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虚构:台湾客家三角采茶戏剧本语言中的女性角色

2020-11-09 02:53陈婷婷
锋绘 2020年6期
关键词:女性角色虚构现实

陈婷婷

摘 要:客家女性作为特殊民系的特殊群体,在此前,其社会角色、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已独具特色,是大众普遍得知的事实,已潜移默化进入戏曲剧本中。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属于两岸间的戏曲,所含蕴着两岸客家的传统与台湾客家所富有的特性,分析剧本更是为了在现实与虚构间,呈现台湾客家女性在戏曲剧本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形象,更全面地塑造、体现我国客家女性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现实;虚构;剧本语言;女性角色

1 现实:客家女性角色

1.1 客家女性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

早在光绪八年,清代举人黄香铁于《石窟一征》中就对客家妇女有这样的描述:“村庄男子多逸,妇女则井臼、耕织、樵采、畜牧、灌种、炊爨无所不为。天下妇女之勤者,莫此若也。”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也将客家女性作为关注对象,美国传教士罗伯特·史密斯所著的《中国的客家》中写道:“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妇女中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由此可见,客家女性在古时就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女性,是与众不同的一支群体,在历史中早已刻画出客家女性勤劳刻苦的形象。

1.2 客家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地下,《嘉应州志》所言:“……向使吾州妇女亦如他处缠足,则寸步难移,诸事倚任婢媪,而男子转多内顾之忧,必不能皆怀远志矣。”然而在光绪年间的缠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客家妇女需要进行耕田、上山樵采等活动,因此在南宋时期所兴起的缠足这一陋习,就算人们大多认为“三寸金莲”是种美德,客家妇女也将之摒弃。《人境庐诗草笺注》中写道:“窑峒月夜,男女隔岭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历而泣,称山歌。惠潮客籍尤甚。”这段话是清代诗人黄遵宪于同治三年至十二年间写下的,可以看出当时客籍男女并不避讳相互间的交流,在深夜隔着山岭互唱山歌。不仅如此,客家妇女也在祭拜神明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钟晋兰的研究结果表明“透过寺庙碑刻的记载,从民间信仰活动的角度看明清客家妇女的社会文化生活,从她们对社区事务的有所参与,甚至主导寺庙的捐款活动来看,传统客家妇女确实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从东晋至明初的一年多年中,渡黄河顺流南下,途经山西、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客家人,客家妇女在战乱的不断迁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坚强和不屈的精神,客家妇女所塑造的形象,在戏曲中淋漓尽致的被变现出来,戏曲源于生活,而作为汉族中形成一支独特的群体,势必具有艺术的独特内涵。

2 虚构: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张三郞卖茶》的形成

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的原型并非始于台湾,《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三脚采茶戏的来源有了定义:“采茶戏最早出现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继见于赣东铅山县,之后很快在全省各地流传……早期采茶戏以演生活小戏为主,只有三个脚色(二旦一丑,后发展成小生、小旦、小丑3行),故称‘三脚班。”那么,剧本《张三郎卖茶》是由现有的基础所构成的:

2.1 内容

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张三郞与妻妹一同采茶,采出的茶由妻子劝说三郎外出卖茶,不料卖茶钱被三郎用尽,回家时妻子向三郎讨茶钱却引起争执,而后在三郎的求情下两人重归于好的故事。其内容是基于客家与茶之间的联系进行的创作。

2.2 戏齣

《张三郞卖茶》之十大齣是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中最经典的,大陆客家地区不存在十大齣戏的说法,其中有《姑嫂采茶》《送郎卖茶》《盘茶》《卖杂货》这四齣小戏出自大陆,而其余的戏齣则是根据这四齣小戏的故事情节进行延伸,最终发展成为《张三郞卖茶》之十大齣戏。然而在台湾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存在“十大齣戏”的说法,较为原版只有“前七齣”剧目。由于各地使用方式不同,有时还被拆分或抽取出几齣小戏进行演出。

2.3 表演形式

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首先在戏曲行当中,就固化了这一戏曲“三脚”行当的创造,这三脚采茶戏大多数以二旦一丑的形式进行演出,赣南作为采茶戏的发源地,其“三角戏”也原先也只存在二旦一丑,后来发展成小生、小旦、小丑三行,以《张三郎卖茶》为例,张三郎是其中的丑角、姑嫂二人作为两个旦角的剧本创作,而每一齣戏中也会出现其他人物角色,都会避开与其相同性别角色而出现,如《粜酒》中的酒大姐避开了旦角姑嫂二人,《问卜》中的算命先生避开了丑角张三郎,形成了这种以“二旦一丑”为主要角色的戏曲表演形式。

从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张三郎卖茶》的形成来看,在内容、戏齣与表演形式等方面看来,剧本的构成是经过各方面的考量与碰撞后,在历史的衍变中,形成目前的《张三郎卖茶》,其剧本是变化的且无法脱离现实的一种虚构,而客家女性角色在《张三郎卖茶》剧本语言中所塑造的形象,正是贯穿在戏与现实中不变的特质。

3 虚构中的现实:剧本语言中的台湾客家女性角色

3.1 舞台上的台湾客家女性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女性在并不能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甚至在很多时候也没能摆脱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束缚,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得外出抛头露面。“据卓兰黄金祥先生追忆,他开始加入父亲戏班学戏时,只有十四、五岁,担任的是旦角,当时班中并无女性演员,从时间上推算约是40余年前的时候。所以在卓兰女性演员加入演三脚戏,大概是在光复后的事了。”在三脚班中采用男性演员来饰演旦角,不采用女性演员,也不禁让人想起《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和虞姬的关系,可见女性在较为正规戏班中是不能够成为伶人的。根据现有资料表明,将三脚采茶戏带入台湾的艺人是出生于1858年的何阿文,他传艺的其中一位学徒名为梁阿才,而梁阿财又将技艺传给郑美妹等人,这位名为郑美妹的女士素有“采茶美”的称号,是台湾第一批学习三脚采茶戏的女艺人,而此时已进入民国元年。“又有采茶戏者,出自台北,一男一女,互相唱酬,淫靡之风,侔于郑、卫,有司禁之。”这是《台湾通史》卷二十三中对台湾风俗的描述,記载了坊间的娱乐活动现象,<凡例>中写道“此书始于隋大业元年,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凡千二百九十年之事。”由此,上述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在许多地区还是有些许不同,根据《台湾通史》中的记载可以看出,男女聚众在乡野坊间,不为人所熟知,女性地位提升的早晚也因地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3.2 剧本《张三郎卖茶》中的客家女性

此次所采用的剧本是由郑荣兴先生整编、曾先枝先生导演的传统客家三脚采茶戏共十大齣。据相关资料表明,“十大齣”的说法只在台湾形成,大陆未曾出现,前后也是晚近时代的事了。剧本角色配置中:丑角为张三郎,旦甲为张三郎妻,旦乙是张三郎妹。

3.2.1 夫妻共事

第一齣《上山采茶》中,丑白“今年春茶大好,尤其山里的嫩芽正是好价。喊我的哺娘老妹,准备茶篓上山采茶。”从此段独白中可以看出,客家在农活时不分性别,女性也是也可以外出与男性一起共事的,剧本中不仅是兄妹间的互相帮衬,还有“旦甲 白:我去那边采”也可看出张三郎妻也在山上一起采茶,在家庭中,女性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弱势的一方来看待,在早些时候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族群的女性,是较为不同的。

3.2.2 妇女持家

张三郎在外卖茶的三个年头里,张三郎妻与张三郎妹操持家中大小事务,每年的四月里,是采茶的季节,第九齣《盘茶盘堵》中唱到:“四月里来养蚕忙,妯娌成群去采桑;我俩姑嫂去采茶,想起往日泪双行。”除此之外,家中的细活也都由妇女包办:“妾接一领棉衣袄,没人答送丈夫傍。”由此可以看出,客家妇女为“天下妇女之勤者”与“无所不为”等言论,也能从虚构的剧本中体现出现实中的女性形象。

3.2.3 女性社会地位

剧本中的第五齣《问卜》以及第六齣《桃花过渡》则体现出台湾客家女性的社会地位。张三郎外出三年,杳无音信,其妻为了寻夫,找算命先生卜卦询问丈夫归期,与船夫对唱山歌以求过河,却在过程中遭到挑逗与羞辱,也不留余地的对对方进行回击。客家女性可与陌生男子毫不避讳地对话、对歌、出行,思想较为开放,彰显出客家女性在旧时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4 总结

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剧本语言中虚构的内容部分来自现实生活,《张三郎卖茶》中刻画出了全国客家妇女的共性,也从另一面反映出有别于汉族其他女性族群的特性,其中塑造出的台湾客家女性形象,是真实的。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的剧本与现实的互动关系,表现在编者对客家的解读,以及读者对剧本的理解,当现实与虚构相互融合时,艺术创作便会诞生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香铁.石窟一征点注[M].广东省蕉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注出版,2007.

[2]黄马金.客家妇女[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3]温仲和.嘉应州志[M].成文出版社,1969.

[4](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钟晋兰.客家妇女与神明崇拜——以明清寺庙碑刻记载为中心的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2(04).

[6]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2002.

[7]陈雨璋.臺湾客家三角采茶戏——卖茶郎之研究[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85.

[8]连横.台湾通史[M].九州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女性角色虚构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浅谈日本动漫大师今敏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谈莫扎特歌剧中的女性角色
猎巫运动与女性角色的情节设定
浅析《诗经》祭祀诗中的女性角色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