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观的科学意蕴和时代价值

2020-11-06 03:20贺煜嘉
西部学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

摘要:习近平人民观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其哲学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习近平人民观具有深厚的科学意蕴,具体表现为经济上为民,让经济发展的更多红利造福于民;政治上安民,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充分、真实的民主权利;文化上兴民,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社会上惠民,让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实施;生态上乐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新期待。习近平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人民贡献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观;理论渊源;科学意蕴;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011-03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坚持的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使用频数高达203次,由此可见,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起点上,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中,我党将继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习近平人民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向盘”,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指路灯”。当下,面临新的国际国内情况,深入研究并贯彻落实习近平人民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渊源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历史渊源: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生问题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习近平充分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多次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在民生问题重要性方面,他引用了《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155,以此表明民生问题和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直接联系,民生问题是根本,只有将百姓视为国家之根本,社会之基础,才能平稳持续地发展;在倾听民意方面,习近平曾引用《晏子春秋》的“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2]34,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方面,习近平曾引用《潜夫论·释难》的“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强调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848年,马克思发表了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消除阶级对立、自由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恢弘著作,唯物史观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马克思在另一部经典著作《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马克思充分肯定人民的历史作用,习近平人民观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理论基础,从中汲取很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坚守人民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现阶段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归纳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人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革命早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人民群众,并带领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应多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科学意蕴

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人民观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等领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经济上为民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切实解决这一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层面的惠民政策。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对于经济发展薄弱的农村贫困地区,对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生花,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对于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问题,党中央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科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推动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让经济发展的更多红利造福于民。

(二)政治上安民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要把人民放在首要的位置,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为己任。发展民主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地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反腐力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风气,让真正为民谋利的领导干部行使该有的权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就是聚焦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上来。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人民享有广泛、充分的民主权利。

(三)文化上兴民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党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扣时代旋律,倾听人民心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认识和把握文艺和人民的辩证关系,创造出符合人民多层次需求,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增强老百姓对文化层面的满足感。同时,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做人民的公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让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悉,确保新闻媒体始终为人民服务。

(四)社会上惠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增进人民福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补齐民生中的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党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实施,在教育方面,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落实全民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提高贫困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在医疗方面,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敢看病、看得起病,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遏制“炒房现象”,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理念,让人民群众买得起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在就业方面,积极发展实体经济,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努力让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五)生态上乐民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了中国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之向往的奋斗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雾霾、光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都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保护好大自然即造福于当下人,也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报。党中央规范法律制度,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生产生活的“生态保护红线”意识,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新期待,不断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无产阶级和大多数人的解放为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摸索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理论和人民立场,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新时代的中国,习近平从国家、人民和时代现实出发,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形成习近平人民观这一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活实际问题,同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和实现人民诉求的手段,是一个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习近平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化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激发起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解决人民关心的生活实际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不变的基本原则。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让人民衣食无忧、居有定所。[5]49习近平人民观坚守这份初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在习近平人民观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诸多成就,人民群众也获得了更多的公平、正义,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人民群众也更愿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习近平人民观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不断得到丰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也顺应了历史规律,同时更大程度地激发起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极大的时代价值。

(三)指引党和政府事业前进的方向

隨着时代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如何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地造福于民,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当代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习近平人民观直视现实问题,立足时代背景和历史规律,从国家、人民和时代的现实出发,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指明了方向。在政治方面,秉承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度的同时注意协商民主,不断完善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切实保障人民利益,保障人民依法有序地政治参与。在经济方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在文化方面,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6]在习近平人民观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度和文化体制不断完善,推动我国向着文化强国稳步前进。在社会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习近平人民观的重要内容。打好社会治理的基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打造健康中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生态方面,积极倡导人民绿色生活,不断引导广大人民加入生态建设的队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同时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

总之,习近平人民观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逻辑结构严密、内容体系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良策。现阶段我们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期。面对新的时代要求,要全面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人民观,并为解决当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指导,不断了解人民真实需要,充分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晏子春秋[M].陈涛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深度解读中国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贺煜嘉(1994—),女,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单位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延安精神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