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特点刍议

2020-11-09 03:15刘金王一帆
艺海 2020年8期
关键词:莎剧文艺复兴莎士比亚

刘金 王一帆

〔摘 要〕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总能在各个时期获得世界各国艺术家和观众的青睐与欢迎,在不断重排、改编、解构与跨文化演出中,“莎剧”的魅力非但不减反而呈现出源源不断旺盛的生命力。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具有“拿来主义”“迎合大众”“借古喻今”三种创作特点,正是这三种特点,为“莎剧”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排演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莎剧”;文艺复兴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伟大不需要用过多的言语进行描述,他的作品为戏剧艺术和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足以用“震撼世界”来形容。关于莎士比亚的相关研究从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忽视,他所留下的戏剧作品也总能在各个时期获得世界各国艺术家和观众的青睐与欢迎。这位生活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至十七世纪初的剧作家能够通过留下的作品与当今世界的人们产生共情,可见其作品当中蕴含着深邃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灿烂的人性光辉。正如莎士比亚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生所言:莎士比亚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马克思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称得上是世界艺术的一座高峰。恩格斯也给予莎士比亚崇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对莎士比亚发表赞美之词者不计其数。

在当代,莎士比亚依旧算是一位“高产”的戏剧作家,他的戏剧遗产在世界各国的剧院团体、艺术院校、民间社团不断被复排演出或改编演出。不限于在话剧舞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不同的舞台艺术样式中均有演出,以我国的戏曲艺术为例,京剧、昆曲、豫剧等传统剧种都曾改编上演过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而将“莎剧”改编翻拍成电影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莎剧”有如此强大的传播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奥妙何在呢?

一、拿来主义:莎士比亚并非妙笔生花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并非全部出自莎士比亚本人的奇思妙想,在他得以流传于世的三十九部剧本中,绝大部分都取材或借鉴了历史故事和旁人的文学作品。莎士比亚的原创作品仅有《爱的徒劳》《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暴风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驯悍记》(该剧主要情节由莎士比亚本人创作,但次要情节则取材于阿里奥斯托的喜剧《求婚者》和一些民间传说、歌谣)以及《仲夏夜之梦》(其中部分故事取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

拉菲尔·霍林希德的《编年史》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主要取材资料,莎士比亚剧作中取材于《编年史》的剧本有《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和《亨利八世》,以上作品还分别取材了匿名作品《亨利五世的重大胜利》、爱德华·霍尔的《兰开斯特和约克这两个显赫家族的结合》中的一些资料以及一些匿名的传记。此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和《麦克白》都主要取材于拉斐尔·霍林希德的《编年史》。

除了《编年史》,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取材范围还包括《十日谈》《罗马史》《丹麦史》以及一些传奇故事。《终成眷属》《辛白林》《维洛那二绅士》取材于乔万尼·薄伽丘的《十日谈》;《雅典的泰门》《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裘力斯·凯撒》《科利奥兰纳斯》取材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后者还取材于李维的《罗马史》;《罗密欧与朱丽叶》取材于亚瑟·布鲁克的译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史》;《哈姆莱特》原始故事来自十三世纪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和弗朗索瓦·德·贝勒福雷的《悲剧故事》;《奥赛罗》取材于意大利作家吉拉尔德斯·钦蒂奥的故事集《寓言百篇》(1565年出版);《李尔王》主要情节来自莎士比亚剧团的一出古老同名戏剧和英国诗人菲利普·西德尼爵士的传奇故事《阿伽地亚》;《无事生非》取材于1554年出版的一个意大利故事;《第十二夜》中的部分情节取材于马特奥·班戴洛的短篇故事《故事》;《威尼斯商人》的部分情节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伦蒂诺的短篇小说《傻瓜》;《皆大欢喜》取材于托马斯·洛奇的长篇传奇《罗瑟琳》;《错误的喜剧》根据普劳图斯的喜剧《孪生兄弟》改编;《两位贵亲戚》取材于乔叟的《骑士的故事》;《一报还一报》的剧情参考了意大利作家吉拉尔德斯·钦提奥的一个故事与一篇名为《顾问》的论文;《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取材于英国诗人约翰·高尔的长诗《情人的忏悔》,而该诗源自于古代故事;《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取材于杰弗利·乔叟的叙事长诗《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威廉·卡克斯顿的《特洛亚历史之回顾》;《冬天的故事》取材于罗伯特·格林出版于1588年的传奇小说《潘多斯托》。

从上述情况来看,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似乎在于取材和改编,而不是原创。事实并非如此。中央戏剧学院的沈林教授在《莎剧的重现与再生》一文中认为:“莎士比亚的剧情如果确实具有某种独特的超时空魅力的话,那首先得力于他有一双慧眼,从英国和外国其他作家创造的情节中发现了适合舞台的因素。”①莎士比亚在剧院做过多种工作,打杂、提词助理、演员、编剧,甚至成为剧院股东,他还做过相当于现代戏剧导演的工作。大量舞台创作经验的积累使莎士比亚练就这样一种本领,他善于发掘和构成“适合舞台的因素”,能将已有的老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作出别开生面的大作,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

二、迎合大众:为了观众喜好而创作

古今中外,还找不出哪一位剧作家能够如同莎士比亚一般,在作品风格、题材上如此变化多端且游刃有余。無论是如《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驯悍记》这般新奇活泼的喜剧,或是《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这样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抑或是《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等恢宏磅礴的历史剧,甚至像《暴风雨》和《冬天的故事》这种传奇剧,莎士比亚能够在各种戏剧风格、题材中灵活转变,而创作质量却不打折扣。形成这种创作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莎士比亚本人天才的文采和非凡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所生活时代的大众审美喜好。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位完完全全为了观众喜好而创作的剧作家,这也是其作品为何能够大受欢迎并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的伦敦,由于大受人们喜爱,凶杀戏剧的演出十分流行。莎士比亚得到了启发,同时他也受到了古罗马悲剧的影响,他创作了包含战争、谋杀、复仇、强奸、割舌、断手等暴力场面的戏剧作品《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虽然该剧演出次数至今仍屈指可数,但把该作品和莎士比亚其他戏剧作品的风格题材进行比较,便不难看出莎士比亚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所做出的努力。

莎士比亚创作于1597年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一部描写外省市民生活的风俗喜剧,据一种可靠说法,莎士比亚是奉伊丽莎白女王之命创作这部喜剧。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很喜欢莎士比亚创作的《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这一角色,她希望能够有一部戏来展示福斯塔夫的恋爱情景,于是,莎士比亚便以福斯塔夫为主要角色创作了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除了迎合观众和奉命于皇室贵族,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迎合大众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商业利益。莎士比亚是一位集合诗人、编剧、演员于一身的剧团骨干,1599年环球剧场落成以后,莎士比亚便成为剧场股东。据史料记载,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剧场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伦敦城中总是要频繁地上演新戏才行,剧场演出作为一种生意,为了招揽顾客,迎合观众成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必然选择。

在封建王朝统治和资产阶级新兴共存的时代,莎士比亚一方面要照顾传统贵族阶级的喜好,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资产阶级的新追求,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宣扬打破传统、自由爱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此同时,身处在基督教社会中的莎士比亚以极具宗教倾向的笔触创作了《威尼斯商人》,在成功刻画出犹太商人夏洛克这个复杂人物形象的同时,重点歌颂了基督徒的友谊、爱情和品德。然而一味地迎合观众,进而丢掉了艺术应有的诗性与哲思,这绝非是莎士比亚的性格。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从哈姆雷特与伶人们的对话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莎士比亚的艺术品格,他借着哈姆雷特之口道出了自己对戏剧艺术严肃而卓越的态度。

我国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专家孙家琇在其专著《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中写道:“莎士比亚力求吸引各类观众,特别是普通观众的欣赏趣味。除着重幽默机智、巧妙或辛辣的双关语、滑稽的插科打诨,甚至粗鄙俚语之外,他也设计宏伟壮观的场景与行动,刺激性的凶杀等。他深知其舞台的简陋而要求观众调动最大的想象力,在讲求微妙的诗意和加深思想与哲意方面,绝不迁就观众的水平。”②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莎士比亚愿意为了观众的喜好而创作,甚至去写遵命文学,但是莎士比亚对戏剧的艺术呈现丝毫不将就,他对演员的表演、剧本的台词以及舞台呈现的方方面面都有较高的追求,不做简单的迎合,而是引领观众欣赏好看的故事。

三、借古喻今:为时代而创作

就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而言,描绘时代、为时代发声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也是艺术家思想意识在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自觉显现,这一点无人能够例外,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这方面的特点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艺复兴时期编写历史剧是一种流行做法,在莎士比亚的早期剧本创作中,历史剧的创作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而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莎士比亚并非出于好古之癖而创作历史剧,他是为了借古喻今。莎士比亚从真实历史出发,通过对英国历史中的战争、变动、叛乱等进行描写,配合创造性的虚构写作手法,展现出了英国社会中各阶层人的物质生活、情感世界与精神向往,在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之余,客观强调了和平安宁的现实生活之可贵。“无论何时何地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实际上都是当代生活。但在每一部具體作品中,他只选择当代生活的某一方面,并总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背景。”③因此,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所讲的“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台词,而是借此表明自己戏剧作品的创作理念。

在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第二时期(1601——1608),他创作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麦克白》(1605)、《李尔王》(1605)等一系列著名悲剧,莎士比亚创作第二时期也可以称之为悲剧时期。在这些悲剧作品中,一字一句都透露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时代特征紧密相关。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其本人的生命经历也如同他悲剧中的人物一样经历着现实世界的试炼。虽然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但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依旧能够看到现实中存在的黑暗与不平等,他们憎恨而又无法避免,他们在现实中徘徊,找不到消除世间黑暗的途径。与此同时,人性中的种种缺陷也在现实世界的黑暗中被引出和放大。于是,我们看到了丹麦王子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人生拷问;我们看到了摩尔将军奥赛罗因天性好妒而亲手杀害了爱人;我们看到了李尔在暴风雨中疯狂的惨象;我们看到了麦克白被权利驱使着走向流血的深渊。这一切都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但其实莎士比亚的作品从未离开过他所生活的时代,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深刻描绘了他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生活中的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彻头彻尾地灌注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当中,他笔下的人物被刻画得个性丰满、充满着人性光辉。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莎士比亚一直在用他的戏剧作品照见这个现实世界的人间冷暖和善恶美丑,嬉笑怒骂也好,针砭时弊也罢,莎士比亚始终以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为核,用天马行空、极尽绚丽的笔触勾画出了一幅幅引人共情的人生场景。

结 语

综上所述,将为人熟知的现成故事改编为富有舞台表现力的戏剧作品、为满足观众要求和喜好而进行戏剧创作、紧密贴合现实生活表达人性的挣扎与抉择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三个特点,也是其戏剧作品意义深远、魅力不减的重要原因。这些特点或为“莎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不断排演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也使“莎剧”在跨文化演出中呈现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在今天,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仍在舞台上、银幕上或是各种不同样式的演出中频频上演,他的喜剧依旧能够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他的悲剧还是能够使人心得以净化,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经典而不可复制,那些饱含诗意与哲理的台词常常惹人深思。我们可以想象,在几百年前,就在莎士比亚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戏剧作品受欢迎的程度一定是无与伦比。

(责任编辑:尹雨)

注 释:

①沈林.莎剧的重现与再现[A].刘立滨.莎士比亚戏剧研究[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p5.

②孙家琇.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p25.

③(俄)莫洛佐夫.震撼世界的大师——莎士比亚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p153.

猜你喜欢
莎剧文艺复兴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