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现实的宇宙构造

2020-11-06 02:50陈淑燕
美与时代·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隐喻图像

摘  要:希罗尼穆斯·博斯是尼德兰15至16世纪极具神秘色彩的艺术家,博斯将想象力都外化于三联画《人间乐园》面板之上,面对这样一幅视觉效果极强的三联画作,其携带的庞杂信息往往让观者陷入自省。以三联画绘画内容为主体,探究博斯运用其间的图像元素与隐喻象征,从人像、造物、拟景三个方面解读博斯的宇宙构造。

关键词:博斯;人间乐园;三联画;图像;隐喻

博斯约于1505年至1516年创作了《人间乐园》三联画,此幅画作也曾有《人生的兴亡盛衰》《千年王国》等名称。这幅极具神秘色彩的幻想巨作完成于博斯艺术成熟时期,画家以其丰富想象力与高度造型能力描绘了天堂、人间、地狱三个画面。左联描绘了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以及众多奇妙生物,中联则以大量裸身人物群像、巨大的水果和鸟类描绘人间乐园;右联则充斥着各式奇幻造型的狱卒与可怖酷刑的地狱场景(如图1)。当三联画两翼合上时,左右联背面则呈现了一幅绘于灰色面板之上的上帝创世图景。

一、人像

左联中仅有三个人物形象,即画面中下部的耶稣与亚当、夏娃。在基督教义中,上帝让夏娃作为亚当的伴侣,并告诫他们不可偷食善恶之树的果实,而亚当与夏娃在犯下原罪后才意识到赤身裸体并羞于在上帝面前现身,因此在偷食禁果前,亚当与夏娃并无性别意识。左联描绘的人像内容正是耶稣引导夏娃至亚当身边的情景,博斯选择了《圣经》中典型的故事内容作为起源,即以伊甸园的故事作为背景。而这也是三联画中最为明显的宗教意象,可见博斯已为人间乐园的狂欢景象从最初的禁忌中埋下了种子。

不像博斯其他画作中的面孔,占《人间乐园》画幅二分之一的中联面板上的人物群像面孔大体都是粗略的,并且博斯在中联已经开始展露出他拟景造物的创造力。众多的人像会让观者一时陷入“失焦”状态,实质上博斯已用空间区域和景观运用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划分。以中央圆形水池为中心,远景处的水域中出现了上身为女人,下身为鱼尾的人鱼(siren,或称塞壬),塞壬在古希腊神话中是人首鱼身的海妖,用美妙的歌声诱惑航海者使其成为腹中餐。在《怪物考》中也曾提及这种生物:“其最早期的形象则是女首、鸟身,并且首次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现身,经过几世纪的演变塞壬渐渐转变为肚脐以上为女人,腰腹以下为鱼尾的美丽生物。”[1]22除了身处水域中的人像,几座景观建筑物上也散落着形态各异的人群,上空也有以果实为指引之物的人类。环绕中央圆形水池的是身骑野生动物的男性,水池中聚集着沐浴的女性。呈现聚集环绕式追逐的男性像是一支野蛮但控制盘旋追逐的部队,揭示了其裸身狂喜与某种纪律狂热,而骑手与坐骑的联系则强调了这些动物所象征的特殊恶习。水池中的女性或头置果实、或头顶鸟类,试图吸引岸上的骑手,其行为象征与塞壬相似,有很大一部分暗含诱惑之意。在第三片前景区域,人类则是依傍着巨大的鸟类、果实、贝壳进行活动,外壳作为他们的行为庇护所,赋予其欲望的秘密征兆。前景左方的一对伴侣被一群巨大的鸟类包围,拥有黑色肌肤的女性在中世纪世俗文本中被冠以不同的形象寓意:“他们被认为生活在社会之外,只关心自己的需求,他们也被视为纯洁和不受文明腐化的形象。”[2]135在中联中没有任何的惩罚痕迹,纵情的狂欢是唯一的主旨。而对于博斯来说,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男性与女性都被赋予了自由建立关系的权利。有如亚当夏娃偷食的“禁果”一般,罪恶的种子最终在右联的地狱中结出了血红色的果实。人类已失去自由的权利,被怪物监禁着的人类正各自接受痛苦的支离,被吞食、被排泄已被诅咒的灵魂,在地狱的黑暗和火光中,人类已转身变成这一幕幕残酷刑罚的主角。

博斯在《人间乐园》中的人像表达恰恰是简单的,每一个迅速勾勒的表情都抓住了人物个性,并直接打入了观者视线。其仅依凭简略的面部表情和身形姿态来表达形象情感,以最少的创造性手段有效设置了人物面孔。博斯具备出色的人物群像表现力,可以说,是一位传达人物性格的快速漫画大师。

二、“造物”

在人间乐园中,不同的物种不均匀地分布在三块面板中。中联主要包括鸟类和少数哺乳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则为极少数,更多地分布在了左联;而右联则聚集了众多拟人化的混合怪物。我们并非轻易地就能辨识出博斯在这里所描绘的一切,但可以确定的是,博斯所绘制的动物图像主要源于中世纪动物寓言故事和圣经,其灵感一部分源自中世纪雕塑、木刻插图和当时所存的异国生物书面记录。博斯以此为基础,试图灵活运用于三联画中的图像绘制。

左联天堂中的奇异动物有别于人间与地狱,画面上部出现了一些象征美与善的大型动物。画面左上方低头饮水的独角兽,在中世纪最常象征基督或圣灵,教会则用以比喻上帝的能力与人的生命力。在卡里翻译自拉丁文的《野兽的史诗》中还提到独角兽的另一特性:“动物们察觉到湖水有异样,自然不敢饮用,此时它们会让到一旁并等候独角兽的到来。等独角兽一抵达,它会直接进入湖中,用它的独角做出十字架的记号,这么一来,湖水立即清澈,所有的动物也就可以享用饮水。”[1]38在独角兽的右上方还出现了象征善良忠贞的大象,大象在中世纪的细密画中常常以战场上背负箭塔或城堡这一形象出现。在左联底端及中部池塘边,博斯则描绘了具有黑暗体表且粘稠的两栖动物,如象征邪恶与引诱的蟾蜍与蜥蜴。而占据画面中部的是造型独特的粉色喷泉,底部中空的圆巢中居住着一只猫头鹰,而猫头鹰在传统象征中则代表着邪恶与蠢笨,喷泉周围的不同鸟类则暗示着伊甸园中的诱惑。值得注意的是,大象与独角兽的敌人是蛇,无论是同时出现的对立存在,还是正在进行的各处捕杀,都暗示了伊甸园中所潜藏的巨大危机。

回顾三联画的地狱之翼,博斯在此画幅中布施了更多的拟人化混合怪物,身着精致宫廷服饰的青蛙、吹响狩猎成功号角的兔子猎人等。其中野兔被安排为超自然的大比例,其肩扛矛,一个头向下的人被静止悬挂于长矛上,野兔已经成功捕获其猎物——人类。与现实世界的秩序相反,此处细节实则是世界颠倒的一个例证,博斯基于此种方式创造了画作中形象各异的超自然事物。而野兔猎人这一形象也来自于手稿边缘的装饰插图,博斯所使用的图像实质上受到了滑稽怪诞的被称之为“drolleries”[2]243的人物的影响,13世纪的手稿边缘的装饰就经常描绘具幽默特质的拟人化动物,他们身着人类服饰且从事人类活动,并且典型的边缘装饰还包括混杂的生物和妖怪,而这些富有装饰的手稿在14世纪也同样被视为珍贵之物流行起来。另外,中世纪的教堂门廊上的雕刻也能够见到类似的混合怪物和神话般的生物,例如罗马式教堂用作辟邪的雕塑,以及同样打算抵御邪恶的哥特式大教堂的洞穴。而在世界编年史和单片木刻记录的中世纪晚期,混合怪物也是一个纹章元素,出现在许多贵族的徽章上。奥托·本内施在其《北方文艺复兴艺术》中曾提道:“这些怪诞形象在由哥特式柱头、唱诗班席和扉页装饰物组成的迷宫中嬉戏,在德意志铜版画家和一切嘲笑者中最大的天才、荷兰画家博斯的作品中,这种不同寻常的怪诞形象获得了自给自足的生命。”[3]15这些混合生物也给了博斯一次展示自己精湛技巧的机会,而博斯令人叹为观止的獨创性和想象力也使其超越了单纯的模仿自然。

三、“拟景”

博斯画作中的建筑图像也同样凸显了其非凡的观察力与创造力,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人间乐园》中的建筑群主要集中于中联远景部分,四座塔楼环绕中央喷泉矗立于池塘,博斯结合了各种水晶和植物形式构造了建筑群。如位于视角左前方的粉色塔楼,以尖锐岩石作为建筑基底,巨大的水晶块从大理石中生长出来,尖顶镶有珍珠,从无机晶体中生长的荆棘则作为阶梯,通过某种打开的果实进入塔的顶峰。越往塔顶走,博斯赋予其形式就越多。博斯将现实世界中建筑物的高精度运用于创作,同时将建筑惯例、标准和传统作为设计元素结合于视觉形象中,其结果是一个具高度表现力和异国情调的建筑群,并同时成为人间乐园中的一个强大背景。

博斯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将《旧约》中诸如洪水之类的自然灾害解读为末日审判的先兆,同时受到木刻图画的影响,博斯将这些现象安排在地狱之景中。作品中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运用,也证实了四元素理论在博斯自然观中的重要地位,其内容则构造出了依从某一秩序运行的宇宙。正如中世纪基督教的普遍认知一般,任何天堂都是造物者上帝与正义灵魂的领地;地狱则是充斥着魔鬼与罪恶的空间。而博斯运用四元素理论构造宇宙的内容已在三联画面板的绘画细节中一一体现,中联源分四流的水流布局;右联远景处在火光中的城市,画作中以岩石为基底的建筑,以及三联画外部笼罩在透明球体上空的大气云层,这些都是三联画中较为明显的元素。博斯将四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以自己分配的比例构造了宇宙内容。而三联画中的景观构造也以其俯视角度产生了壮阔的全景效果,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在这仍受自然法则支配的宇宙间被得以窥见,我们同样能够在亚当与夏娃身上看到整个人类的命运。

塞巴斯蒂安·弗兰克曾对人类下过这样的定義:“存在于这世上的,是一个相同的人生,所有的人也就是一个人,看到一个自然人,也就看到了人类全部。”[3]118博斯以精细写实的手法与超现实的幻想打造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奇幻景象,夸张革新的艺术效果常常使博斯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以隐喻象征的艺术手法在梦魇般的画面中暗藏了更多的现实内涵。而在道德教喻的约束之下,博斯在人间乐园中所布置的图景似乎显得更加鲜明刺目。

参考文献:

[1]王慧萍.怪物考:中世纪幻想艺术图文志[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

[2]Till-Holger Borchert,Ted Adkins.Bosch in detain[M].Ludion,2016.

[3]本内施.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戚印平,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陈淑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隐喻图像
爱的隐喻
雨伞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B两点漂流记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