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研究综述

2020-11-06 04:22乃丽蓉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乃丽蓉

[摘要]政治报告是中国共产党集政治理论、政治宣言以及行动纲领于一体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我叙事和真实记录。十九大报告因发布时间上的时效性、形式上较高的规范性以及内容上较强的理论性、针对性与创新性,成为学界不断研究的政治文献。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从2017-2019年底十九大报告的研究情况,按照年份将报告主题分类进行归纳和梳理,并在最后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特点。

[关键词]政治报告;主题分类;报告特点

中共政治报告是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听取、审查和通过的中央委员会的报告。这份报告就其政治地位和现实功能而言,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政治宣言以及行动纲领的集中体现;就文献本身而言,报告由中央委员会所作,被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代表大会审查通过,是党内最高级别的文献,其权威性和重要性是其他文献不可比拟的。就学术价值而言,十九大报告涵盖了经济、哲学、金融、语言等研究的方方面面,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通过关键词“十九大报告”在知网上面搜索,笔者得出2017年-2019年有关十九大报告的研究成果分别为673、521以及94篇。可以看出,从十九大报告发布后的两个多月里,相关研究成果呈井喷式出现。到了2018年,成果数量明显减少,但一年依然保持在了500篇以上。至于2019年,相关研究成果骤然下降,全年不足100篇。数字背后可以看出,研究成果的数量与报告发布的时间紧密相关,其时效性影响较大。

一、2017年十九大报告主题分类

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得出2017年十九大报告主题主要有以下分类:

(一)学习报告内容,领悟报告精神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学术界撰写了诸多有关十九大报告诞生的文章。各类报刊刊登全国各界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情形,大家尽(劲)头十足学习报告内容。吴晶等人在《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诞生记》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十九大报告的诞生过程,并指出这是一份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各行各业对十九大报告也津津乐道,他们对报告都有自己的一番解读。在谢燮的《十九大报告:一个水运人的心得体会》一文中,作者以水运人的身份,遴选十九大报告中所体现的与水运相关的内容,并附上自己的心得体会。除此以外,蒋钊在《开启新时代,谱写“三农”新篇章——代表和专家热议十九大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文中,分析了十九大报告中涉及的有关“如何实现乡村战略”的内容,提出了报告中对于“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另外还有潘家华等人的《系统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解读》以及徐道稳的《迈向发展型福利社会——从十九大报告看我国社会政策的新时代》等文章分别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具体解讀十九大报告的有关内容,领会报告精神。

(二)基于十九大报告看各行业发展方向

刘斌、邹吉权在《从十九大报告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一文中,首先指出了十九大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论断。然后指出,虽然自1996年相关法律颁布实施以来,职业教育已经过20年的发展,但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短板、不平衡仍然存在,并提出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此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程舯在《从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断探析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一文中,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分析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困境,探讨了破解这些困境的路径和策略。另外还有张勇的《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化大繁荣一基于十九大报告中的文艺指导思想》、张丽霞等人的《新时代,新前景——从十九大报告看社会工作发展机遇》以及张翠翠的《从十九大报告看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都以十九大报告为视角,分别分析了文艺原创力、社会工作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2018年十九大报告主题分类

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可总结主要有以下主题:

(一)报告的语言研究

1.语言文字的本身研究

不同于2017年十九大报告刚发布的时候,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解读报告内容,领悟报告精神。2018年有关研究已经具体到报告的语言文字。相关的论文有吴清涵的《从十九大报告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文章从思维方式、生活阅历、文化底蕴三方面依次阐述习总书记的语言魅力。张文烨在《基于语料库的政治文献核心主题词研究——以十六大至十九大报告的主题词为例》一文中,指出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标志特征之一。该研究基于语料库技术,历时性分析党代会报告的主题词、核心主题词,从词汇入手剖析语言使用与社会发展的共变关系及规律。杨国斌、潘丽生在《十九大报告语言队格而一又中,分别从观点、语句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对十九大报告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此外,王岩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时代”:语义架构与逻辑要义》、张晓雨的《概念隐喻视域下的十九大报告文本探析》、刘勇和韩叶的《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文本特色》等文章都对相关主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2.十九大报告外文译本的翻译研究

除去对语言本身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等研究,对报告外文译本的翻译研究也不胜枚举。学位论文中,邵一佳在《政治等效理论视角下的《十九大报告》英译探究》一文中,以“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为研究视角,以“政治等效”三大原则特点——“政治性”、“平衡性”、“动态性”为分类依据,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官方译文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判断是否实现了“政治等效”的传递效果。王大伟和李佩瑶在《深化微观翻译技巧研究,丰富宏观译论内涵——《十九大报告》英译》一文中,指出了实用的微观翻译技巧,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可纳入宏观译论以丰富其内涵。最后,作者从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角度,指出了《十九大报告》英译文中若干值得商榷之处。另外,王丽丽的《中央文献翻译的立场、路径与策略一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英文翻译为例》、杨望平的《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英文翻译为例》、胡笑铭的《浅析十九大报告中惯用表达的日译》等相关论文都涉及到报告的外文译本研究主题。

(二)展开思想解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近几年来解读政治报告内容的一个惯常视角。在唐艳的《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一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果实。总结报告中的方法论思想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在姜玲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文中,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体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在杨瑞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境界——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两点体会》一文中作者指出,尤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哲学含义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解读。并将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境界概括为三个方面。另外,王越芬等人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人民观及其价值》、吴汉全等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等论文都对十九大报告展开了思想解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2019年十九大报告主题分类

对2019年十九大报告的相关成果梳理分析后,主要有以下主题:

(一)关于国家形象的建构

学位论文中,在高敏的《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一文中作者指出,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主要集中在国家形象的他建,而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研究相对来说不够丰富。加强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对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的英译本更是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该研究就是旨在探讨国家形象在国家外译话语中是如何通过语言资源进行建构。侯靖在《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十九大报告中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一文中指出,话语是构建国家形象最基本、最重要的媒介。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行动纲领和重要文献,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最重要的政治语篇。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对十九大报告中国家形象自塑的话语构建进行研究。

(二)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及观点

孙贤雷在《新时代强国战略: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实现路径一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强国”论述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强国战略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从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实现路径对“强国”作了具体论述。张筱在《浅谈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观》中写道,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形成。因此研究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观对指明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和彰显中国的国际社会生态责任具有重要意义。王历荣、陈湘舸在《使命呼唤担当——论十九大报告的“两大使命”》一文中指出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两大使命”。并分析其为实现这两大使命所提出的战略构想。另外张美贤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体现》、王智慧的《文脉赓续与民族复兴: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传递与文化自觉一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论的分析》等文章分别对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以人为中心、文化自信论的论述作了相关研究。

四、关于十九大报告文献综述的主要特点

(一)选题特点

分别归纳整理2017年-2019年有关十九大报告的一千余篇相关论文,将它们的选题进行分类可以看出,每一年的选题主旨与层次与报告发布时间的远近相关。如2017年十九大报告刚发布,近两个月的时间不仅相关研究数量众多,且选题多围绕对报告的精神解读、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关报告的心得体会、关于报告的评价等方面。而到了2018年,经过对报告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其选题也更丰富、思想也更深刻。不仅有对报告的各种解读,还包括对报告的语言分析、文本解读以及从理论层面更深度地剖析十九大报告。截至2019年底,除了继续对报告的精神分析、文本解读外,对十九大报告的分析研究已经深入到具体的指导实践中。如根据十九大报告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分析等。

(二)内容特点

十九大召开以来,以党报、党刊、党的门户网站为主的各大媒体纷纷举办相关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撰文解读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虽为党代会发布的一份政治报告,但其内容不止包括党政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成果等内容。还包含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经济改革工作、文艺创作等内容。因此,有关报告的研究内容也呈现多样化。第一,着重诠释报告中的某些关键词以及重要思想论述。如卫兴华的《关于十九大报告中新思想新理论的思考》。第二,以十九大报告为视角,具体分析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如杨肃昌的《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思考》。

(三)方法特点

对政治报告的研究方法,根据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较为多见的是采取例证分析、系统论证、历史综述、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从“话语”、“语词”分析角度对政治报告进行研究则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视角。这种方法基于政治报告的文本本身,通过分析政治报告的用语特点,以归纳和总结政治报告撰写的相关原则和规律,以此来探究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征。除此以外,一种基于外宣背景的外文译本研究也占据了政治报告研究的一席之地。因此,与翻译研究相关的一些翻译学、语用学理论和方法也用于对政治报告的文本研究。当下对政治报告的研究方法丰富且多样,对政治报告的内容研究故而深入且多面。

结语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关于十九大报告的研究,当前学界主要表现为:一是以研究报告本身内容为主要内容:二是根据报告延伸出的相关研究,三是将报告的内容作为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依据,用以完成其他主题的研究。

但本文针对十九大报告作的文献综述,没有将所有研究成果的内容主旨面面俱到,而是将其概括整理,取其主要主题进行分类。因此,或许有不全面、遗漏之处。另外,本综述只追踪到2019年底,因此,为继续完善综述会继续梳理后续有关十九大报告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毛珠峰.中共“七大”至“十八大”政治报告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4(3).

[2]谢燮.十九大报告:一个水运人的心得体会[J].珠江水运,2017(20).

[3]刘斌,邹吉权.从十九大报告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J].高等职业教育,2017(26).

[4]吴清涵.从十九大报告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J].汉字文化,2018(23).

[5]杨瑞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境界——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两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

[6]高敏.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9.

[7]侯靖.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十九大报告中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8]卫兴华。关于十九大报告中新思想新理论的思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