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与马三立相声中的“科普范儿”

2020-11-06 07:30李博
曲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偏方大夫曲艺

李博

科普属群众性社会教育,不含竞争性、强化性、紧迫性,与考学晋级的学校教育和牵涉名利的职业教育相比,受众动员较为困难。此背景下,科普教育需要趣味性以提升自身吸引力的客观需求,为曲艺艺术提供了发挥空间。科普领域跨度较广,天文地理、农业军事、医药健康,包罗万象。以下仅从医药健康的角度略议马三立单口相声《偏方》的优长。

《偏方》文本精述:

咱们现在向外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其实咱们有些东西,外国人看着也服。外国人扎针,是针管针头加药水,讲究打静脉、打皮下。咱们中国呢,就是一根针,也不用蘸药,有病就扎,扎完拔出来,病就能好。外国人不信,到咱们这儿参观。

有个病人胃痛,捂着胸口来了。大夫让病人坐下,用针扎“内关”。待了一会儿,针一拔,“(大夫)胸口怎么样?”“(病人)好了,不痛了。”又来一个,嘴歪眼斜。大夫一看,扎“风池”。针刚扎进去,这嘴啪地一下就正过来了。又来一个,得了痢疾,不停地拉稀,站都站不起来。扎哪儿?肚脐下面,“关元”。扎进去,热乎乎的,一会儿拔出来,“(大夫)还拉不拉稀?”连干的都不拉了。又来一个,牙痛,吃不了喝不了。扎哪儿?“合谷”加“下关”。待会儿针一拔,好了。

外国人一看,服了,跟着咱们学。哪些东西外国人没学呢?拔罐子跟大膏药。我还拔不了罐子,漏气,嘬不住。另外,咱们这偏方,外国人也没学。老话说得好,偏方治大病。咱们不能不信,也不可全信,必须听大夫的,跟药配着吃。“(大夫)你这服药,切三片姜;你这服药,来七个枣;你这服药,黄酒送下。”得配着,不能光用偏方。别像我们街坊二大爷似的,有病不去医院,就信偏方。别人去,他还埋怨:“上医院干嘛?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这哪儿的话呀。上医院,大夫可能这样吗?不开药,不打针,光给偏方?

病人上医院,挂号排队等半天,“(大夫)你怎么回事?”“(病人)胃痛。”“(大夫)萝卜就热茶,走。”白等半天,一个萝卜就热茶,放出来了。“(大夫)你怎么回事?”“(病人)咳嗽,一到晚上,这痰啊……”“(大夫)别说了,买点梨,煮梨汤喝,走。”“(大夫)你怎么回事?”“(病人)鬧肚子。”“(大夫)闹肚子,麻酱和白糖,走。”“(大夫)老头儿,怎么回事?”“(病人)大夫,喘啊。”“(大夫)喘,老病,老病没治,买个棺材预备着。”

如上所示,《偏方》的科普重点是中医药学。经历过漫长历史实践验证的有效中医药学,无疑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是发挥了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优势,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贡献巨大。回看数十年前创作的《偏方》,可见其对当下保护传承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启示意味。

该作前半部分提及的“内关”“风池”“关元”“合谷”“下关”,均属中医治疗常用穴位。一方面,以中西行针方式的概述比较和上述穴位的对症疗效为抓手,凸显出调理疏导为上的文化观,利于提升民族文化清晰度。另一方面,通过马老有条不紊、细致到位的摹学明示,传递出提升保健意识、普及理疗常识的实用目的。进入后半部分,则辩证地叙述了民间偏方的价值,强调了遵医嘱、配药服的使用原则,透射出防止以偏概全的理性观念,颇具警示效应。由此可见,《偏方》的主脉是科学要素与文化要素互动融合的统一体。文化蕴含科学,科学规范文化,这一点在相关题材作品中似乎较为鲜见。

例如,数来宝《同仁堂》以韵诵形式介绍传统医药,侧重点却不是用药科普,而是自上而下的故事性、朗朗上口的中药名和一气贯通的声韵美。相声《拔牙》在文化内涵层面并无明显着墨,主要依靠揭露江湖郎中骗术来提醒世人切莫因小失大,反伪科学色彩鲜明。相声《庸医》围绕医患交流艺术展开,虽带有少许中药科普元素,但重心基本限定在对滥竽充数、头脑浑浊、胡说八道、漠视生命的庸医的讽刺上。相比之下,《偏方》中科学要素与文化要素的依存度和共生感明显更高、更强。

结合《偏方》6分50秒的时长分析,上表所列包袱的密度可观,内容上,正例1、2突出疗效,利于提升自信;中间3插科打诨,益于承接下文;反例4、5放大缺陷,旨在警醒受众。营造手法上,遵循了既有修辞技巧,步步为营,衔接紧凑。表现方式上,彰显出本色引领、一人多角、跳入跳出、说功为主、做功辅助的行当属性和自觉自信的从业品格。进一步讲,此表现方式的醒目之处,莫过于马老“大白话中亮机趣、冷不防中抖包袱”的说功特质。从受众的角度说,入耳的,不是语如连珠、声韵铿锵的“快口”,而是娓娓道来、和风化雨的“慢口”;入目的,不是响亮遒劲、爆燃劲道的“火功”,而是稳健平和、婉约含蓄的“阴功”。链接至效度层面,“快口”与“火功”固然热闹异常、澎湃激昂,却容易因一哄而上、消化不良而使受众遗忘。对比而言,“慢口”与“阴功”则更显成熟老练,不但可将脑中之“活”掰开揉碎、传递到位,进而助力受众回味,还可展现科普者的定力气场,与科普实施主体的风范要求不谋而合。

综上,或可从单口相声《偏方》中凝结出如下要项,以供参考。

第一,能否在科普要素中导入民族文化要素,直接关乎作品的软实力,是建构主题的重中之重。至于文化看点的捕捉提炼,抑或说创作者的文化敏感度,则有赖于广博涉猎、融会贯通、审时度势、信手拈来的厚重积淀。曲艺人或可不唯学历,却要夯实学力,这样才能提升作品的文化浓度,让受众感知到“料儿”的丰满。

第二,能否从科普事例中挖掘足够鲜明的包袱并辅以形象生动的“做功”,直接关乎作品的受关注度,是情节编织阶段需要琢磨推演的核心要务。曲艺以讲故事见长,善于润物细无声式的宣教,但相较于其他,审美旨归倾向于以趣明理的“谐谑类”曲种仿佛更易满足以上需求,或应承担主要对接任务。

第三,能否为科普作品配备气质上为人师表、风格上成熟稳健的表演主体,可能关乎节目的服众程度,有必要斟酌考量。需要补充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及综合知识水平已呈现质的飞跃,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比比皆是,加之曲艺门槛并非遥不可及,部分幽默风趣、自带流量的行业精英在行业科普与曲艺技巧的融合手法上可能更为老练。因此,以兼容并包、众人拾柴的开放姿态去发掘、团结“圈儿外”相关人士,或有助于“曲艺+科普”服务队伍的壮大,值得相关机构加以研判。

〔本文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青年项目《单口相声与日本落语融合研究对“讲好中国曲艺故事”的路径启示》(GD17YYS02)资助完成。〕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副教授,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文学研究科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偏方大夫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母亲的偏方
进步太快
偏方治病务必慎重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网传8大【生果止咳偏方】哪个最靠谱?
花生大夫
花生大夫
间接性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