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探析

2020-11-09 02:56梁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与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相关,目前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职责有待加强;课程缺乏专业化体系;师生生态文明意识薄等问题。社会、家庭、高校只有营造一个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才能使大学生从中获得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促使大学生“知”与“行”相结合,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

关键词:生态文化;大学生;生态素养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新时代下大学生作为掌握相对较多前沿思想文化的群体,应该积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学习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素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与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当前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表层,生态观念和建设方法相对落后,高校应不断强化与社会、家庭联动机制建设,不断进行生态文化创作,使生态文化建设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性,满足大学生精神文明需求,改善精神风貌,促进大学生将生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育职责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缺少从事生态文化教育的教师,该方面科研人员也很少,生态文化教育需要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同时也需要科研力量来提升生态文化教育的质量。虽然有部分高校在思政课中也融入了生态文化方面的知识,但是基本涉及一些浅显常识类内容。生态文化教育只是理论传授,没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生态素养相对有效的途径,但是教师生态文化教育职责方面有很多不足,部分教师还没有建立生态意识,责任意识缺乏,所以必须充实师资力量、加强教师教育职责。

(二)高校生态文化课程缺乏专业化体系

我国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发展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课程设置体系上,高校大部分没把生态文化教育设为必修课,即使开设了课程,课时也量不足。教材内容体系上,高校生态文化教材体系缺乏专业化,内容不够深入,教材陈旧缺乏时代性,教学内容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把生态文化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二者系统地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上,教学方法单一,灵活度不足,教学氛围相对沉闷缺少趣味性,不能吸引大学生主动学习生态文化。

(三)高校和大学生都对生态文化认识薄弱

一方面,高校对生态文化认识薄弱,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硬件”方面,普遍存在绿化的面积较少,一些校园生活设施中没有体现环保理念,如在校园中没有合理的摆放垃圾分类箱,影响学生环保行为施行。高校的“软件”方面也并不到位,大部分高校没有制定生态保护规章制度,组织的生态文化活动数量不足并且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态文化认知薄弱,所知道的生态知识有些甚至是有偏差的,所以在生活中时常会出现浪费水电,不注意垃圾分类,对废旧电池随意丢弃等行为。因此,必须增强大学生生态文化认知能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素养。

二、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生态素养缺乏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我国生态人文环境缺乏,生态文化教育起步比较晚,生态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目前生态文化教育主体主要依靠学校,社会缺少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未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作用。我国公民整体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过度看重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保护[1]。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人文环境,难以在社会获取生态保护知识,更难以在社会中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上难免存在功利主義、攀比行为、浪费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

(二)高校层面

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的缺位。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更加关注教育实用性,看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虽然现在有部分高校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教学,有生态教育相关课程,但是很多缺乏系统性,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也不重视。生态文化教育内容仅限于在相关课程中加入一些简单的生态文化知识,缺乏专业性。同时当前生态文化教育的专职教师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先进的生态知识和育人理念,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很难大范围开展[2]。

(三)学生层面

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同时面对现实和就业的压力,为了考得高分进入大学,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心理,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无暇顾及生态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受传统教育评价机制影响,大学生关注自己专业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梦等漠不关心,不去涉猎与生态文化相关的人文知识与思想。在家庭中父母也很少进行生态环保相关教导,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很淡薄,对生态文化知识认知不足,或者出现认知偏差。虽然大学生也掌握部分生态文化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足,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象。

三、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生态素养缺乏具体对策

(一)完善校园“软件”和“硬件”建设,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

(1)建立校园绿色生态环境,营造育人环境

建立绿色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校园“硬件”建设应突出文化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校园建筑设计和公共场所设计应该加入生态文化时代元素,校园公共场所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其必要的用途因素,而且要达到生态文化环境育人的目的,例如放置生态文化宣传栏、生态文化雕塑,彰显生态文化教育的硬实力。校园生态“软件”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食堂、校园商店中张贴节约、环保标语,崇尚绿色消费观,让人文环境感染和熏陶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培育生态素养,从而坚持践行生态行为。

(2)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搭建实践平台

“行”是“知”的最终目的,高校组织生态文化实践活动,利用活动平台培育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大学生不仅能从思想上大大加深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生态文化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检测所学的生态文化理论,所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是自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3]。应多组织开展环保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参与公共场所清扫活动,在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建立相关的环保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二)建立教学理论体系和联动机制,加强大学生生态素养

(1)建立教学理论体系

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教学理论体系。目前高校开设生态文化课程,但是往往不能保证课时量,教学内容也缺乏专业性。高校应该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确保一定的课时量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作用,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文化教育,再把生态文化与大学生专业课相结合,不仅丰富专业课内容,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建立生态文化教育理论课程,课程形式可以多样化,利用教学互动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化学习的兴趣,不断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

(2)强化制度联动机制

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对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强化联动机制,三方多力量共同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强化高校生态文化教育与社会和家庭联动机制建设。家庭教育中大学生耳习目染,通过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行为,使得大学生养成环保生活方式,强化高校生态文化教育效果。社会教育,如参加社区服务、参与城市生态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知”与“行”相结合,增强实践能力[4]。

(三)建设现代化高校网络,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

(1)提高高校生态文化网络建设

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一天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互联网在生活学习方面带来巨大便捷,高校应重视网络技术的建设。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网络中难免会接收到负面信息,高校应该建立校园网络服务机制,加强网络管理工作。第一,做好监管,不断进行网络净化,保护网络生态环境[5]。第二,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氛围,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生态,引导学生建立生态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

(2)开发建设高品质校园生态文化网络资源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大多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与互联网结合。要建立现代化高校网络,通过网络高效传播生态文化,把网络技术与生态文化相结合,挖掘高质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网络生态文化建设。新时代下大学生的生态文化需求是多样性的,为了满足新时代师生对校园生态文化的现实需求,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趣味游戏,将小游戏与生态文化相结合,增强生态文化吸引力,同时可以专业化的生态文化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生态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

四、结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今面对的环境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疫情期间更要重视环境问题,重视生态素养的提升。高校在对大学生生态文化知识的教授,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中存在不足之处,部分高校把生态文化建设简单的理解为环境保护,这方面的误区往往会导致生态文化建设“有生态无文化”。生态文化建设包含价值观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以必须从高校“软件”“硬件”、课程体系、联动机制、高校网络等方面不断加强和优化,进行高质量全面的生态文化建设,使高校拥有整体的生态氛围不断熏陶和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1~52页.

[2] 曹国永.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大学建设[M].光明日报,2018年8月6日,第5版.

[3] 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干部专家学习十九大报告在治理领域的重大创新[J].国家治理,2017.

[4] 李波,于水.生态公民: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3):199-204.

[5] 吳彬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35-38,77.

作者简介:梁泉(1994- ),女,陕西西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