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2017年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

2020-11-06 05:25向文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

【摘要】通过开展耕地等别监测评价,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的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津市市2017年耕地质量渐变类型确定肥力提升型、逐步渍涝型、酸化型三种。实证研究结果能够为津市市更好的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进而更有利于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别监测

耕地作为为人类生存发展直接提供养育功能的土地资源,其数量和质量变化倍受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开发、土地整治等活动,耕地的数量、质量、权属状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为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动态变化的过程情况,根据《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7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17〕51号),要求更加重视耕地的动态监测与监管工作,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耕地保护工作。

1、研究区域概况

津市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于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过渡地带,是澧水下游澧、澹、涔、道四水汇合地。土地总面积为55622.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21919.21公顷,占39.41%(其中水田12559.12公顷,水浇地162.46公顷,旱地9197.63公顷)。

2、底图制作

采用增量包法制作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底图,以津市市2016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XJFDDY为底图,参考津市市2015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成果以及津市市土壤图、地貌类型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相关资料,确定津市市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及分布范围,提取耕地等别渐变区的分等单元,完善其属性信息,形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

3、渐变类型的初步确定与检测单元的选取

依据2015年度耕地质量年度监测评价成果与湖南省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划定要求及说明得到,初步确认津市市耕地质量渐变类型为肥力提升型、逐步渍涝型、酸化型三种监测类型。根据渐变类型及范围的划分,津市市共确定三个渐变类型:肥力提升型、逐步渍涝型、酸化型。其中肥力提升型分布在国家利用等1至6等,逐步渍涝型分布在1至2等、4等至6等,酸化型分布在1等、3等至6等。根据监测单元选取的原则,故津市市选取了20个固定样点。

4、监测单元等别测算

4.1县级等别计算

采用400分等间距对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进行分等,采用250分等间距对经济等指数进行分等,得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其中,1等质量最差,2等稍好,质量依次提高,15等地最好。

4.2国家级等别计算

依据指数平衡转换规则,将图斑的县级等指数转换为国家级等指数。采用400分等间距对国家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分等,采用200分等间距对国家利用等指数、国家经济等指数进行分等,转换为国家级等别后进行等别倒序,将15等倒序为1等,14等倒序为2等,之后依此类推。国家等别范围为1-15等。与县级等别排序不同的是,国家级等别的顺序是由高到低排列,即1等地是质量最优、利用最好等别,2等地次之,之后依此类推。

5、实证研究结果

5.1耕地国家利用等成果分析

2016年全市耕地国家利用等分布在1等至7等,其中5等地面积最大,为6625.0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0.22%,主要分布在涔澹农场、白衣镇、李家铺乡等乡镇;其次是1等地6259.8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8.56%,主要分布在白衣镇、保河堤镇、新洲镇等乡镇。

5.2渐变区域等别变化情况分析

津市市2015年年末耕地面积21919.21公顷,水田面积为12559.12公顷,占57.30%;水浇地162.4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74%;旱地9197.6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96%。全市耕地确定为肥力提升型、逐步渍涝型和酸化型共三个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共布设20个固定监测单元,全市等别渐变耕地面积共12580.8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7.4%。

肥力提升型主要分布在涔澹农场、新洲镇、白衣镇和棠华乡等乡镇,监测渐变耕地面积6629.96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2.68%。其中1等1977.87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29.83%;2等903.73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13.63%;3等244.86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3.69%;4等245.66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3.71%;5等3167.94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47.78%:6等地89.9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1.36%。肥力提升型在全市主要分布在1到6等,其中以5等面积比例最大。

逐步渍涝型主要分布在保河堤镇、李家铺乡、白衣镇等乡镇,监测渐变耕地面积为3840.80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59%。其中1等2231.21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58.09%;2等271.41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7.07%;4等31.50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0.82%;5等1270.24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33.07%;6等36.44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0.95%。逐步渍涝型在全市分布在1等、2等,4等至6等,其中1等、5等所占比例分别较大。

酸化型主要分布在靈泉镇,监测渐变耕地面积2110.04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67%。其中1等198.60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9.41%;3等904.84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42.88%;4等299.45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14.19%;5等56.40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2.67%;6等650.75公顷,占渐变耕地面积的30.84%。

津市市耕地等别渐变逐步渍涝型在全市分布在1等、3等至6等,其中3等所占比例最大。

5.3渐变区域产能变化情况分析

每个利用等别提升或下降一个等别,则产能提升或下降100公斤。津市市2016年度各个监测单元分布地区产能变化情况为:肥力提升型558.79-15474.51 kg、酸化型-8143.56--56.40 kg、逐步渍涝型-8139.78--36.44 kg。

6、经验与建议

6.1耕地质量变化相对稳定

监测单元数据显示,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质量相对稳定,国家利用等未发生等别变化,仅表现为等指数的增减。

6.2耕地质量存在差异化

肥力提升型区域由于施肥、土壤改良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耕地质量有所提升,今后耕作中应充分发挥有机肥对耕地的持续培肥作用,加大无机钾肥的投入,逐步将肥料结构调整到标准化的水平上,促进这部分耕地质量保持良性发展。逐步渍涝型区域由于临近沿湖地区,地势地洼,排水条件逐步下降,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农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今后耕作中应加大排残积水力度,以治理低洼水线为重点,地上地下工程结合;实现治渍、改土、增产效益。酸化型区域是因为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导致耕地板结加剧,土壤逐步酸化。今后必须在农业生产中采取有效的治酸措施,使用石灰和酸性土壤调理剂产品,配合土壤培肥技术,改良土壤酸碱度,提升耕地质量。

6.3建议科学合理施肥,抑制土壤酸化

津市市酸化型渐变类型主要由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的。高等别耕地土壤肥沃,生产条件较好,农民配套投入一般较高,但不科学的施肥造成的土壤酸化过程反而起到负面效果。因此建议灵泉镇等主要酸化型分布地区加大技术投入和宣传指导,针对土壤缺失元素科学合理施肥,减少施肥量,同时尽量避免施用易引起土壤酸化的生理酸性盐类化肥,如硫酸鉀、硫酸铵等,可以用尿素或有机肥代替。

6.4建议以防洪保安为重点,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建议引导干部群众反思洪涝和旱灾对津市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的教训,深刻认识大干水利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层层动员。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大造水利建设的声势,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湖区突出以堤防除险加固和低水排渍渠道清淤为重点,山丘区主要以水库除险保安、塘坝整修扩容和渠道清淤防渗为重点,扎实抓好电力排涝设施的维修与保养。全面做好防洪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根本上预防渍涝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文举,林和明等.关于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技术与方法的探讨—以化州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8):189-193.

[2]马建辉,吴克宁等.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2(21):74-78.

[3]蔡鹭斌,孔祥斌等.国外经验对中国耕地质量监测布点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4(14):192-197.

[4]殷守强,王鑫.耕地质量监测中不同抽样方法的精度比较—以河北省黄骅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6(11):2049-2057.

作者简介:

向文(1988-),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土地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工作。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
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研究
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及提升对策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
全国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设计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质量安全评价
迁西县耕地质量等别变化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