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金坛顺水桥土墩墓D9发掘简报

2020-11-06 08:25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土墩底径泥质

南京博物院 常州博物馆

内容提要:江苏常州金坛顺水桥土墩墓D9为向心式的“一墩多墓”类型土墩墓,共发现墓葬12座、器物群6处、草木灰遗迹1处。主要出土有夹砂陶鼎、釜,泥质陶罐、盆,硬陶坛、罐、瓿、碗,原始瓷盅、碗、盂等遗物,时代为春秋晚期。

顺水桥土墩墓D9(编号2017JXSD9)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方山村,东距薛埠镇约3.4公里(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43 05.70 ,东经129°20 40.02 ,海拔高度约57米。D9地处茅山东麓,坐落于丘陵坡地上,周边密集分布土墩墓数座,土墩所在位置西南有水塘,其他三面紧邻顺水桥土墩墓D2、D3、D6(图二;彩插三︰1)。

D9外观隆起呈馒头状,因地势东高西低,墩体西侧相对饱满。土墩平面近圆形,东西直径21.6、南北直径20.3米,墩顶与墩底生土高差2.85米。墩表原被林木覆盖,清表后见4处现代盗洞和1处扰坑,南侧墩脚处有1座现代坟。表土下有2座近代山芋窖,位于墩顶位置,破坏了土墩中心部分。

2017年10月,为配合金坛旅游大道工程建设,在南京博物院的统一组织下,常州博物馆对D9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至2018年4月完成田野工作。现将发掘情况整理简报如下。

2.D9遗迹分布(上为北)

1.M4(西南—东北)

3.Q1(南—北)

5.草木灰遗迹

2.M7(北—南)

4.Q6(东—西)

3.原始瓷碗(M1︰10)

5.硬陶坛(M4︰8)

2.原始瓷盅(M4︰2)

4.原始瓷盂(M1︰11)

6.硬陶坛(M4︰9)

1.硬陶罐(M12︰2)

3.硬陶瓿(M11︰5)

5.硬陶盂(M3︰5)

2.硬陶瓿(M11︰7)

6.硬陶盂(M3︰6)

1.泥质红陶罐(M7︰8)

3.盆形泥质陶器盖(M4︰11)

5.夹砂陶鼎(M3︰4)

2.泥质陶盆(Q1︰2)

4.夹砂陶鼎(M8︰1)

6.夹砂陶釜(M4︰10)

图一// 顺水桥土墩墓D9位置图

一、土墩堆积

本次发掘采用四分法进行,为避开盗洞,以墩中心稍偏东为基点按正方向布设探方4个(T1—T4),保留1米隔梁。发掘时按堆积次序统一逐层清理,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以及相互叠压关系,D9堆积可划分为7层。现以土墩东西向(T3、T4北壁)剖面为例(图三),分别介绍地层堆积情况。

①层:表土层,全墩体分布,厚0~0.55、深0~2.85米,土质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系及少量陶片。

②层:红褐色土,墩体四周分布,厚0~0.4、深0.25~2.8米,土质致密,较为纯净,局部含有少量植物根系及陶片。该层下开口遗迹有Q5、M1、M6、M10。

③层:深灰褐色土,主要分布在墩体西侧(T2、T3),厚0~0.75、深0.53~2.25米,土质坚硬致密,包含有极少量植物根系。该层面上的遗迹有Q3,被②层土覆盖,该层下开口遗迹有M3。

④层:浅灰褐色土,大致全墩体分布,厚0~0.9、深0.55~1.45米,土质较硬,较为致密,包含有少量植物根系及黑褐色板结物。该层面上的遗迹有Q1、Q2,被②层土覆盖,该层下开口遗迹有Q6、M2、M4、M5、M7—M9、M11、M12。

图二// 顺水桥土墩墓D9周边遗迹分布图

⑤层:灰褐色土,墩体西侧分布(T2、T3),厚0~0.4、深1.45~2.05米,土质坚硬致密,无包含物。

⑥层:灰白色土,墩体中心区域分布,厚0~0.8、深0.55~1.7米,土质较硬,较为致密、纯净,无包含物。

⑦层:浅黄白色土,墩体西南部(T3)以外基本有分布,厚0~0.55、深0.85~1.85米,局部夹杂块状褐色土和灰白色土,土质致密,较为纯净、细腻,无包含物。该层面上有1处草木灰遗迹。

⑦层向下为生土。生土面上的遗迹有Q4,被②层土覆盖。

二、主要遗迹

墩内共发现墓葬12座、器物群6处、草木灰遗迹1处(图四;彩插三︰2)。根据遗迹类型和所在层位,现取代表性遗迹单位进行介绍。

(一)墓葬

12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土坑较浅,多呈斜坡状,未发现葬具与人骨。随葬器物主要有夹砂陶鼎、釜,泥质陶罐、盆,硬陶坛、罐、瓿、碗、盂,原始瓷盅、碗、盂。

M1 位于土墩中部偏东南处,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④层和⑥层。墓葬平面近长方形,方向305°。墓口呈斜坡状,西北高东南低。墓坑为直壁平底,长2.5、宽1.44、深0.4~0.6米,填土为浅灰褐色,土质较硬。随葬器物13件,主要置于墓坑东南部,其中原始瓷盂3、原始瓷碗2、硬陶碗1、硬陶坛2、硬陶罐1、泥质陶罐1、泥质陶器盖2(M1︰3盖在硬陶罐上、M1︰5盖在鼎上)、夹砂陶鼎1件(图五)。

M3 位于土墩中部偏西处,开口于③层下,打破④层和⑤层。墓葬平面近长方形,方向85°。墓口与墓底呈斜坡状,东高西低。墓坑为直壁,长2.3、宽0.94、深0.31~0.52米,填土为灰褐色,土质坚硬。随葬器物6件,在墓坑西南侧成列摆放,其中硬陶盂2、硬陶碗1、硬陶坛2、夹砂陶鼎1件(图六)。

M4 位于土墩中部偏西处,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⑤层和⑥层。墓葬平面近长方形,方向112°。墓口与墓底呈斜坡状,东高西低。墓坑为直壁,长2.79、宽1.38、深0.09~0.35米,填土为深灰褐色,土质坚硬。随葬器物11件,成列置于墓坑中部,其中原始瓷盅5件,呈梅花状摆放,原始瓷盏1、硬陶坛3、泥质陶器盖1(盖在釜上)、夹砂陶釜1件(图七;彩插四︰1)。

图三// T3、T4北壁剖面

M7 位于土墩中部偏东处,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⑥层。墓葬平面近长方形,方向260°。墓口及墓底略倾斜,西高东低。墓坑为直壁,长2.37、宽0.92、深0.15~0.25米,填土为浅灰褐色,土质坚硬。随葬器物9件,在墓坑内成列分散摆放,其中硬陶碗2、硬陶器盖1(盖在鼎M7︰6上)、泥质陶器盖1(盖在鼎M7︰9上)、泥质陶罐1、泥质陶纺轮1、夹砂陶鼎2、夹砂陶釜1件(图八;彩插四︰2)。

图四//D9遗迹分布图

图五//M1平、剖面图

图六// M3平、剖面图

另外,M6打破④、⑥层,M2、M5、M8—M11均打破⑥层,M12打破⑥层及生土。其中,M1打破M11,M4打破 M9,M6打破M10,又被山芋窖破坏。

(二)器物群

墩内发现器物群6处,分为无坑和有坑两种类型,Q1—Q4属于无坑型,Q5、Q6属于有坑型。器物有原始瓷盅,硬陶坛、罐,夹砂陶鼎、釜。

Q1 位于土墩北部墩脚位置,器物放置在④层表面,被②层土覆盖,呈东—西向排列分布,其中硬陶罐1、泥质陶盆1、泥质陶器盖1件(盖在罐上)(图九;彩插四︰3)。

Q6 位于土墩东部墩脚位置,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⑦层和生土。浅坑,平面为不规则长条形,坑口呈斜坡状,北高南低。墓坑弧壁,底较平,坑长2.12、宽0.4~0.6、深 0.17~0.04米,坑内填土为浅灰色,土质稍硬。器物放置在坑的南部,呈南—北向排列,其中有原始瓷盅1、夹砂陶釜1件(图一〇;彩插四︰4)。

(三)草木灰遗迹

墩近底发现1处草木灰遗迹,位于土墩中部偏东北处,在⑦层表面,被⑥层土覆盖。草木灰分布范围大致呈椭圆形,南北直径0.88、东西直径0.72、厚约0.1米。草木灰中散乱放置石块11枚,其中9枚为白色卵石,1枚为红色卵石,1枚为青灰色委角方柱体残石块,表面打磨精细(彩插四︰5、6)。

图七// M4平、剖面图

三、主要遗物

D9出土完整器和可修复器物共59件,主要为墓内随葬品,少量出自器物群与地层。陶质以硬陶居多,原始瓷和夹砂陶次之,泥质陶较少;器形以鼎、坛、罐、瓿、碗为主,盅、盂、釜次之,少量盆、盏、纺纶;按用途可分为盛贮器、食器、炊器,少量生产工具,常见以硬陶碗、泥质陶盆及豆作器盖,盖在炊器或盛贮器上。

图八// M7平、剖面图

图九// Q1平、剖面图

(一)原始瓷器

盅 7件。1件带盖。盅盖弧顶,顶上有一桥形钮,钮面饰叶脉纹,敞口,方唇。盅子母口,方唇,斜直壁。盖和盅内均有螺旋纹,内、外壁有轮制形成的弦痕,外底有偏心涡切割痕。灰白胎,施青绿色釉,釉不及底,有不同程度脱釉。根据器身特征分二型。

A型 近底折收。2件。以器底特征分二亚型。

Aa型 平底。1件。M4︰4,口径11.6、底径5.6、高6.2厘米(图一一︰1;彩插五︰1)。

Ab型 饼形小平底。1件。M5︰1,带盖,口径10、底径4.9、通高7.4厘米(图一一︰2)。

B型 近底弧收。5件。以器底特征分二亚型。

Ba型 平底。2件。M4︰2,口径10.8、底径5.6、高5.6厘米(图一一︰3;彩插五︰2)。M4︰3,口径11、底径6、高6厘米(图一一︰4)

图一〇// Q6平、剖面图

Bb型 饼形小平底。3件。M4︰5,内底中心鼓起,口径11.2、底径5.8、高5.8厘米(图一一︰5)。M4︰6,口径11.4、底径6.2、高6厘米(图一一︰6)。Q6︰1,口径11、底径5.5、高4.7厘米(图一一︰7)。

碗 4件。饼形小平底,内底有螺旋纹,内、外壁均有轮制形成的弦痕。施青绿色釉,釉不及底。根据腹部特征分二型。

图一一// 原始瓷器

A型 折腹。1件。M1︰10,直口微敛,尖圆唇,折沿近平,沿上有凹槽两周,上腹斜直,下腹弧收,平底略内凹。灰白胎。内底有鼓泡,器体变形。口径14、底径8.2、高5.6~6.4厘米(图一一︰8;彩插五︰3)。

B型 弧腹。3件。敞口,脱釉较甚。M1︰4,方唇,唇上有凹槽一周,平底略内凹,外底有偏心涡切割痕。灰黄胎。口径14.8、底径7.2、高4.6~4.8厘米(图一一︰9)。M11︰10,尖唇,窄折沿,沿上有凹槽一周,平底略内凹。灰黄胎。口径16、底径7.2、高4~4.6厘米(图一一︰10)。M12︰3,尖圆唇,外底有平行线切割痕。紫胎。口径13.8、底径7.4、高4.6厘米(图一一︰11)。

盂 3件。敛口,灰白胎,施青绿色釉,釉不及底,脱釉较甚。器内有螺旋纹,内、外壁有轮制形成的弦痕。根据腹部特征分二型。

A型 折腹。2件。方唇,下腹弧收,饼形小平底,略内凹。M1︰11,器体变形,口径10.8、底径6.4、高4.4~5厘米(图一一︰12;彩插五︰4)。M1︰12,口径12.2、底径7.2、高4.2~4.4厘米(图一一︰13)。

B型 弧腹。1件。M1︰13,敛口,尖圆唇,平底。口径11.2、底径6.2、高6.2厘米(图一一︰14)。

盏 1件。M4︰1,直口微敞,方唇,上有凹槽一周,弧壁略内凹,饼形小平底。内、外壁均有轮制形成的弦痕,外底有偏心涡切割痕。灰黄色器表,器形较小。口径7.6、底径4.5、高3.1厘米(图一一︰15)。

(二)硬陶器

图一二// 硬陶坛

坛 12件。侈口、卷沿,沿上有凹槽一周,根据腹部特征分二型。

A型 最大径在腹上近肩部。7件。短束颈。M1︰1,圆唇,弧肩近平,弧腹,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拍饰方格纹,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灰色器表。口径16.8、腹径30、底径18、高30.8~31.2厘米(图一二︰1)。M1︰2,尖唇,弧肩近平,深弧腹,平底内凹。颈部饰弦纹,肩部及上腹部拍饰方格纹,下腹部拍饰菱形填线纹。灰褐色器表,腹部以上施深绿色釉,有流釉现象,器身多鼓泡。口径22.8、腹径36.2、底径22.8、高39.6厘米(图一二︰2)。M4︰7,残,口、颈部缺失,弧肩,深弧腹,平底略内凹。上腹部拍印席纹,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灰褐色器表,紫胎。腹径39、底径20.8、残高38厘米(图一二︰3)。M4︰8,尖唇,溜肩,深弧腹,平底略内凹。颈部饰弦纹,肩部及上腹部拍印方格纹,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器表灰褐色,局部呈红褐色。口径21.6、腹径39.6、底径20、高43厘米(图一二︰4;彩插五︰5)。M5︰3,尖圆唇,溜肩,深弧腹,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拍印席纹,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灰褐色器表,紫胎,肩部以上残留深绿色釉。口径21、腹径40、底径21、高48~48.6厘米(图一二︰5)。M5︰4,尖圆唇,弧肩,深弧腹,平底。颈部饰弦纹,肩部及上腹部拍印方格纹,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灰色器表。口径 21.8、腹径 37.6、底径22.4、高42.4~42.6厘米(图一二︰6)。M5︰14,尖圆唇,弧肩,深弧腹,平底。颈部饰弦纹,肩部及上腹部拍印席纹,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灰色器表。口径21.6、腹径39.2、底径21.6、高47.4~47.8厘米(图一二︰7)。

B型 最大径在腹中部或稍偏上。5件。颈部饰弦纹。M5︰2,尖圆唇,束颈,弧肩,深弧腹,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拍印席纹,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灰褐色器表,紫胎。口径20.4、腹径40.4、底径23.8、高46厘米(图一二︰8)。M3︰2,尖圆唇,束颈,溜肩,深弧腹,平底略内凹。肩部拍印席纹,腹部拍印方格纹。灰褐色器表,肩部以上有青绿色釉残留。口径18.4、腹径35.8、底径19.2、高39~42厘米(图一二︰9;封底)。M4︰9,尖唇,短束颈,弧肩近折,圆鼓腹,平底略内凹。肩部及上腹部拍印席纹,下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灰褐色器表。口径18、腹径31、底径18.2、高32.4~32.8厘米(图一二︰10;彩插五︰6)。M3︰1,尖唇,束颈,溜肩,深弧腹,平底略内凹。肩部及上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下腹部拍印方格纹。红色器表。口径18.8、腹径33.6、底径17、高37.8~38.2厘米(图一二︰11)。M6︰4,尖圆唇,束颈,弧肩,圆鼓腹,平底略内凹。肩部拍印席纹,腹部拍印方格纹。红褐色器表。口径16.2、腹径34、底径16.8、高38.8厘米(图一二︰12)。

罐 3件。弧肩,圆鼓腹,平底。根据口部特征分二型。

A型 直口。2件。M5︰12,圆唇,腹部饰绳纹,灰色器表,变形严重。口径17.6、腹径26.6、底径18、高15.4~16厘米(图一三︰1)。M12︰2,尖唇,肩部对称贴两“U”形耳状饰,泥条捏成。肩部饰弦纹,上腹部饰水波纹,下腹部饰纵向叶脉纹。紫褐色器表。口径13、腹径24.7、底径13.2、高17.4~18.2厘米(图一三︰2;彩插六︰1)。

B型 侈口。1件。Q1︰1,尖唇,卷沿,沿上有凹槽一周,短束颈。颈部饰弦纹,肩、腹部拍印方格纹。灰褐色器表。口径18、腹径31、底径19.6、高25.8厘米(图一三︰3)。

瓿 6件。侈口,扁鼓腹,颈部饰弦纹。根据腹部特征分二型。

A型 最大径在腹上近肩部,下腹急收。3件。尖唇,上有凹槽一周,束颈,弧肩。M6︰3,平底,肩部对称贴四桥形竖耳,一耳缺失。肩部拍印席纹,腹部拍印方格纹。红褐色器表,局部灰褐色。口径12.4、腹径20.6、底径12.6、高11厘米(图一三︰4)。M9︰1,平底略内凹,肩部对称贴两竖耳,一耳缺失。肩部及上腹部拍印菱形填线纹,下腹部拍印方格纹,红褐色器表,局部呈灰色。口径13.8、腹径20.4、底径12.4、高12.8厘米(图一三︰5)。M11︰7,平底略内凹,肩部对称贴两桥形竖耳,肩、腹部拍印方格纹。灰色器表。口径14.6、腹径20、底径12.4、高13厘米(图一三︰6;彩插六︰2)。

B型 最大径在腹中部。3件。尖圆唇,卷沿,沿上有凹槽一周,短束颈,溜肩,平底。M11︰1,肩、腹部拍印席纹,纹饰较浅,红色器表。口径16.6、腹径30.2、底径21.3、高22.5厘米(图一三︰7)。M11︰4,肩、腹部拍印方格纹,灰褐色器表。口径14、腹径23.2、底径16.2、高15厘米(图一三︰8)。M11︰5,肩、腹部拍印席纹,灰褐色器表。口径13.1、腹径20.8、底径15.3、高13.8厘米(图一三︰9;彩插六︰3)。

碗 6件。敞口,饼形小平底,内底有螺旋纹,内、外壁有轮制形成的弦痕。根据腹部特征可分二型。

A型 折腹。5件。上腹弧内凹,下腹弧收。M1︰8,尖唇,平沿,沿上有凹槽一周。外底有平行线切割痕。灰褐色器表,器身多鼓泡,器体变形。口径16.7、底径7.5、高6.2~6.5厘米(图一四︰1)。M3︰3,尖圆唇,上有凹槽一周,平底略内凹。外底有平行线切割痕。灰色器表。口径16.6、底径7、高5厘米(图一四︰2;彩插六︰4)。M7︰1,尖唇,平底略内凹,外底有平行线切割痕。红褐色器表。口径15.6、底径6.4、高5.5厘米(图一四︰3)。M7︰2,尖圆唇,平底略内凹。外底有偏心涡切割痕。灰褐色器表,器身多鼓泡,器体变形。口径14、底径6.2、高5.4~5.8厘米(图一四︰4)。M9︰2,尖唇,平底略内凹。外底有偏心涡切割痕。灰褐色器表,器体严重变形。口径15.8、底径6.4、高5.2~5.6厘米(图一四︰5)。

B型 弧腹近直。1件。M11︰6,尖圆唇,卷沿,沿上有浅凹槽两周,平底略内凹。灰黄色器表。口径12.8、底径7.4、高4.2~4.4厘米(图一四︰6)。

盂 2件。敛口,圆唇,内底有螺旋纹,内、外壁有轮制形成的弦痕。根据腹部特征可分二型。

A型 折腹。1件。M3︰5,饼形小平底,略内凹。外底有平行线切割痕。灰色器表。口径9.6、底径5.8、高4.4~4.6厘米(图一四︰7;彩插六︰5)。

B型 弧腹。1件。M3︰6,平底。外底部分残损,有偏心涡切割痕。灰褐色器表,器形较规整。口径9、底径4、高3.8~4厘米(图一四︰8;彩插六︰6)。

器盖 3件。碗形,与折腹硬陶碗器形相近,仅内壁螺旋纹极浅或没有。饼状捉手,弧顶内凹,弧壁,顶壁间折,敞口,尖唇。器表有轮制形成的弦痕。M6︰1,捉手上有偏心涡切割痕,灰褐色器表,盖在鼎(M6︰2)上。捉手直径6.6、口径14.7、高5.2厘米(图一四︰9)。M7︰5,捉手上有平行线切割痕,灰褐色器表,盖在鼎(M7︰6)上。捉手直径5.8、口径15.4、高5.4~5.6厘米(图一四︰10)。M9︰3,捉手上有偏心涡切割痕,红褐色器表,盖在鼎(M9︰4)上。捉手直径6.5、口径16.4、高5.5厘米(图一四︰11)。

图一三// 硬陶罐、瓿

(三)泥质陶器

罐 2件。红陶,纹饰浅,仅存局部。按口部和腹部特征分二型。

A型 侈口,圆鼓腹。1件。M7︰8,尖圆唇,卷沿,束颈,平底略内凹,肩部对称贴两泥条竖耳。腹部饰菱形填线纹。口径16、腹径22.8、底径12、高18.4~19厘米(图一五︰1;彩插七︰1)。

B型 直口微侈,弧腹近折。1件。M2︰2,圆唇,束颈,溜肩,平底。纹饰已模糊不清。口径10.6、腹径17、底径12、高10~10.4厘米(图一五︰2)。

盆 1件。Q1︰2,侈口,尖唇,卷沿,束颈,弧腹,平底略内凹。颈部饰弦纹,腹部饰方格纹。红陶。口径31.4、腹径34、底径22.2、高16.2~16.4厘米(图一五︰3;彩插七︰2)。

纺纶 2件。算珠形,上下有窄平台,中间一圆孔。黑灰陶。M7︰3,直径3.6、高2.4、孔径0.6厘米(图一五︰4)。D9②︰1,直径3.4、高2.6、孔径0.6厘米(图一五︰5)。

器盖 3件。根据器形分二型。

A型 豆形。1件。M7︰4,喇叭形捉手,弧顶,直壁略内凹,顶、壁相接处折,敞口,尖唇。黑皮红陶,盖在鼎(M7︰9)上。捉手直径9.2、口径18.2、高8.4厘米(图一五︰6)。

B型 盆形。2件。平顶,弧壁,近口处折收,直口略内凹。M4︰11,尖唇,平折沿。红陶,盖在釜(M4︰10)上。顶径12.2、口径21.6、高6厘米(图一五︰7;彩插七︰3)。M5︰7,圆唇,卷沿近平,沿上有凹槽两周。灰黄胎,黑皮,脱落较甚,盖在釜(M5︰6)上。顶径18、口径30.2、高7.9厘米(图一五︰8)。

图一四// 硬陶碗、盂、器盖

图一五// 泥质陶器

(四)夹砂陶器

鼎 3件。侈口,圆唇,折沿,圜底较平,圆锥形足,足尖稍外撇。红陶。根据有无角状耳分二型。

A型 有角状耳。2件。M8︰1,弧腹近直,腹浅,角状耳在足根处,仅存一耳。口径12、高7.6厘米(图一六︰1;彩插七︰4)。M3︰4,浅弧腹,角状耳贴饰于足根上,靠近器腹部。口径12.2、高8.4厘米(图一六︰2;彩插七︰5)。

B型 无角状耳。1件。M7︰6,沿较宽,弧腹,器表有黑色烟炱,足残。口径13、残高9厘米(图一六︰3)。

釜 1件。M4︰10,侈口,尖圆唇,宽折沿,弧腹较直,圜底。红陶,器体变形。口径26、腹径22.4厘米(图一六︰4;彩插七︰6)。

图一六// 夹砂陶器

四、结语

顺水桥D9为典型的“一墩多墓”类型土墩墓,12座墓葬呈向心式围绕分布在土墩中部,6处器物群置于墩脚。墓内随葬器物2—13件不等,基本组合为鼎、釜类炊器,坛、罐、瓿类盛贮器和碗、盅、盂类食器。器物群仅有器物1—3件,包括鼎、釜、坛、罐、盅类。

(一)分期与年代

D9出土器物的基本特征为:1.器形上,原始瓷盅多斜直壁,近底处折收或弧收;原始瓷碗有弧腹和直腹,硬陶碗折腹较多;盂均敛口,有弧腹和折腹;坛侈口、卷沿,沿上有凹槽,最大径在中腹或上腹部;瓿侈口,最大径在中腹或上腹近肩处;罐侈口或直口,泥质较硬陶器型小;器盖泥质者有盆形、豆形,硬陶质均为折腹碗形;釜宽沿、弧腹近直;鼎宽、窄沿均有,多浅腹、圆锥形足。2.纹饰上,坛、罐、瓿颈部多饰弦纹,坛肩、腹部拍印以方格纹加菱形填线纹、席纹加菱形填线纹、席纹加方格纹为主的组合纹饰,罐和瓿除装饰以上组合纹饰外,也有以菱形填线纹、席纹、方格纹为主的单一纹饰,另有绳纹、水波纹加叶脉纹陶罐各1例。

总体来看,D9所出器物特征较明显,夹砂陶器中不见鬲,主要为鼎和釜,鼎折沿、浅腹、圆锥形足,有的足根饰角状耳;硬陶坛多平弧肩,罐有侈口和直口,纹饰以方格纹、席纹、菱形填线纹为主,方格纹和席纹较细密;硬陶碗、盂弧腹与折腹并行;原始瓷器中不见豆,出现了直腹碗和盅。其中,M4、M5所出原始瓷盅与江苏句容浮山果园D27M3、苏州真山D33K1以及句容东山土墩墓的盅相似[1],直腹碗M1︰10与江苏金坛裕巷D1Q7︰2、浙江德清独仓山D5M1︰18[2]相似,原始瓷盂M1︰13与句容寨花头D2M1︰4[3]相似,硬陶盂M3︰5、6与丹徒南岗山D1F1︰1、M1︰6[4]相似,折腹硬陶碗M3︰3、硬陶罐M12︰2、夹砂陶鼎M8︰1分别与寨花头D4M10︰4、D4M5︰6-1、D5M2︰8-1[5]相似,泥质黑皮陶器盖M7︰4与浮山果园D29M16︰7[6]相似。通过器形类比,同时参考土墩墓相关分期方法[7],D9出土器物多具有明显的春秋晚期特征,少数可至春秋中期偏晚阶段。另外,采集于顺水桥D9⑦层表面的草木灰经BETA实验室碳十四测年,校准结果为BP2480±30,即公元前530年前后。根据地层关系,所测年代大致为顺水桥D9的始建时间,在此后一段时期内被延续使用。

(二)土墩营造过程

D9的建造经过了一定规划。首先是选址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坡地,且基本保持与相邻土墩等距相隔。营建土墩时,先对地面进行平整,再均匀铺设一层黄白色土作垫土,形成⑦层,并在该层上焚烧燎祭。然后在垫土中心位置用灰白色土堆出小土丘,即⑥层,标示出中心土墩范围,再以灰褐色土在小土丘西侧低洼处垫出⑤层。随后开始在土墩表面挖浅坑相继埋入墓葬8座、器物群1处,以浅灰褐色土封盖,形成④层。再在土墩西侧挖坑埋入墓葬1座,以深灰褐色土封盖,形成③层。此后又埋入墓葬3座、器物群5处,以红褐土封盖,形成②层,至此整座土墩墓建造完成。D9的中心位置被2座近代山芋窖和蚁穴破坏,山芋窖内发现有石块和陶片,可能是石床类主墓被破坏后的残留。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土墩在铺设底层垫土后焚烧燎祭,且在草木灰中发现红、白色卵石10枚,人工打磨的青灰色残石块1枚,或可能具有某种特别含义。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两周墓葬遗存的主要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顺水桥D9属“一墩多墓”类型,浅坑状墓葬呈向心式分布于土墩中部,器物群置于墩脚,被破坏的中心位置或存在石床型主墓。该土墩布局结构与遗存特征鲜明,是较典型的土墩墓类型之一,其发掘既丰富了对土墩墓本体的认识,也为探讨古代江南地区丧葬文化与社会结构提供了材料。

(附记:项目负责人为张华;发掘人员彭辉、肖宇、孟林涛、陈南;摄影彭辉、肖宇、谭杨吉;器物修复吕增福、吕鹏伟、陈南、肖宇、韩超、李倩倩;绘图陈南、张华、肖宇。)

执 笔:张 华 肖 宇 彭 辉

[1]a.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等:《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b.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苏苏州真山土墩墓(D33)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5期;c.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江苏句容姊妹桥村东山土墩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7年第3期。

[2]a.南京博物院:《江苏金坛裕巷土墩墓群一号墩的发掘》,《考古学报》2009年第3期;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独仓山与南王山——土墩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

[3]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寨花头土墩墓D2、D6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7期。

[4]南京博物院:《江苏丹徒南岗山土墩墓》,《考古学报》1993年第2期。

[5]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等:《句容寨花头土墩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

[6]同[1]a。

[7]a.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b.刘建国:《论土墩墓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第4、5期;c.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等:《金坛薛埠土墩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d.同[1]a;e.同[5]。

猜你喜欢
土墩底径泥质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江苏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群D7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白蚁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白蚁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陶刻技法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