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乡在心田开放

2020-11-06 07:24陈凤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陈凤

【摘要】乡土习作课程能够引领学生寻访家乡文化之根、记载乡风乡事,让学生在课程活动和习作反馈中理解家乡文化,培养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类课程资源丰富,包括描绘家乡风光、刻画家乡风物、记录家乡民俗文化、体验家乡生活等。这种课程的实施有阶梯推进、方案引路、诵读激趣、日记随性、课堂点津等多种方法,讲究真实性、时效性、个性化等评价原则。

【关键词】乡土习作课程 乡土习作资源 操作与评价

“城市化”的进程让乡土气息逐渐消退,网络的发展让大量“异域”信息涌入,令人目不暇接,导致“故乡”在无数人的视域里消退,乡情也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去。但乡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而了解家乡文化则是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石。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乡土习作课程,能够从小培养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浸润家乡文化,在写作中思考家乡文化,在师生交流和教师点拨中形成白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为学生日后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打好坚实基础。

一、应然:给乡情一片萌芽的土壤

1.心理故乡的消逝

王开岭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故乡有独特的容颜、温暖的记忆、岁月的年轮和值得同放的光阴故事。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城市化”的发展,逐步统一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导致了“故乡”这一概念在无数人心目中消退。

诚如于漪老师所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目前亟需一种契合儿童的乡土课程,以激励儿童寻访家乡文化之根,记载乡风乡事,体味乡情乡韵,为培养民族文化未来的传承人作贡献。

2.习作题材的缺失

实践证明,“不知道写什么”一直是儿童写作中的问题。为了完成任务,学生的习作里充斥着虚构的故事、虚假的情感,读起来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在天青色的烟雨里,在悠悠芦笛声里,在弄堂跳房子的格子里,有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由于审美习惯的局限,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儿童反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家乡的生活美学、民俗秩序,还没有在他们心底烙下应有的印记。

3.生活教育的主张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提倡写生活作文。确实,习作一旦离开了生活的土壤,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乡土生活因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带来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从中随手拈来就是一篇动人的习作。和舍近求远地编造荒唐的故事相比,学生不如细心品味家乡的生活,把家乡之美和人文之美付诸笔端,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充溢着乡土韵味,流淌出缕缕真情。

二、内容:给习作一抹乡土的情昧

乡土,并不仅指人们传统认知里的乡村田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乡土”解释为“本乡本土”,乡土习作课程基于本乡本土的习作资源,依托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和习作能力,把儿童的视野转向地域文化。教师通过采风、实践、研学、写作,回归本土生活,寻访本土文化,让学生有目的地记录、整理、积累习作素材,提升习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乡土习作课程的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饱览风景,描绘如画的家乡风光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小胡同、家乡的田上垄、家乡的“鸡声茅店月”、家乡的“人迹板桥霜”,都有别于他乡的坡坡岗岗。课余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走向原野,走向大江,踏上海堤,让他们倾听家乡黎明的声声鸟鸣,倾听浪涛拍岸的雄浑壮阔,欣赏千里金花、稻谷遍地的四季原野,陶醉在大白然的诗情画意里;让学生去扑蝶、去逮螃蟹、去做风车,情由境生,他们会用自己的笔告诉大家:美就在自己身边,就在家乡的怀抱里。

2.搜罗特产,刻画绚烂的家乡风物

绍兴的乌篷船、武汉的热干面……家乡的特产是特有的风物,构成了像图腾一样鲜明的家乡记忆。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陈年的老作坊,走进幽深的古酒巷,走近民间艺人的货郎担,品尝美味,动手制作,即兴抓拍,大胆访谈,经过多方查证,通过照片展览、实物展示、现场解说等方法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就能同时启动。有了丰富的体验,学生的习作也能呈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3.观风问俗,记录独特的民俗文化

特殊的地理条件、不同的民族文化,使每个风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例如,海门就是一个多文化交汇的地方,吴越文化、沙里文化、通东文化、渔文化,随处可见。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观风问俗,感受别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其中,“沙里文化组”可以唱一唱海门山歌,跟老人家学一学沙里童谣,感受沙里童谣中蕴含的特殊的乡韵乡情。“节日习俗组”可以寻访父老乡亲,了解家乡特别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庆典仪式,还可以和当地居民一起过节,感受其中浓郁的乡情和家乡人民的朴实无华。“老房调查组”则可以走进农村的老宅、老街,摸一摸青灰的瓦楞,看一看老灶上熏黄的图画、经年的旧木床上古朴的图案、屋檐上高高挑起的龙头和斑驳的格子窗棂——这些都是家乡记忆的年轮,都是家乡特有的文化符号。

4.快乐实践,体验地道的家乡生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汉乐府中有罗敷“采桑东南隅”,晋代有陶潜“晨兴理荒秽”,唐代有李白听着“万户捣衣声”,这是生活实践在文学创作中的經典投影。家乡人辛勤挥洒的汗水里,有嘹亮的号子,有惟妙惟肖的糖人,有千姿百态的风筝,每一次劳作都是最原始的舞蹈,每一种生活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园,体验栽种、锄草、施肥、采摘;走进布庄,观摩煮水、漂白、染色、烘干;走进工坊,亲身体会去壳、浸泡、推磨、过滤。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尝试,感受劳作的艰辛,品尝劳动果实的香甜,领略劳动带来的自豪,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和动力,写出的作文也会真情洋溢。

三、实践:给童心一个放牧的季节

1.阶梯推进,搭建科学的课程框架

乡土习作资源包罗万象。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知与实践水平,都需要配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因此,首先要靠全校师生合力,在充分考虑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乡土习作课程搭建一个科学的课程框架,再按照不同条件有梯度地推进课程。

2.方案引路,经营幸福的家乡旅程

让学生充分融入鄉土课程,成为创作的主人,是建立在活动成功的基础上的。因此,选定题材之后,教师需制订一份完整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缘起、活动的流程、活动的保障,都要周全。例如“红薯飘香”这一课程,需要学生去搜集名家名篇,调查红薯与家乡的渊源,了解红薯百科,观察红薯模样,学习红薯挖掘,尝试烹制红薯,展示烹调成果,品尝红薯美味,抓拍活动美图,撰写活动美文——这是一个精思细想、循序渐进的活动方案。因为有成熟的方案引路,学生的课程之旅才会有声有色,习作里也因此含有沙泥的灰与香,有红薯干的脆与甜,有薯粉条的酸与爽,让同一畦红薯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味道,既还原了生活的多面,又写出了乡土的味道。

3.诵读激趣,走进斑斓的家乡画卷

生动的言语基于学生丰富的言语储备,主题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积累语言、积蓄情感。例如,带领学生去海边踏浪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唱唱《赶海的小姑娘》,诵读冰心的《繁星(一三一)》等与大海有关的优美诗歌,以优秀的名家作品为引,让学生知道哪怕是白己熟知的海风、沙滩和浪头也能写出不一样的美。在有了名家名篇、好词好句的积累后,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会被激发出来,此时开展活动,就能深入人心、文思如泉。

4.日记随行,积累厚实的乡景乡情

同一个活动内容,在不同的实施阶段,总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体会,这就要求学生随时记日记。其中,新奇的发现、欢乐的体验、实践的困难等都是好的写作角度。日记不限篇幅、不限题目,因此学生可以尽情发挥,随时记下稍纵即逝的灵感。当所有的题材汇聚在一起,教师再引导学生筛选、定题、成文,才能成就个性迥异的精彩。

5.课堂点津,描绘优美的乡风乡韵

乡土习作课程活动内容多、时间长,活动中处处有亮点,时时有灵感,学生作文中的素材百花齐放,与传统上在2课时内完成的习作教学有明显区别。因此,此类课程提倡“先写后评”的指导方式,教师经过批阅作文,整体把握学生习作中的优缺点,再有的放矢地指导,才能实现学生作文水平质的飞跃。

(1)精彩再现,同伴优作激发竞争意识

由于选材视角、表达能力和语言风格的不同,学生的初始习作呈现出不同的精彩。教学中通过同伴作品展示,教师让学生从同学的习作中获得启发,不仅能鼓励学生取长补短,又保留了自己的创意和风格,还激发了竞争意识,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2)教材引路,经典课文提升写作品味

教材中有一些与乡土题材有关的文章,如《天窗》用丰富的遐想写天窗给江南人家的孩子带来的欢乐;《走月亮》用排比和反复,讴歌了点苍山下的人们沐浴月光走向幸福的美好;《乡下人家》则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朴实、自然与和谐。教师引导学生从经典课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入手,反复赏读,能给学生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带来新的启示。

(3)师生共写,共同创作引爆写作技能

综合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创作。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展示文题,示范如何捕捉习作素材;可以展示细节,示范如何抓拍特写;可以展示全文,示范如何布局谋篇;可以露出破绽,指出某个写作误区。教师通过自己的作品进行引导,学生通过赏读、比较、点评、批判、合作修改的方法锤炼表达技巧,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培养了学生挑战权威、质疑问难的信心和勇气。而源自儿童又高于儿童的教师作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立意新颖,大胆创新,终有一天,学生的习作会“破格”而出。

四、评价:给乡韵一次童真的表达

每一朵鲜花都渴望蜜蜂的采撷,每一份作品都渴望读者的肯定。通过展示和鉴赏,习作评价能让学生再次产生创作激情。乡土习作课程的评价因其自身特性,需坚守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在乡土习作课程活动中,师生共同经历了课程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因此,学生创作的是“真”习作。而“我手写我心”是习作教学的基本准则,要求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所以,在评价中,教师要遵循真实性、主体性原则,避免家长代劳,把学生作文改成“无懈可击”的“假”作文。

2.时效性原则

写作讲究趁热打铁,本课程提倡即时创作,以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因此习作评价要具有时效性。教师一开始就应在课程活动的方案上写清评奖、汇集的截止时间。在汇集成册前,教师通过写作引路、课堂点津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发挥出最大潜能,完成最得意之作。而时间的限定,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有事即记、有话即写、有情即抒的良好写作习惯。

3.个性化原则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管建刚老师“先撰写再评议”的方法,鼓励学生白由表达。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原创习作中采撷连珠妙语、智慧火花,通过展评、互评、汇集成册的方式,呵护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思维成果;也可以提倡学生通过个人公众号、博客等数字渠道,发表自己的作品,为乡土文化代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识,是呵护创作个性、激发写作热情的良方。

家乡,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家乡的文化,或多或少会在一个人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开展乡土习作课程,是就地取材,让学生从熟悉的家乡入手,欣赏家乡景、留心家乡事、体会家乡情,不仅培养了学生写“真”话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而且有助于让学生成为家乡的“有心人”,养成关心、思考家乡事的习惯,这也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民族文化传承者”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