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标志引发的管理思考

2020-11-06 05:36陈彩霞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武中班标志

陈彩霞

“陈老师,去年我们班是小班,今年是中班,我们班柜门上的标志应该换数字了,您帮我们订点数字贴吧。其实,我们班的小朋友还挺喜欢这个小动物标志的,如果不换就用这个可以吗?”年轻的班长小武向我提出了求助。其实老师的问题,对每个管理者都是拷问,既考验管理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又体现对教育的认识,同时又评判着管理者的教育能力。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不同的应答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直接告知型

直接告知型的管理者会这样回答:“小班幼儿属于形象思维,所以要用小动物吸引孩子,也方便孩子记忆;到了中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所以要开始给孩子渗透数字或半抽象的图形,发展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這种方法优势就是简便、快捷、效率高,管理者直接告诉老师答案,老师照方法去行动,能很快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属于居高临下的应答方式,会产生权威定势。表面上是管理者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而实质上是思维代替,抹杀了老师面对问题时主动思考的习惯。同时,如果主管领导在教育观念方面不够全面,或者缺乏高度,会产生误导,把老师引入歧途。

启发引导型

启发引导型的管理者会这样回答:“为什么小班孩子会用小动物呢?”老师会回答:“因为小班孩子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而且方便记忆。”“对,非常好,到了中班我们应该更换吗?为什么呢?”如果老师回答不出来还会提示“从幼儿学习和思维发展角度思考”。这时,在管理者的启发下老师基本上会找到正确答案。这种形式的应答方式比直接告知型进步了很多,管理者能够启发教师积极思考问题,在支持下找到答案。然而这种方式依然没有脱离居高临下的互动模式。其实答案就在管理者心中,通过几个问题,设置几个阶梯,使老师跳一跳够到了“果实”,找到了答案。可能老师获得了一定的启发,然而管理者从中并没有什么收获,只是单方面使得自己更加自信,同时又容易使老师感到自己与管理者之间的差距,对激发教师的主动探究作用不大。

平等互促型

平等互促型,是指在一个问题的启发下,管理者和老师相互切磋、互为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双方都有所收获。

例如,在小武老师提出要替换数字,但又舍不得拆掉小动物标志时,引发我思考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按照惯例,每年小班贴小动物标志,中班贴数字,理所当然。然而为什么不能两种标志同时存在呢?”于是我问道:“你觉得两种标志同时存在可以吗?有什么好处呢?”小武一边思考一边说:“我觉得可以。首先,孩子一来还能够认识自己的小动物,感到亲切,同时也不会耽误取放物品;第二,当他们看到多了一个数字时会产生好奇,主动学习发问。”“嗯,我觉得这些很有道理。”我赞同道,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是不是升了中班的孩子就一定都认识数字了呢?”“我觉得不会,因为升入中班是咱们人为分出的阶段,不一定刚上中班他们就一定认识数字了。对!这样既有数字也有小动物也很好呀!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小武好像有了新发现,我也对她能有这样的认识感到惊喜。之后我们的讨论更是风生水起,我们想到了可以创新制作半抽象的点状图卡,帮助孩子从具象到抽象有个过渡阶段,我们还想到了在柜门上让孩子画出自己的画像,凸显每个人的个性……小小的柜门标志引发了我们两个人的深度思考,很多都是我从没有关注的空白。

长久以来,幼儿园的很多工作已经约定俗成,一些事情好像毋庸置疑,仿佛就该按照老规矩做,因为这些规矩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都是“宝贵”的经验,例如升入中班孩子的标志物一定会从动物或各种实物变成抽象的数字。但是细细想来,如果按照科学逻辑分析,孩子的认知发展也要经历从具体形象到半抽象、最后才到抽象的过程;从孩子的个体差异来看,孩子的发展一定不是一刀切,从升入中班那一天起就会立刻有一个飞跃。因此,作为管理者要能不断地审视思维定势,保留精华,去除糟粕,用发展的眼光、时代的眼光、进步的眼光去看待教育问题。

作为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老师们的问题和求助,这与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同理,看似简单的“问、答”却蕴含着巨大的价值。简单的解答,只能起到授人以鱼的效果;适当的启发,也只能引发老师对“渔”的思考;而最高级的互动,是以一方发起的提问为突破口,激发教师和管理者对于环境、课程、教育的深度激荡,在相互的讨论和启发中各有所思、各有所获。让简单小事成为一个点的深度研究,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教育智慧和育人之道才真能达到以小见大吧!

猜你喜欢
小武中班标志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善意
怎么升到中班的
交互式一体机在中班安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为什么奥林匹克以五环为标志?
你的书包呢
小武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