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之后,“大带小”活动该如何继续

2020-11-06 05:36李江美盛红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骨头小班骨折

李江美 盛红

大带小活动是幼儿园倡导的一种混龄交往方式,是指大班幼儿陪伴、帮助新入园小班幼儿。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小班幼儿因哥哥姐姐的陪伴降低入园焦虑,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也可使大班幼儿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建立责任意识。

事件背景

我们幼儿园大带小活动模式为,大班幼儿事先调查小班弟弟妹妹可能喜欢的玩具、书籍,做好相对应准备后,带着准备的物品在场地中等待小班弟弟妹妹;小班弟弟妹妹到来后,在选择自己喜欢物品的过程中,接受物品背后的哥哥姐姐,从而确定结对对象。为了能获得弟弟妹妹的认同,大班幼儿足足忙碌了半个多月,终于在第一次见面时成功地被小班弟弟妹妹所接受。在之后的互动中,结对的小朋友每周在固定时间见面,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游戏,给弟弟妹妹讲故事,午睡起床时去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

突发情况

这天餐后,大班哥哥姐姐按照事先的计划,带结对的弟弟妹妹到户外散步。这是第一次带弟弟妹妹去户外,幼儿们提前进行了很多讨论,比如,不去小山坡,不牵着弟弟妹妹的手跑,准备一些餐巾纸给弟弟妹妹擦汗等。然而,意外发生了。散步时,昕纯带着妹妹在平地上走,不知什么原因,妹妹突然摔倒,而且这一摔直接导致妹妹手臂骨折!送幼儿就医,联系家长……在处理好所有事情后,我们几个老师心里沉甸甸的,大家交流着:

“这孩子才来幼儿园十天,现在要在家修养三个月,你说家长怎么想啊。”

“要不,以后互动时别让小朋友去外面?”

“刚刚升大班,自己还是小孩子,哪里真能照顾别人。”

“我们也互动好几次了,要不大带小活动停止一段时间?”

我回到教室,想着怎么和幼儿聊聊关于暂停“大带小”的事情。

事件中的当事人昕纯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妹妹怎么样了?”“老师,我真的是慢慢走,我没有跑。”昕纯快哭了,班级其他幼儿也都围过来。配班老师告诉我,孩子们一直在讨论这件事情,等着我回来。

我猛然发现,在紧急处理事件、反思问题的时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听听昕纯的感受,听听其他孩子的感受。

我牵着昕纯的手和小朋友们坐下来,告诉他们:“医生已经看过妹妹,给妹妹包扎,妹妹的爸爸妈妈把妹妹接回家休养了。”昕纯说:“老师,是我不好,我怎么会把妹妹弄摔倒的?!”其他幼儿说:“昕纯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我在昕纯后面走,昕纯真的是慢慢走的。”“我有时候走路也会摔。”“为什么慢慢走妹妹也会摔倒?”“我们走路和妹妹走路不一样吗?”“下次我们带弟弟妹妹时会再小心点儿。”……

昕纯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强,平时在班级中乐意帮助别人,在大带小活动分享会上,每次都分享自己成功帮助妹妹的办法。她的妹妹也很依赖她,有一次大带小活动,昕纯因生病请假在家休息,我们安排了另外一位小朋友暂时代替做她的姐姐,但小妹妹坚持认为,这不是她的姐姐,她要等自己的姐姐。那一次大带小活动,小妹妹是自己一个人玩的。第二周,昕纯回来后,小妹妹开心得不得了。

我肯定地对昕纯说:“嗯,妹妹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妹妹好了会回幼儿园的。”昕纯情绪平缓了许多:“那我妹妹要休息多久?什么时候能回来?”“因为妹妹的骨头受伤了,医生说需要休息比较长时间,可能要几个星期。”正在讨论的幼儿瞬时有点安静,沉默后他们问:“骨折了,骨头还会长起来吗?”“骨折是骨头断了?破了吗?”“骨头有什么用?”“我爷爷也摔倒过,要躺着。”昕纯焦急地问:“那我妹妹一定很痛很痛。老师,我要去看我妹妹。”

和幼儿的交流让我惭愧自己刚才的想法,一个突发事件,让我忽视了幼儿之前的努力与投入,忽视了幼儿之间因结对建立起的不可割裂的情感。作为活动的倡导者,我只是将活动看成是一个活動,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叫停。而昕纯对妹妹的担心,全班幼儿回到班级后的念念不忘,在得知情况后的讨论、猜测,自始至终,幼儿是真正融入到活动之中的。他们的交流也传递出他们的困惑:“我们和弟弟妹妹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骨折是什么?”

事件发展

看妹妹之行

由于幼儿们对妹妹的强烈担心,和家长联系后我们决定去看妹妹。但妹妹家离幼儿园比较远,幼儿一致同意让昕纯作为代表和老师一起去探访。为了这次探访,他们自发准备了很多东西:自制卡片、小零食,还推荐班级“故事大王”录制了讲故事的视频。看了妹妹之后,昕纯带回了很多信息:“妹妹小,脚步小。”“妹妹拍片了。”“骨折在片子上是白白的一条线。”“骨折会好,但要很长时间。”“妹妹手上扎了绷带。”……这些答案让大家有些释怀,但又产生了更多的困惑:“脚步小多少?”“X光片是怎样的?为什么断了是白色的?”“扎了绷带会怎样?”……

有什么不一样

聚焦困惑点“妹妹脚步小”,幼儿和小班弟弟妹妹们进行走路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两个人跨一步的大小不一样,而且走步越多,差距越大。在比较中还发现,“脚步小”是因为弟弟妹妹腿短。最后幼儿在自己的发现中得出“如何带弟弟妹妹一起走”的结论:“和弟弟妹妹一起走,要走得慢,脚步要比一个人走的时候小一点儿。”这个比较并没有因答案的获得而停止,比较蔓延到手臂长短、手的大小、身高、体重、力气大小……他们设计了各种比较调查表。在比较中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和弟弟妹妹的不同,慢慢感悟到“我长大了”“我是哥哥姐姐”的真正意义。在之后的大带小活动中,幼儿更多了一份耐心、仔细,和弟弟妹妹去楼上大活动室看电影,他们负责搬椅子,会说:“妹妹走一格楼梯要两步,一只手需要扶着楼梯把手。不能像我们一样,一格楼梯一步。”“因为弟弟腿短,上楼梯需要我帮他拿东西。”“他现在搬不动,我小时候也一样搬不动的。”

妹妹怎么了

在家休养的妹妹一直是全班幼儿的牵挂,征得家长同意后,大家和受伤的妹妹进行了视频通话。孩子们安慰妹妹:“你在家好好休息。”“听妈妈的话。”……对妹妹手缠绷带的生活孩子们充满疑问,想体验一下这种感受。我提供了绷带,幼儿在自己假定受伤的部位绑上绷带。刚开始时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强烈感受到不方便:没有办法倒水、上厕所裤子脱不下、玩具拆不开……再次和受伤妹妹视频通话时,他们有了完全不同的安慰的语言:“妹妹,你不能自己倒水喝,要叫爸爸妈妈帮忙。”“玩雪花插片要用两只手,你玩木头积木。”“我可以给你讲故事,你躺着听就可以了。”还会交代妹妹的妈妈:“阿姨,您要多帮帮她。”“您可以给她听故事。”……

骨头是怎样的

为什么骨头摔断了就不能动?骨头在哪里?骨折的骨头是怎样的?幼儿、老师、家长都卷入到了幼儿发起的“骨头探索”之中。X光片、人体骨骼图进入到了区角;邀请骨科医院的医生和幼儿面对面交流、解惑;全班幼儿到街道医院考察骨科,调查骨科里因各种原因受伤的病人。这些活动中的收获都在之后的大带小活动中呈现,哥哥姐姐耐心地和弟弟妹妹解释为什么要多喝牛奶、多晒太阳、多运动,为什么要好好保护自己。孩子们还画了很多安全警示的标志,贴到幼儿园的楼梯、山坡、大型玩具等他们认为容易摔倒的地方。

神奇的身体

幼儿的研究从骨头蔓延到整个身体,肌肉、内脏、牙齿……班级里各种和人体相关的材料越来越多,讨论越来越热烈,伴随的发现也越来越多。两个月后,在幼儿园举办的“科博节”上,我们班自然而然推出了“人体馆”。在人体馆的现场,班级每位幼儿都能自如地向所有来参观的幼儿、家长细细讲解人体的奥秘,因为这一切完全是他们深入探究而获得的。受傷在家的妹妹在线全程参与了哥哥姐姐们的探究活动。

事件反思

看得见的幼儿生长力

“妹妹骨折了”的活动在班级中持续了近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里,全班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和发现中,而伴随这个过程的是他们的真正成长。成长体现在他们对大带小活动的真正接纳,对“我是哥哥姐姐”的含义的真正理解。

其一,陪伴弟弟妹妹更有责任感。在每次和弟弟妹妹互动的20分钟时间里,幼儿能够努力克制自己的喜好,全身心关注弟弟妹妹的感受。例如,一次见面时,浩浩给弟弟带来一个不倒翁,他耐心教弟弟玩,还尝试用语言向弟弟解释不倒翁不会倒的原因。他对询问他“这个玩具好玩吗”的老师说:“这个我是不喜欢玩的,太简单了,但弟弟喜欢,我就陪他玩。”一些平时被视之为“幼稚”的游戏、玩具重新被大班幼儿接纳的原因是:“因为弟弟妹妹喜欢。”

其二,不断寻找陪伴弟弟妹妹的办法。每次和弟弟妹妹见面后,幼儿回到班级都会分享“和弟弟妹妹交往成功(失败)”的心得。他们归纳出“什么玩具适合给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哭的时候怎么办”“用图画书讲故事弟弟妹妹更爱听”等经验。

其三,持续惦记着在家养伤的妹妹。班级幼儿坚持每周和在家养伤的妹妹视频通话,他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每次视频都有一个小组的幼儿提供一个在线活动展示:讲故事、歌曲表演、木偶剧等。每次结束都会询问:“妹妹,这个节目你喜欢吗?下个星期你想看什么节目?”之后围绕妹妹想看的节目进行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地感受到,当幼儿内心的力量被点燃时的那股强大生长力。他们主动出击,为更好地和弟弟妹妹交往寻找各种办法,和骨科医生互动、走访骨科医院,当确定在“科博节”上展示“人体馆”后,用了两周时间自己分场地、分小组做准备,推出骨骼馆、牙齿馆、内脏馆,增加体验的用具,如听诊器、血压仪、假牙等,主动介绍……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看得见的教师生长力

在事件最初发生时,我因为担心安全而想停止大带小活动。然而,幼儿的努力让我真实看到,对于教育中遇到的挫折,教育者应该怎样以专业的视角来看待。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无法保证在教育过程中永远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一直反思着。

其一,当教师真正基于儿童立场关注幼儿时,教育的作用才能真实有效。我用心关注幼儿对发生骨折的困惑、对帮助方法的分享,真心赞赏他们的思考。活动中我创设了分享墙面“帮助弟弟妹妹的高招”,幼儿的零碎经验得到及时整理,而墙面上同伴的方法又推动着幼儿有目的地去尝试、比较,推进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当教育者能够用心聆听幼儿想法时,教育的路径才可能真正吻合幼儿的需要。视频连线分享对于大班幼儿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这是本次主题中幼儿帮助我发现的。当幼儿向我反复询问受伤妹妹的情况时,我发现我的语言解释其实很难解决幼儿的困惑。为此,我尝试了网络连线受伤妹妹的方式,这种有明确对话点、时间点和前期准备的在线交流方式,可以运用在大班时期孩子的活动中。

其三,当教育者懂得整合所有教育资源时,幼儿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趋向多元。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找到满足不同幼儿个性的学习方式,支持每个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成长。但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果仅以课堂、园内教育资源为主,是很难为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幼儿提供多元学习方式的。在这次的主题中,幼儿的强烈愿望促使我们不断扩展资源:和小班的紧密合作,让专业人员走入课堂,让幼儿走入专业场所……如何为幼儿不断扩展教育资源,是我们教育者需要用心修炼的一门课程。

猜你喜欢
骨头小班骨折
小伙骨折后愈合太慢什么原因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有什么区别
伤筋动骨怎么破
伤筋动骨怎么破
小狗叼骨头
Mr. No—Nose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