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干好一件事

2020-11-06 05:49曹巍高珊
中国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雷锋学校孩子

曹巍 高珊

张玉滚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十九年来坚守深山,为山区孩子照亮求学之路、希望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诠释了师德的内涵,是乡村教育真正的守望者。2018年9月,中宣部授予张玉滚“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2月,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4月,他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0年8月,本刊记者有幸在辽宁抚顺“新时代雷锋学校培训班”第一次见到并采访了张玉滚老师。从外表上,很难看出他是一位“80后”,他历经风霜的脸上一直挂着憨厚淳樸的笑容,话语不多,却让人感到亲切踏实。

中国教师:19年乡村教师生涯,您对教师这份职业有着深刻的体会,这种坚守的动力来自哪里?

张玉滚:我是大山里的孩子,我知道一名尽职尽责的教师对孩子们有多么重要。2001年9月,师范毕业的我跟着黑虎庙小学老校长吴龙奇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看到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老校长说:“玉滚,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受益一辈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课,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就这样,21岁的我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一次,我到一个村子里家访,听到家长们说:“玉滚回来了,咱们娃有希望了。”这句话让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山里的孩子很可爱,他们是山村的希望,为他们付出我感到很快乐。看到他们走进学校,学会读书写字,有的还走出大山,考进理想的大学,找到了很好的工作,那种成就感胜过一切。

中国教师:为了渴望知识的乡村孩子,您十几年扎根山区,甘守清贫,躬身力行,这个过程中您一定有很多苦衷,能否谈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事?

张玉滚:我给你们讲三件事吧。一是带学生上山拾柴。我刚到学校那几年,学校条件比较差,我们给学生做饭用的是土锅灶,需要烧柴,这些柴都是我带着学生上山拾的。拾柴是个辛苦活儿,需要上山寻觅、拣拾枯枝、打捆背驮。我是老师,重活儿自然我来干,学生配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带学生拾柴,一方面解决了做饭用柴,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得到锻炼,知道一餐一饭来之不易。这件事我们一直坚持了三四年。

二是我们黑虎庙村在镇平县北部的山区,距离高丘镇50多里。以前,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高丘镇,来回通常需要10个多小时。我们学校吃的、用的,那时候都要翻山越岭靠扁担从镇上挑回来。记得2006年正月,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我就扛上扁担出发了。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返回的路上饿了,就向路边人家讨碗热水吃了凉馍,我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一路紧赶慢赶,晚上十点多,我才走到尖顶山下。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我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好,然后坐在山洞里。山洞里伸手不见五指,山洞外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就这样在山洞里坐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雨停了,我就挑着书本往回走,到了学校,几乎成了“泥人”。但看着干净、完好的新书,很是欣慰。2006年夏,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车,我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我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每年的书本、作业本都是我用摩托车带回来的,少则几十斤,多则百余斤,拼着命在崎岖山路上奔波。几年来骑坏了4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更是记不清了。

三是2006年秋季刚开学,由于学生流动性比较大,后来又添了十几个学生,缺了十几套书。因为是开学初,我很忙,就让妻子抱着9个月大的女儿到镇上买书。返回时,妻子乘坐邻村一辆三轮车。下午放学后,我左等右等不见妻子回来。到了晚上6点多,我忽然听到尖顶下“咕咚,咕咚”几声响,随即听到哭喊声和呼救声,我和村民们赶紧往出事地点跑,看到几个人满脸都是血,坐在路边,哭喊着、呻吟着。原来,三轮车因刹车失灵蹿到路下边二十多米远,三轮车司机抱着一个小女孩,说:“这是张玉滚的女儿,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听到这里,我的心都碎了,浑身发抖,瘫坐在地上,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头就像爆了似的。这件事虽然过去十几年了,但每次想起女儿那双明亮的眼睛、胖乎乎的脸庞,我总是落泪。这件事以后,我和妻子本想离开这里,可是看到学校总是缺教师、缺校长,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我把这份悲痛化作力量,让女儿在天上看着,看着她的爸爸一直在努力地工作。

中国教师:2018年,您被中宣部授予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作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您怎么看待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

张玉滚:我从小就受雷锋精神的教育。雷锋在日记里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当我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时,雷锋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指引着我热爱孩子,热爱山区,甘于坚守清贫,让我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长为新时代“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清醒地认识到,靠拜金主义,振奋不了民族精神;靠个人主义,凝聚不了党心民心。中国的发展靠的是千千万万个像雷锋那样与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脊梁”。雷锋一心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了全国人民,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很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践行着雷锋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思想教育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德育,让雷锋精神去引领他们。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并建立起学习雷锋的长效机制,让学校真正成为传承雷锋精神的高地。我会鼓励师生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宽以待人、以诚相待、团结友善;学习雷锋那种“钉子精神”,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学习雷锋那种勤俭节约的精神,不攀比、不奢华;学习雷锋那种淡泊名利的作风,甘于平淡、专心致志……总之,要让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让他们学雷锋、做雷锋。

中国教师:顾明远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可以说您倾尽所有,付出了全部的爱。作为“80后”的您是如何理解“爱”对孩子成长的特殊意义?

张玉滚:关爱每个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对偏远山村来说,每一所学校,就是一堆火;每一位教师,就像一盏灯。火焰虽微,也能温暖人心,点燃希望;灯光虽弱,却能划破夜空,照亮未来。学生在家里有父母的呵护,来到学校后父母陪伴的时间少了,教师理应扮演起父母的角色,关爱呵护他们。我一直认为,爱是最长久的润泽,我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这种爱未必荡气回肠,却是贴心贴肺的疼惜。

我们学校处于偏远深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学生来源辐射面大。家长们要么在外打工,要么忙于农活没时间接送孩子,有的孩子要自己走一二小时的山路来学校上课。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10点多钟,我正在批改作业,突然接到张朋爷爷打来的电话,说孩子还没到家。6岁的张朋是学前班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腿疼的爷爷在家,走路不便。学校6点就放学了,孩子怎么还没回去呢?我立刻和妻子打着手电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地,在路边儿发现张朋靠着大石头睡得正香,脸上还爬着许多小蚂蚁。我连忙蹲下身子,抖掉张朋身上的小蚂蚁,背起张朋就走,经过一个多小时才把张朋送到家。张朋爷爷感激地说:“多亏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把张朋送回来,我孙子就让狼给吃了,我可怎么向他爸妈交代呀?”说着眼泪一滴一滴往下掉,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目前,我们有80%的学生住校。这些年,学生们有个头疼腦热的,我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我和妻子还经常为学生们缝缝补补。学生之间闹了矛盾,我就及时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解开他们的小疙瘩。现在,我练就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课桌椅子坏了我来修,校舍破了我来补……

我知道,我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我愿意把三尺讲台作为我的人生支点,把一方黑板当作我的人生归宿,就像我的名字“玉滚”一样,我要“滚石成玉,百炼成钢”,支撑起山里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中国教师:当下青少年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张玉滚:当下确实存在这些问题,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过去我们深山条件艰苦,但现在从城市到农村生活条件普遍都好了,可以说衣食无忧。我们老师都经历过艰苦生活,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平时会教育学生勤劳节俭、互相谦让、多为他人着想,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但教育还在于细节,在于细微处。教育不仅仅是说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邻居王桂花大娘70多岁,儿子在福建打工,儿媳离婚另嫁,留下3岁的孙女。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老人拾柴提水、买粮买菜,组织高年级的学生轮流到老人家里收拾卫生,照看孙女。特别是2013年5—8月,我们这里非常干旱,许多户人家自来水水源用尽,王大娘无力挑水,我就主动为老人挑水,一干就是三个月。这种行为也感染带动了我的学生们,他们经常会主动帮助别人。至今学校周围的邻居们提起我们的学生都交口称赞。

我觉得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牵挂和被牵挂、理解和被理解、爱与被爱,这应该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中国教师:作为黑虎庙小学的校长,您对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有什么打算?还有什么心愿?

张玉滚:黑虎庙小学辐射半径达30里,下辖菊花场教学点,服务1700多名群众。这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学校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校本部现有5个教学班及学前班,六七十名学生,教师10人,近50名学生住校。以前搞“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可以分班开课,课程跟城里孩子没啥差别。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学生的一日三餐,这样才能留住学生。有很多孩子已经跟随父母走出大山,留下的孩子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希望能帮助这些留下来的孩子都有学上。由于政府拨款补助不够,这几年我们都是通过社会爱心企业资助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下一步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留住学生,留住老师。我们还要持续抓好学生的德育,抓好学校管理,抓好课程质量。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学校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比较多,占学生人数比例的30%多。这些学生很需要心理疏导,我希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能帮助这些孩子,给他们做一些心理的远程辅导。

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能够多给我们大山里的孩子一些爱心,一些帮助。

中国教师:2020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扶贫先扶智。您作为乡村小学的校长,有十几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请您对坚守乡村的校长和教师们谈谈个人的经验和感触。

张玉滚: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这些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学校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我们作为乡村教师不要辜负国家的期望。现在好多乡村学校由于易地搬迁,导致学生数量减少。虽然学生少、老师少,毕竟还是学校。既然是学校就要严格按照办学规律去办。一是德育工作不能滞后,持续做好德育工作。二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要健全,不能因为人员少就放松管理。三是要更加关心关爱学生,毕竟能走出去的孩子条件好一些,留下的这些孩子相对家庭条件要差一些,老师要在关爱孩子上下功夫,要有具体措施。

我周围还有很多乡村教师和我一样,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着,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楷模的巨大力量,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他们面前,我感到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而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这份荣誉不仅是给我个人的,也是给千千万万奋斗在老少边穷地区一线教师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坚守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后 记

张玉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采访过程中,每当谈起他的学生时,他的眼睛里瞬间充满了光亮,话也开始多了起来。从他动情的讲述和温暖的笑容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他那颗炽热的爱孩子的心。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美的,果的事业是尊贵的,但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张玉滚就是一位圆山里孩子求学梦的护花使者,他专注而坚定地履行着叶的职责和使命。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雷锋学校孩子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