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扇直通心灵的窗口

2020-11-07 05:22卢慧丽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沟通德育策略

摘要:由于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表现上具有特殊性,平常的面对面沟通有时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甚至抗拒的情绪,从而中断谈话、切断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为此,教师可尝试“小纸条”德育模式,探索出合适的沟通方式,从而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德育;沟通;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其理论的基本点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需要在人性关怀中成长的人。班主任就是学生德育的调控者,所以要结合其生活,科学适时地调控每一位学生成长着的心灵。在德育过程中,在营造和建设良好班风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更多地从心理学角度科学地认识学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某些心理障碍,因人制宜地使用心理辅导方法,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好地全面发展。

然而在班级的众多学生中,有一类学生值得我们格外留心——单親家庭学生。众所周知,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个体对家庭情感缺失适应困难、家庭教育方式失当、生活学习中的舆论压力等因素常常导致他们产生行为的偏差和性格的缺陷,普遍会出现孤寂心理、自卑心理、不安全感、性别位移等心理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与这一类学生的沟通尤其需要技术和艺术,以期正确地引导和教育,促进单亲家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笔者在多年的从教过程中发现,正是由于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表现上具有特殊性,平常的面对面沟通有时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甚至抗拒的情绪,从而中断谈话、切断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一套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德育模式——“小纸条”德育模式,现选取一例详细论述。

一、案例背景

小L(化名),11岁,五年级,独生女,父母离异后归父亲抚养。该生胆小内向,心思细腻,少言寡语,喜欢独来独往,在班级中她没有要好的朋友,做任何事都显得信心不足。让笔者注意到小L,是因为连续几次质量低下的作业和几幅出自她手的高质量的绘画作品。临近期末复习,笔者布置的作业都是一些基础知识类的复习题,但一连几天,小L的作业不是没有做完,就是谎称没带。笔者多番对小L进行教育,小L也只是嗯嗯啊啊地回应,脸上始终保持着尴尬的微笑,以此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尽管已有多次教育,但仍然收效甚微,后来的几天她依旧保持原样。笔者尝试和她的父亲联系,也只是得到敷衍的回答。看来家长对小L的学习并没有付出太多的心血。

一天放学后,学生都已离校,只有小L一人留在教室画画。静静地站在她身后,展现在笔者的眼前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漫画,构思新颖,线条勾勒有力,场景逼真。

二、案例分析

小L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心理和性格,是多方面因素所致,包括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教师因素。

(一)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小L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但因为缺乏家庭关注和培养,以致学习习惯不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回家也少不了挨父亲的棍棒。小L经历了多次学习上的失败,加上父亲粗暴的管教与痛斥,她在学习方面体验的痛苦多于快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渐渐丧失。

(二)家庭因素

在对她进行家访以后,笔者了解到小L在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居住。父亲在理发店工作,晚上工作到深夜才回家,一天之中和小L相处的时间几乎只有午饭时间短暂的半小时。母亲为了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在小L的房间里安装了摄像头,按照母亲的说法,这样可以看到孩子的一举一动,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关心。但事实上任何一方都没有很好地负起教育、照顾孩子的任务。孩子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父母双方也无人督促,家长备忘录更是经常没人签名。多次跟她家长联络,均无回音;在备忘录上留言,也无法见到小L家长的回馈。后经多次催促,父亲才来了回信,声称工作忙,连孩子的晚饭也常常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关心她的学业了。父亲的文化程度较低,缺少正确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望子成龙心切却疏于正确引导,经常怒骂、拳脚相加。小L一旦犯错,父亲采取的就是打骂的方式。长此以往,小L形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在学校受到批评时则表现出反抗、抵触的情绪和行为。

三、“小纸条”德育策略的运用

(一)兴趣着手,拉近距离

每每想起与小L谈及作业时尴尬不自然的笑和她认真投入作画时专注的神情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场景时,笔者认为,小L虽然心理和行为因为父母离异而发生了不理想的变化,但是她对于自己感兴趣事情能认真而专注,这或许是打开小L心门的钥匙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的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要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气氛中进行。所以,为了不使孩子感到突然,笔者选择从她感兴趣的事情着手,先与孩子建立感情连接,进而逐步了解她的精神世界。

笔者改变了自己习惯的工作方法,不当着同学的面批评她,利用一切机会跟她接近,谈话时改变自己比较习惯的严肃表情,谈话的内容不涉及学习。曾坐下来和她聊画,让笔者惊讶的是,从前沉默寡言的小L竟变得如此健谈,从一幅作品的构图、起形,到绘画过程中的用笔、用色,到最后的整体调整,侃侃而谈。在小L的眼神里,笔者分明看到了得意和自信。

(二)纸条沟通,解开心结

很自然地,聊画成了笔者和小L聊天的一个契机。笔者还有意识地引导她和同学一起玩耍。一段时间以后,小L在笔者面前不再显得那么紧张。然而,虽然和她在多次的沟通中逐渐拉近了心理距离,但当直面她的家庭问题时,小L又显得拘束而寡语,似乎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又让她回到了从前与笔者沟通时两难的境地。笔者意识到应该改变沟通方式。正如《学记》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理解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理解就是要知道学生的心,以便对症下药,促进转化。真正做到知学生的心并不容易,因为“儿童心灵深处潜藏着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密码”。要知其心,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笔者想,利用书信交流,不也是一种师生沟通的方式吗?因此,“小纸条”沟通应运而生。

笔者主动在小L的作业本里夹了纸条,留下笔者的心里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此后的日子里,她也开始在她的作业本中给笔者写纸条了,生活中的愉快、烦恼、不满等。笔者一一“回信”。慢慢地,她开始跟笔者讲述家里的一些事情,讲述自己失去家庭以后的苦恼。笔者趁机开导她,教她体谅父母的艰苦,学会为父母分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后来,据小L的父亲反馈,小L把笔者每次给她的纸条都贴在了自己的床头,时常“复习”,一看到老师的话就受到鼓舞,感到亲切。由此可见,她的自尊心得到了比较大的满足。从那以后,小L逐渐改掉了不做作业的坏习惯,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事实表明,孩子是非常想让老师重视他们那一张张“小纸条”的,也非常珍惜老师与自己交流的“亲笔信”。处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他们独特的情感世界,心中有不愿对别人公开的小秘密。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不断捕捉、搜集来自他们需求的信息,呵护他们纯真的心灵,关爱他们的健康,正确引导他们处理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困惑”“困难”,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孩子不便或不愿与老师当面交流时,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利用书信等形式,这也是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的有效途径。

(三)形成常态,强化德育

从小L的转化中笔者得到启发,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面对一些碍于情面难以开口的问题,何不尝试这种“小纸条”沟通的方式呢?于是笔者利用一节班会课,鼓励同学们与老师真心交朋友,可以将不便于或不愿意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事情写在纸条上,放在老师的抽屉里。“老师将用你们喜欢的方式与你们交流,老师的抽屉随时为你们敞开。”看着抽屉里越来越多的纸条,笔者知道,一颗颗童心充满了对老师的信任,期待着老师的“回音”。笔者根据纸条的内容,需回信的回了信,能当众说明的当众说明,有必要个别交流的做个别交流,甚至利用班会的契机,借助班集体的力量,促进孩子的转化与成长。

传统德育教学中班主任主要采用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重视对德育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难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挫伤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让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而这些都直接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书面交往的优越性便显现出来。班主任应该合理利用书信平台,不断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德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比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小纸条”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困惑,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密切沟通,形成平等的关系。同时,通过书信平台,教师可以保证与学生之间谈话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立德樹人乃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当手机短信取代笔墨书信,当文字表达让位于有声语言,教师其实也失去了越来越多的真正走进孩子心灵的机会。通过给学生写信进行德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渐渐被人遗忘,而用书信与学生交流确是一种文道结合的有效方式。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成功的沟通没有秘诀,沟通也没有通用的模式,与一个孩子沟通的方式并不总是适合于每一个孩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出合适的沟通方式,从而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责任编辑:奚春皓)

作者简介:卢慧丽,深圳市盐田区海涛小学。

猜你喜欢
沟通德育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Passage Four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