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五〇小炮的试制工作

2020-11-09 08:16郭栋才
百年潮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部火线炮弹

郭栋才

1940年秋冬之际,军工部领导同志布置我们所进行五〇小炮(掷弹筒)的研制工作。

抗战初期,日军在作战中经常使用一种叫掷弹筒的小型火炮,向我军阵地轰击。这种武器,既便于携带,又有一定的爆炸威力, 很适合山区作战,往往给我军造成一定的压力。 当时,八路军作战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步枪、手榴弹,近距离作战还可以,一旦距离稍远,就没有日军掷弹筒那种威力的武器了。彭德怀对军工部的同志们说,日军的掷弹筒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射击准确、运转灵活、杀伤力大,很适于山地作战,让我们赶紧研制。军工部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在无技术资料和样品的情况下开始研制。部长刘鼎以他丰富的兵器制造知识,亲自绘制了我军第一门类似掷弹筒的结构图,由工程处技术人员唐成仪、刘先惠等于1940年秋用手工抠出了样品。正在这时,总部送来了一门缴获的日造投掷筒,军工部决定仿制这种小炮。

在五〇小炮的试制与改进过程中,我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过多次试验。特别是水窑一所初期试验,付出了血的代价。试验是在河滩里进行的。第一次試验,炮弹装进炮筒拉火两分钟后还没有响,射手张师傅以为瞎火了,就去倒炮弹,谁知炮弹刚出炮口就爆炸了,张师傅不幸牺牲。第二次试验,炮弹还没有出炮口就在膛内炸了,当即将炮筒炸成数节,附近的一个老百姓受了重伤。第三次试验,射手魏增祥用石头在五〇小炮四周垒起小围墙,把拉火线拖出围墙外边,心想即便炸膛也伤不了人。正要发射,军工部部长刘鼎抢上前去,要拉火。魏增祥一把将刘鼎推到身后,说:“我是一个工人,就是牺牲了也不要紧;你是一部之长,肩负领导军工生产重任,一旦出了问题那还了得!”魏增祥卧倒在地,紧握拉火线,刘鼎伏在他的身后。火线一拉,一声巨响,五〇小炮又炸膛了。眼疾手快的魏增祥一下滚到刘鼎身边,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他。刘鼎安全脱险了,可魏增祥的右手被炸掉了。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流血牺牲,火炮的试制才取得成功,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步改进、完善,成为我军抗日战争中的一种有力武器,被战士们称为“小白炮”。从1940 年下半年开始,到1945年8月,我们共生产了2500门小白炮,当时主力部队一个战斗班配备一门,装备了近30个团,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战功。

(杨琳摘编自《兵工记忆》,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猜你喜欢
工部火线炮弹
元丰改制前后工部研究
穿越火线之协同作战(上)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装填炮弹
五彩湾工部龙
“炮弹”表妹
穿越火线之我是连长
骑炮弹飞行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