新华书店门口有一个乞丐模样的老人天天坐在那台阶上……”声音不大,我顺着声音找寻过去,是吗?谁还看见过那个人?

班里好多同学举起手。

“真的真的。那个老人已经一百岁了,天天在那儿……”

咦,你们怎么刚才都没说的呢?没想起来?

哦,可见只“看见”还不够,还要放在心里,才是真正的“看见”。

同学们,这些都是有形的“看见”,在写作上叫什么?

“实写。”有学生接话。

没错,这些实写还属于“看见”的第一层次,我们能不能再向前推进一步,有哪些无形的“看见”?

“我看见妈妈对我的爱。”秦文浩说。

“我看见时光飞逝的初二……”朱永康说。

嗯,这些都是。那也可以把目光放到我们本学期读的两本书。你们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斯诺深入苏区进行红色报道时的坚毅……”漂亮!继续!

“我看到贺龙小时候,人家在桌肚放枪,他面不改色……”

“我看见毛主席秉烛夜读……”

“我看见斯诺拿个笔记本跟毛主席聊到很晚很晚……”

“我看见周恩来操着标准的英语跟斯诺交谈……”

大家越聊越欢。

聊完伟人,又开始聊昆虫——法布爾的《昆虫记》,学生们的思维真有点儿跳跃。

“我看见蝉在地下辛苦工作四年之久才换得短暂时光的歌唱……”

“我看见螳螂猎食时的凶残……”

“我看见很多大孔雀蝶聚集到厨房卧室的奇观……”

“我看见蟹蛛也懂得亲情,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用心……”

……

好,这是第二个层次的,那还有没有什么是你们从前没“看见”现在“看见”的?

汤文欣先动情了:

“我从前没有妹妹的时候,妈妈对我可好了,我们像闺蜜一样,无话不谈。现在我有妹妹了,妈妈事情多了,脾气也变得暴躁……我感觉我从前不懂得也看不到妈妈对我的爱,现在回过头来看到了,却得不到那么多了……”

有同学也紧跟着说:“从前总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看不到他们的付出,现在看到了……”

轮到陶强发言,他脸涨红了,说:“从前我看不见自己,现在看见了。”

我心头一喜。

慢慢看到自己,这就是成长。

看见自己的什么呢?

“看见自己从前的不懂事,幼稚。”

嗯,就和《背影》里的朱自清看到当初的自己“真是太聪明了”是一样的。

可我多希望他说看见了自己的存在,看见了自己的力量。但我忍住了,每个人的“看见”在不同时段是不一样的,我何必强求呢?教育就是等待一朵花开。

嗯,看见了从前的幼稚不懂事,这也是成长,以后你回过头来发现现在的你虽也是幼稚天真,但也“真”的很独特。

……

咱们再往前走一步,“看见”能不能上升到哲理的层面?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距离远了,反而更清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没有同病相怜,没有悲悯情怀,这些你永远也看不见。

“眼见为实,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这就是辩证思维。在一瞬间,一段时间,你看见的也许只是这个人的一面,或者这一面也不够准确,所以人们常说“日久见人心”。总之,真的终究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像酒历久弥香。只是有时等你明白的时候,斯人或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三毛曾说,“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人就是这样奇怪,一辈子执着于“看见”和“被看见”之间。追求见识眼界之“看见”,不断开拓人生无可厚非。而“被看见”,一要靠努力: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二却要随缘:想要看见你的人,他(她)自然能看见,不想看见你的人,你再凑近也无趣。当然更有人不想被看见,比如杨绛,她只想做个“隐身人”,藏身于书海与家庭。我们终将成为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生命最终的意义:我只为了自己的心!

……

这堂课不像作文课,倒像跟学生们聊了一会儿天,只是我们都很真诚。

课上完了,学生若有所思。他们看见了一个作文题目中不曾看见的东西。

我向教室外走去。

我看见一个女生打开饼干盒,“老师,来一块!不用谢!”

我看见明年就要退休的张校长又笑眯眯地走到班上跟学生对作业。

我看了一眼远处树梢上挂着的一个鸟窝,且驻足看了一会儿。

好好看,人生本没有那么匆忙。

这堂课上完,我摘录了学生的文章:

看 见

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八年级(1)班 于 宙

“爸爸,我饿了!”躺在床上的我不自觉地说出了这句话,连眼睛都没睁。妈妈因为忙,好几天没回家了。还没等到回应,我便又开始迷瞪了。这样迷迷糊糊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终于彻底醒来,刷牙洗脸。

走进厨房,锅,一干二净;碗,一干二净,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唉,难得假期多睡一会儿,连早饭都没得吃。”叹了一口气,走到了客厅,躺倒在沙发上,隐隐约约间感觉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缕热气!是我看错了吗?立马坐好,看见桌上有一碗面!可是为什么是热的?想不了那么多了,肚子早就咕咕叫了,于是飞速扑到了那碗面上。

我看见翠绿的青菜,一颗金灿灿的煎蛋,旁边还撒着一些切碎的小葱。用筷子夹起面条儿,送到嘴里,一阵狼吞虎咽之后,碗里只剩下一些汤,热气没有那么浓了,穿过那层水雾,我才看见桌子上的一张便利贴。“如果面凉了就用微波炉热一下,别吃凉的!”透过随性的字体,我仿佛看见了爸爸出门前的手忙脚乱。他知道我最爱吃面条儿,又似乎专门等我快起床才匆匆做好饭,最后着急上班又匆匆写下那串跳舞的字。一定是的,我心底涌出一股暖流。我端起碗,轻抿一口,温温的。回想起平常爸爸做饭时,我总是嫌弃“饭太多了”“菜还是生的”“煎鸡蛋还没熟”,现在这碗恰到好处的面,为什么这么美味?想到这里,我便捧起汤碗一饮而尽。

一碗面,让我看见了许多。

看 见

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八年级(4)班 朱雨轩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站在松树旁,对着一池小塘发呆,口中不禁喃喃吟出这么一句诗。

离开老家时才三岁,回来时我已是青春少年。

曾经的竹林,不,曾经幼时的我走过竹林,不曾有一丝停留;现在,我停下脚步,细细端详。茂密的竹子挨挨挤挤,笔直,挺立。微风吹过,竹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似乎是在诉说这离别的时光。偶尔,竹子相撞发出咔嗒声,像是在低声呜咽。我的心微微震颤,它是明白我要走了吗?它是不舍吗?它是在挽留吗?我停下脚步,沉默良久。风拂过脸庞,身后的竹林再次轻声低语。

沿着竹林旁的路向前走,便有一池小塘,犹记得有个原本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花园,现在已是杂草丛生,主人家的竹屋也消失不见,变成了一条宽广又陌生的马路。

再向前走,已没有路,一片空地,偶有一两只猫经过,竟增添了几分伤感。眼前似乎出现了老房的影子,人们常说“物是人非”,到了我这儿,便成了“物逝人非”。

我很惊讶,小小的我何时这般多愁善感?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离愁吧!

我不知道下次归来,还能看见老家多少熟悉的印记;我不确定,还有多少熟悉的痕迹?

爬上老房,向旷野眺望,我看见鸟儿掠起,离开小窝,飞向广阔的天空……

看 见

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八年级(1)班 时永成

放学后走出教学楼,我伸了伸懒腰,晃晃脑袋,将自己的意识从纷繁的题海中拉出。定了定神,抬起头,望向夜空,从来不曾留心,原来夜空也这么美,美到令人陶醉,怪不得老师经常让我们抬头看看夜空呢!

从前,我总觉得看星空是浪漫的小女生的行为,没想到今天我这个男孩儿竟也为之沉醉。

夜空如墨,唯有一轮明月与几颗明星照耀着世界;夜色无边,星月在其衬托下愈加耀眼。我索性在人流中站定,在星月之间流转眼眸。

夜空的流云与月亮和星星相映成趣,一会儿连成一片,一会儿又分开,真是聚散两依依,我如痴如醉。

一缕清风拂过脸颊,似乎有风的精灵在我身边尽情舞蹈。封闭的心扉被舞开了,生活的烦恼被舞走了,内心的欢悦被舞来了……

今晚的一切是那么唯美:树木显得清幽高雅,建筑愈发简洁温馨,灯与月互相映衬,穿透了一切阴霾。

瞬间感觉心里轻松起来,感觉自己在慢慢升高,我好像是这夜空中的一颗星斗,无比渺小,但正散发着淡淡的光辉,也点缀着这方夜空。

哦,没有什么能挡住我的光亮,难题挡不住,烦恼挡不住……

“当你忧愁的时候,请把你的忧愁抛给天空,因为天空的浩瀚能容纳一切。”我终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总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看看夜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心理老师,最棒的人生导师。

【团队回音壁】

王君:会写作文的孩子,不仅能够用眼睛“看”,还能用心灵“看”。但我们现在的尴尬是:每个孩子都有眼睛,但他们都看不见。为什么呢?这不仅仅是器官的失灵,而且还是心灵的迟钝。这个案例,让我想到了近期的“疫情作文指导”。我一步步引导孩子们:首先,你要“见自我”,诚实地看到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诚实地写出宅家和网课的鲜活细节。这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你自己的《史记》。其次,你要“见天地”,要能看到“我”之外的“他人”“他物”的生活状态。最后,你要“见众生”,也就是说当散乱的生活细节综合起来成为现象后,你有了属于你自己的哲学思考,也就是春霞老师所说的上升到了哲理层面。

杨晶晶:我们不是看不见,而是一味追求分数、享受虚拟网络的快感、依赖电子产品等。从小到大固化在内心的“介质”像遮住眼睛的手,使我们只能透过指缝去看外面的世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式的看见,是敞开心灵、好奇谦逊、海纳百川的收纳,让人抛却个人与自然、自我、他人之间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固化的“介质”,实现零距离接触,从而成为一名全观全见者。所以,“看见”是一种“修行”!春霞老師领着大家一路“修行”,你看,于宙看见了父亲身上流淌出的汩汩暖流;雨轩“爬上老房,向旷野眺望”,看见了掠起的鸟儿;永成透过流云穿月的天空,看见了旷达的人生,孩子们由此会逐渐成为全观全见者。

陈群:春霞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仿佛看见一条写作的溪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汇集发源,从最初的轻轻浅浅处流淌开始,慢慢地,一路上,它遇到斜阳芳草的大自然,真实可感的人间百态,神奇有趣的书籍世界,还有看似深奥的人生哲理。溪流越来越欢快,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有力量。这是一条写作溪流,是俞老师带着一颗颗年轻的心经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写作构思过程,更是俞老师为孩子们架构的一条人生溪流,由最初的“初极狭才通人”开始,一路发现,最后以文字的形式欢唱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毫无疑问,孩子们的作品便是最好的呈现,更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人生佳境。

作者简介

王 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澜山学校。首届全国中学语文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改新星,省级优秀班主任,省级骨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几十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

杨晶晶:任教于重庆外国语学校。

陈 群: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第四中学。

俞春霞: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猜你喜欢
夜空天空老师
天空之镜
国庆夜空
夜空之谜
老师,节日快乐!
一和one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天空之舞
天空之门
夜空中最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