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视野中的古琴艺术美

2020-11-05 02:30杨青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古琴美的音乐

◎ 杨青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是以观察、分析及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和知识的总称。美学则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看似毫无关系的两门学科,但如果同时用这两种学科的观点来看待音乐,相对应的学科就当数音乐审美学了。音乐审美是指从听觉对审美主体的欣赏所得到的感悟升华到更深层的精神依托,并对美的认识具有相对稳定的评价,进而使其成为自己人生所不能或缺的存在方式之一,最终完成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美丽。在音乐欣赏中,艺术家通过作品,向欣赏者传达的自己的意图和艺术趣味,后者通过对审美信息的掌握,是自己在精神上达到审美愉悦,最终达到审美超越。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古琴艺术的审美超越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古琴音乐源来已久,千百年来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古琴在弹拨间的音韵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信息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审美观高度统一所造成的。古琴传播的途径相较于其它音乐门类有所不同,主要是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文人雅士推崇古琴音乐的原因,除了音乐本身之外,更多是为了追求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和自我剖析的深刻内省。这就导致古琴音乐自其产生发展至今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活动紧密结合。因此,较为深刻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点和审美情趣。现在留存于世的古琴作品为数不多,却用古琴清渺淡远的古朴音色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的审美主体,使我们在聆听作品,进行审美的过程中,随着作者的所思所想,跨越时空,完成审美超越。

在古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及其重要的美学论著,即明代的《溪山琴况》。在书中形容古琴的审美境界为:“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摘自《溪山琴况》)。是说在古琴音乐中蕴藏着无限意韵,绵绵不绝,其中的百转千回,抑扬顿挫,以音传意,以意寄情。这种审美的境界是绝去尘嚣、遗世而独立。所以称之为“其无尽藏,不可思议”,极尽赞叹之意,跃然纸上。古人以最精简的声音作为媒介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琴意得之于弦外,故而言有尽其意却无穷尽。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古琴作品大致可分为二种类型:一类清渺淡远,听之忘俗,二类杀伐昂亢,闻之惊心。两种内涵的音乐作品,展现两种美的境界,给人们带来两种美的享受。

一、清渺淡远,听之忘俗——《流水》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山水的吟诵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主题之一。而《流水》就是一首古琴作品中的经典曲目,作品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运用古琴的技巧模拟大自然的音色,描绘了一幅涓涓山泉,奔腾不息的动感画面,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审美形象。并借以抒发了广阔的胸怀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而其中所隐含的一段文人轶事更是流传百世,令人神往,引申出知音难寻之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从音乐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钟子期也正是感受到了伯牙所传递出的审美信息,因而被伯牙引为“知音”。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意境和留白,而《流水》的音乐发展过程中则处处展现出这种审美特征,例如作品的第一部分:散板,节奏较自由,旋律性不强,隐约浮现主题音调。不强调,也不凸显,宛若在空白的纸页中缓缓勾勒出作品的轮廓。

在作品第二部分中,以泛音演奏出旋律曲调,清透而又飘逸,犹如清泉溪水在山涧中跳跃飞溅的情境跃然纸上。

从以上谱例中可以看出,在《流水》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音乐的语义信息。用大量的模拟音型对流水的动态做了神似的描绘。使我们在作品的旋律进行中可以感受到有如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级进。例如作品中的第六部分,旋律跌宕起伏,密集的使用了大幅度的上、下滑音和连续的“猛滚、慢拂”的弹奏手法,并同时使用递升递降的音调,使听者不但在听觉上,甚至在是在视觉上仿若看到湍急的流水撞击到岩石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涡。回旋往复,周而复始。随着表现程度的加深,正是“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摘自《琴学丛书·流水》后记,1910年)。用听觉创造出如此壮观的景象,给人以完美的审美体验。不得不赞叹古琴的表现力之丰富。

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潇湘水云》、《高山》、《幽兰》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古琴音乐中所蕴含的独特人文气息,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完美融合。此类作品偏向静态之美的审美意趣,弹琴者讲求幽静的客观环境于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和谐统一。因为可虚、可静,故而能深和远。进而能包罗万象与胸中丘壑之中,可见古琴音乐的审美意境所强调的就是一种无限深微的境界。

二、杀伐昂亢,闻之惊心——《广陵散》

北宋《琴书·止息序》中对《广陵散》有着极其生动的描述:“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泠。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摘自《琴书,止息序》)。广陵散目前是我国现存保留汉唐遗音的最重要的琴曲之一,共分45段,其所描述的是聂政次刺韩王的的故事。也是目前所知的传统古琴作品中,唯一一首具有叙事情节的作品,其中的杀伐之象,更是突破了“中正平和”的古琴审美传统。

古琴音乐的审美思维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尤其是后者。道家以逍遥的目光观看宇宙,崇尚大道自然。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这对古琴音乐的艺术实践上影响颇深。就如本文所举的第一类的古琴的曲目中,通过音色塑造、音乐结构、弹奏手法等不同层面,均反映出一种清微淡雅、温和敦厚、优雅闲适的风格。可以说这是古琴音乐一直以来所追求审美情趣和理想风格。但《广陵散》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铿锵之声,在隐忍中透露着刀光剑影,几乎与之背道而驰。却为何依然可以在众多古琴名曲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受到历代琴家的推崇?如果站在人文学的视角来审视,就不难解释了。传说中的《广陵散》由着嵇康慷慨就义而流传至今,使此曲在体现古琴特有的人文气息的同时,较之其它作品更带有了慷慨赴死,不为瓦全的凌然之气。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通常所自诩的高贵气节。不但在听觉上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更可以激发出听者内心中潜在的英雄主义和酣畅淋漓的侠义气概。让听者在审美意趣和情趣上获得统一。从而完成审美主体的塑造。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意境”一词,便由此而生。意是指创作或演奏者主观情感的流露,境是指外在客观环境的反映、这种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耐人寻味。就如以上所举古琴这两种类型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美学意义上的两类审美主体,但无论哪一类作品,都在所谓意境中创造出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优美的作品,让人赏心悦目,身心愉悦;壮美的作品,让人心潮激荡,斗志倍增。其实,古琴音乐从古发源至今,已经在总体的审美价值观上完成了质的飞跃,这可以解读为从朴实无华的简音阶段发展到包容了朴实无华的简音层面在内,而又升华至高、雅、远、深、广、微、精、细,形神兼备的审美主体。这也是古琴音乐能绵延几千年流传至今而不衰的原因之一。

人文学是“觉悟”之学,人文学强调的在于对人生"态度"的认识,而人文学的底蕴则在于人生意义的认识。在古琴作品中,透过音乐的旋律因素对欣赏者带来震撼最多的也是在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抚琴者对人生意义的体会和对自我的认识,这也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追求的美与善的统一,以及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寓美与自然的原则高度统一。当一部作品起到了“陶冶心情,净化性灵,使人用心专一,不至于为俗念所困绕,内心朗彻”的作用时,便会使欣赏者进入一种无可名状的无言之美,这就是审美超越。如果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说,这种无言之美看似“无味”,实际上如同“大音希声”一样,是一种最高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相结合的完美体验。

猜你喜欢
古琴美的音乐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音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