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脱贫攻坚党旗红

2020-11-06 07:34刘越山
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兴隆承德市承德

刘越山

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必须全部脱贫,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全国各地目前正在为完成这一“硬核”任务紧锣密鼓,对照时间表、查看进展图,走村进院搞验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就要如期实现了。在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的最后冲刺阶段,《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赴河北省承德市进行了数天的采访,处处可见承德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据承德市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海丽介绍,截至2020年6月,承德市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条件。与此同时,一批产业扶贫典型模式还在全省甚至全国推广,走出了一条承德特色的扶贫新路子。

承德市在脱贫扶贫工作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和对河北、对承德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并坚决扛起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治之责、发展之责、民生之责。为将脱贫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承德市建立起了责任落实体系。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设立党政领导“双组长”制的领导小组,下设13个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的专项小组,在行业部门成立专项扶贫办公室,建立市县乡村上下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横向贯通的工作体系。

在承德市扶贫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份“贫困乡镇网点”分布图,只见图上代表各个乡镇的小圆点上“绿灯”不时在闪烁。刘海丽告诉记者,这是承德市主要領导遍访全市每一个贫困乡镇的足迹。

“三账三图四类户”确保精准施策

近年来,承德市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严格把握错退率、漏评率和贫困发生率指标标准,切实做到识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隆化云泉牧业扶贫养殖场的牛宝们正在采食。

扶真贫,首在识真贫。承德市抓住“户、策、卡”关键环节,精准识别、精准建档,这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进“三账三图四类户”工作法,精准施策。通过建立管理台账、帮扶台账、整改台账“三本账”;绘制脱贫攻坚现状图、推进图、公示图“三张图”;实行稳定户、脱贫户、贫困户、边缘户“四类户”管理,有效解决贫困人口错评、错退和漏评问题,推动政策措施精准落实。

产业促就业大力度扶贫

紧紧围绕承德特色产业、就业扶贫实际,近年来承德以多举措、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围绕全市“一环六带”九大特色扶贫产业布局,打造了“五个百万基地”,形成了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先后荣获中国食用菌之乡、马铃薯之乡、板栗之乡、山楂之乡、国光苹果之乡、热河黄芩之乡等称号。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8个,农村合作社1.3万家,实现全市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双重覆盖率达到82%。打造了“承德山水”区域公共品牌,谋划建设特色精品示范基地11个,全部列入省计划。

在产业扶贫方面,承德近年来相继探索出了平泉市“三零”食用菌扶贫模式,入选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经验”、农业部“全国十大产业扶贫范例”,在全国推广;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扶贫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的批示肯定,中央深改办发文推广,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滦平县兴春园区“一地生四金”模式,获得人民日报社、国务院扶贫办“大国攻坚”精准扶贫案例产业扶贫组第一名,被财政部列为“典型扶贫案例”在全国推广;承德县“万户阳光”“农光互补”光伏扶贫模式,入选“大国攻坚”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围场县“林业+”生态扶贫模式,实现了“一林生四财”,该模式在今年7月于甘肃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推进会上作为产业扶贫案例推广。

在就业扶贫方面,承德先后制定出台了就业扶贫9项措施和11项补贴政策,探索推行了“1+3+4”扶贫培训模式,构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对贫困劳动能力进行职业培训、引导性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育认定一批扶贫工厂、扶贫车间,促进就近就地就业。特别是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加强与京津对口帮扶地区的劳务对接合作,面向京津输出贫困劳动力1.3万人,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在科技扶贫方面,承德市组建了承德市农林科学院,建立食用菌等院士工作站7个、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10个。为每一个贫困县(市)组建了一个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选派科技特派员110名,培训技术骨干5600余人,普训农民4万余人次。

扶贫加协作提高帮扶成效

喜看承德新民居

一指之力难胜拳。承德市在脱贫扶贫工作中,努力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直定点帮扶的重大机遇,加强互访对接和工作调度,加快推动帮扶项目和帮扶措施落地落实。在深化京津对口帮扶方面,从2017年以来,京津两市向承德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4.2亿元,谋划实施对口帮扶扶贫项目372个,吸引67家京津企业落户承德。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在京津市场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金额5.99亿元。在推进中央定点帮扶方面,承德借助民建中央、人民日报社、生态环境部、国家邮政局等4家中直单位的帮扶机遇,积极主动对接,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8115.7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3个。与此同时,承德市大力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全市734家民营企业实现与贫困村“村企结对”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504个。

党建引领凝聚攻坚合力

在脱贫实际工作中,承德市始终牢牢握住“抓党建、促脱贫”这一制胜法宝,把党组织鲜红旗帜树起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深入開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市发展农村股份制经济组织3210家,依托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产业党组织1145个,在产业链上带领8.1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党旗红”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批示,在全国推广。

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再助力,人大代表展风采”“政协委员四引四帮促脱贫”“青春建功做先锋”“巾帼脱贫攻坚行动”“城镇职工志愿服务乡村行”“点亮微心愿,守护微梦想”等帮扶活动,依托“中国扶贫网”等平台和渠道组织各种形式的爱心捐助,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大会战”。

切实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培树了“拼命书记”范振喜、“巾帼书记”刘佩仿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以承德脱贫攻坚工作为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在CCTV-1黄金时段热播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生态与脱贫双赢共进

环保和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突出短板。承德市近年来始终坚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脱贫双赢共进的新路子。

滦平县金沟屯镇下营子村于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展示的冬瓜、南瓜等农副产品。

要同时解决环保和扶贫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守住底线,在推进扶贫开发的同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为此,他们创新推广了“一林生四财”生态扶贫模式:“林上要果”带动脱贫。打造金红苹果、“围选1号”杏扁、绿化苗木等林果产业专业乡村,建设果品休闲观光采摘园,年产干鲜果品31.3万吨,产值达到5.7亿元,辐射带动1.6万人实现增收;“林中旅游”助力脱贫。组建“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发展平台,发展加盟户160户,户均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林下间作”促进脱贫。累计发展林下种药6000亩,林下种菌110万袋,带动了0.8万名贫困人口增收;“林间采摘”推动脱贫。大力发展普惠性林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户通过科学合理采摘蘑菇、药材、蕨菜等山野资源增收。

在保护生态中,承德市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实行有效管护,设置了护林员、护草员、河湖管理员、卫生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对林地划分管护责任区,按照“应聘尽聘”原则,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或较为贫困的户中选聘符合护林员条件的人员为护林员,确保在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的同时,使贫困户中的护林员有较为稳定的收入,通过保护生态实现增收脱贫。目前,全市已雇佣专兼职护林员近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近1万人。

在开发生态产业中,立足持续发展,承德打造了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一环六带”的九大特色扶贫产业,实施“一村一品”行动,培育了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36家、扶贫产业园区63个、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3万个,全市扶贫产业一重覆盖率100%、两重覆盖率82%。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承德推进了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建成农业科技园区11个、“星创天地”39家。同时,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光伏资源,实施了兆瓦光伏产业扶贫项目,同步规划了农光融合发展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中药材、时令蔬菜、特色养殖、林果采摘园、休闲旅游等产业,推进“五个百万基地”建设,全市贫困户生态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贫困户通过生态产业人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实现了生态产业与扶贫相结合,帮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稳定脱贫。

为保京津用水承德兴隆作出大贡献

承德西南部有个兴隆县,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也是全国有名的“山楂之乡”和“板栗之乡”。近些年,为了保障京津两地用水安全,兴隆县做出了太大牺牲、较大贡献。兴隆的水每年都要入京输津,向北京(密云水库)提供2亿立方米、向天津提供4.6亿立方米的Ⅰ类水。为了给首都、给天津、给子孙后代守住一汪“清水”,兴隆县针对污染源“点多面广”的问题,首先建立了源头防控机制,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整治,将紧邻北京的5个乡镇作为畜禽养殖整治的重点区域,对各沟渠沿岸禁养区、限养区畜禽养殖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组织对禁养区养殖场进行拆除或搬迁,防止畜禽养殖污水直排入河。同时,加强了涉水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经常性、不间断、拉网式排查,且不定时组织“回头看”,对流域内水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加大督查力度,启动问责机制,防止死灰复燃。

有效的治理给兴隆也带来了山清水秀的良好环境。据兴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东伟介绍,兴隆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一直比北京、石家庄高出很多,而且兴隆在去年就已经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也是目前河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聚集优秀人才助力脱贫攻坚

人们也许会问:山多地少基础差、在河北被列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承德,缘何快速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优异成绩?

“摘掉‘穷帽子,人才是关键因素。”承德市扶贫办的同志这样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近年来,承德在聚焦志智提升、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还坚持了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积极引导、合理配备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以及“回乡能人”等优秀人才,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主战场上扶贫环保干部“一肩挑”。一度曾是承德极为贫困的县之一的兴隆,不但在今年6月就圆满完成了脱贫摘帽硬任务,而且还相继获得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第三批、河北省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最美丽县”“中国最具原生态景区”以及“京津冀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等荣誉。成绩的背后,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一线干部、副县长马广春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兴隆县半壁山镇靳杖子村采摘园内,重达近千克的“苹果王”。

2017年,在承德市营子区有4年环保工作经历且成绩突出的马广春,被组织安排到兴隆县担任副县长,除继续主抓他的“老本行”环保,组织上还给他另外加了一副担子——精准脱贫攻坚。马广春戏称他的工作是“愿天忧人”:分管环境污染防治,他愿兴隆天天都有好天气;担当精准脱贫重任,他希望贫困户都能尽快脱贫,过上好日子。

在中央确立的三大攻坚战任务中,马广春的工作范围就包含了两项,脱贫和环保,这在基层被视为“难啃的骨头”。虽然如此,但马广春认为,作为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作为党领导的民主干部,必须在三大攻坚战役中,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勇挑重担,奋发有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建设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自己必须扑下身子实干、硬拼、求成功。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积极协调各方关系,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分管环保工作,勇于创新的他,牵头制定了兴隆县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探索建立了环保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和通报督导机制,并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构筑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几年努力,兴隆基层环保所建设达到了河北全省领先水平,基层也终于有了一支能干事、能干成事的环保专业队伍,兴隆的生态环境工作由此也取得显著成效。

对于扶贫工作,马广春善动脑子,紧盯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他深入研究兴隆脱贫的短板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点,紧密联系兴隆实际,推动实施产业项目、扶贫工厂、设施农业、冷库等45个项目,直接助推了兴隆县的林果产业发展,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脱贫,人均普遍增收2000元。在此基础上,还强化推进了项目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实施生态类、基础设施类、教育卫生类项目377个,为巩固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身为民革河北省委委员、承德市委副主委,马广春分管扶贫脱贫工作以来,已经走遍了全县每一个乡村、遍访了每一个深度贫困户。并针对每户情况,对接安排不同的帮扶措施。先后促成了14个企业结对帮扶24户深度贫困家庭脱贫;针对贫困户中孩子上学生活费用问题,他筹措资金30万元,通过希望工程对上学的孩子给予生活补贴,彻底解决贫困孩子的上学负担;协调和督促残联研究制定了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防贫实施办法,发放33万元救助资金,解决了全县640个贫困人口精神类残疾人的就医看病自费问题。凭着这种“较真”的态度和工作韧劲,上级提出“一户一策”的要求在兴隆得到有效落实,12356户、33910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了脱贫。当地以林果为主导的产业链条也得以持续深化,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产业获得蓬勃发展。

如今,在兴隆,40%的村庄还发展起了电商,并且与“顺丰快递”合作开展了“快递进村”,目前已覆盖到了全县所有的289个村,有效克服了山区交通闭塞、物流不发达、农副产品上行不畅的难题,巩固了脱贫成果。与此同时,兴隆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兴隆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1.45%、PM2.5指数降至34ug/m?、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入京输津水质达到Ⅰ类,受到生态环境部以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能人返乡”助脱贫促发展。越来越多的在外创业有成人员也在承德市委市政府发出的“能人回乡”政策的感召下,回到乡村,直接帮助和带动贫困户脱贫、加快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滦平县金沟屯镇下营子村,曾是全县情况最复杂、经济基础最薄弱、上访户最多的穷村、乱村。全村4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5户,人均土地面積不足两亩,且多为山地,脱贫难度很大。但2014年以来,下营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营子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孙士河,多年前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经商,经过多年努力,成为知名企业家。2014年孙士河返回家乡创业,成立了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用实际行动改变着家乡面貌。发展起特色中药材产业,并探索出了集“产、加、销、游、玩”于一体,以“热河中药花海小镇”为主要内容,以“产业扶贫+研发交流+旅游文化+中药科普”协调发展之路。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带动了周边村民返乡就业50人,间接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带动54户贫困户脱贫,成为产业扶贫的典型。

滦平县虎什哈镇卧牛山村返乡能人杨占友回村创业后,流转土地1000亩,投资创建了“满族文化绿色休闲农业产业园”,带动了全村200多户年均增收8000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早年在北京回收垃圾的“破烂王”王长发,回到家乡兴隆县雾灵山脚下的塔前村担任村支书后,从“厕所革命”入手,精准实施“三改、五化、两结合”工程,使全村实现了“村庄美丽,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目标。

曾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并获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信息技术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光大银行工作的“香菇大王”高慧颖,于2015年回到丈夫所在的滦平县长山峪镇创业,利用流转土地,建设了总占地面积200亩、主要经营食用菌种植和销售的承德市蕴香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直接实现了贫困户不出村子就能脱贫致富。

除此以外,承德市还加强了农村“领头羊”、党员“先锋队”、驻村“主攻手”“三支主力军”建设,实现了“人才聚在第一线,群众富在产业链”。

“打胜脱贫攻坚战,人才是关键所在。要把每一名党员和优秀干部锤炼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如是说。而这,毫无疑问,也正是承德成功实现精准脱贫的又一关键因素。

(此前,系列报道“精准扶贫看承德”系列之一、二、三,已相继在经济网、公众号和学习强国号发表。)

猜你喜欢
兴隆承德市承德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
承德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承德市
轻轻松松聊汉语——夏季避暑胜地——承德市
我要飞翔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Separation of Eu3+ Using a Novel Dispersion Combined LiquidMembrane with P507 in Kerosene as the Carr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