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指引下的城市空间演变对荆州城市空间布局的研究

2020-11-05 01:34杨博超
中华建设 2020年10期
关键词:护城河荆州楚国

杨博超

我国正在经历的大规模的城镇化的发展时期,正处于急风暴雨的快速变革的时期。地域文化在悠久的生命历程中虽经过无数次更新,但其本来风貌总依然存在。荆州城区自古临水筑城,形成临江带状城市的格局。荆江是典型的“九曲回肠”蜿蜒性河道,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在中国的蜿蜒性河道中居首位。

一、荆州城市文化变迁

荆州是大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溪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

1.以水为障的军事都城

(1)禹划九州,始有荆州

荆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一带,由荆山之下直到衡山(大别山)之南。荆州东与扬州分界,南越衡山至五岭为止,北至荆山。

(2)楚建国于荆

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郢都(纪南城)在荆州城北5公里处,是当时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城市,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历史见证,是古代长江流域灿烂文化的象征。

(3)魏、蜀、吴三分荆州

东汉荆州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

(4)南北朝西梁定都江陵

西梁(555~587年),又称为后梁,为南北朝时代出现的国家。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梁朝皇帝,史称西梁或后梁。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年),灭于隋。

(5)五代十国南平王定国都江陵

高季兴(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又称荆南)开国君主。

2.临水而谋的航运城市

荆州具有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荆州水运通江达海,长江黄金水道483公里横穿全境。荆州港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和国家一类口岸,开办了国际船代、国际货代和综合物流业务,实现了水铁联运、保税入库、全球直达。

3.引水济国的生态源头

引江济汉工程,是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属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是我国现代最大的运河,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浩荡长江水在龙洲垸分流而出,经过荆州区、沙洋县、潜江市,在高石碑汇入汉江。

工程连通长江和汉江,穿越长湖,并成为湖中之渠,全线立交。可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后而减少的水量,同时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条件,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4.与水共生的幸福家园

荆州依山临水、襟江带湖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良,几千年来荆州与水的关系在演绎发展的历史中,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对于当前建设“文化荆州”“山水园林城市”和“古、大、美、新”荆州的战略、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荆州水自然资源丰富,水生态景观众多。城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水乡特色十分鲜明。域内水生态景观星罗棋布,城区就有海子湖、长湖、南湖、北湖、江津湖、护城河、西干渠、便河、荆沙河、中襄河、九龙渊、三国公园等。

二、荆州城市空间的演变

空间格局——带形连绵,内聚延绵。受城区南部长江及北部海子湖等天然水体及纪南城、郢城古文化遗址的限制,荆州城市空间一直在沿江狭长地段有限拓展,城市东西轴向越拉越长,呈现出带形扩展的特征。可以说,带形城市空间结构,既是荆州为适应独特地理位置而作出的历史选择,也是荆州受限于江湖屏障的无奈之举。

建国以来,荆州城区发展历经了如下的演变过程:

1.70年代——点状生成,双核内聚

解放后三十余年间,以荆州古城和沙市为核心,呈现向心内聚式发展。荆州区功能上以行政和居住为主,空间上以古城为核心圈层式拓展;沙市区以老城为核心向外蔓延,并依托长江航运和公路,向两侧延伸。

2.80年代——双核拓展,相向延伸

荆州古城区向北向东松散拓展,沙市城区向西向南紧凑延伸,城区用地逐渐相连,在“统一规划、分别建设、协调发展”方针指引下,荆沙两城相向发展趋势加快。

3.90年代——带状双核,骨架延展

城区用地进一步拓展,荆州城南新区初步形成,缓解了古城压力,沙市城区跨越西干渠向北纵深发展,城区骨架沿江展开,初步改变原有沿江狭长带状面貌。

4.2000以后——带状双核蔓延,组团雏形初显

保持沿江带状双核发展模式,荆州开发区带动城区用地进一步拓展。城区以北与郢城镇交织,城区东南方向与关沮、岑河密切相连,内部填充与外围拓展同步进行,沿江空间基本饱和。

三、城市文化对城市空间建设的指引

1.城市与周边环境

由于城邑的选址与军事上的成败利钝密切相关,故楚人在遵循这一选址准则的前提下,注意兼顾军事的需要。楚国地方城邑,城址大多数选择在一水系旁或紧邻河谷,如澧水流域的鸡叫城、城头山城、古城岗城、宋玉城、临澧古城(申鸣城)、古城堤城、白公城等,均分布在涔、澹、道、渫、零阳等支流两岸;沅水流域的索县故城、采菱城(黄楚城)、义陵城、黔中故城等,多分布在沅水的牛轭湾旁。其具体方位又根据地理形势、水陆交通乃至自然防御条件来确定。地形上的选择侧首先考虑到瞭望、防守、传递信息和出入方便等条件。

现已发现的楚国地方城邑遗址的勘查试掘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楚城城外都设有护城河。护城河与城垣的关系极为密切,修筑城垣与挖掘护城河往往同步进行,从护城河挖出的土,用来修筑城垣,护城河挖得越深越宽,城垣也就越高越厚。一正一负,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双重的防御体系。

2.城市内部格局

从形制上看,迄今已发现的33座楚国地方城邑的遗址均呈或略近长方形,这说明楚国地方城邑的形制是以方形作为基本模式的。楚国地方城邑一般为正南北向,城垣均用土夯筑,四角多呈圆形,绝大多数四方设门,并有护城河。

楚国地方城邑中城廓俱全者,也即既有小城(或曰内城)又有大城(或曰外城)者有5座,它们是鄢陵城、寝丘城、云梦楚王城、蓼城和索县城。上述城邑中有的小城与大城并列相连,有的小城在大城之内。

从已发现的楚国地方城邑的城址来看,其规模大小悬殊。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者只有6座,即黄城、蓼城、云梦楚王城、鄢陵城、扶沟古城和季家湖古城。即便是这些规模较大的城邑,同某些别都相比已显逊色,同纪南城楚郢相比就更是相差悬殊了。楚国地方城邑中的绝大多数面积在10万至50万平方米之间,少数城邑面积甚至不足10万平方米。

楚国在大力发展地方城邑建设的同时,又对地方城邑的规模予以控制,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而出发的。但是,这种小规模的城邑建设周期短、耗资少、见效快,更能适应春秋战国时期争城掠地和民间商贸往来的需要。

猜你喜欢
护城河荆州楚国
我爱家乡的河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小燕子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美玉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