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2020-11-09 03:06李平女刘俊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

李平女 刘俊霞

摘要: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入手,分析了中国城乡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城市偏向政策影响深远;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充分提升;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全力整治。提出了中国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7-0178-04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im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ain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a's urban-ru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The policy of urban bias has far-reaching impac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needs to be fully improvedand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eed to be fully rectifie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in China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基本关系,城乡经济关系是城乡关系中最根本的存在,是城乡关系的核心。城乡经济关系是城市和农村在经济资源的获取、支配和利益分配过程中产生的相对状态,具体体现为人口、土地及产业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配置和使用。城乡经济关系决定着城乡社会关系、区位关系、生态环境关系及文化关系等。城乡关系不平衡是各国发展初期的共同现象,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长期受城市偏向发展理论及政策的影响,坚持城市优先、农村长期补给城市的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了城市繁荣与乡村落后并存的、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当前,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和农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大短板,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城乡经济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与核心。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及中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城乡经济融合是当前中国深化改革和国家全面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计划”奋斗目标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

1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城镇化建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突破60.60%,较1949年(10.64%)提升了49.96个百分点,说明中国长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却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2020年1月17日发布数据,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 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1元,中国城乡收入比即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2.64,较2018年(2.69)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时,张延群等[1]研究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2024年仍会高达2.02。除此之外,中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也较发达国家显得更加“牢固”。王颂吉[2]通过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强度,认为中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强度仍存在“刚性”,城乡经济差距明显。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包括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不协调、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其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强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当前来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长期性。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理论认为,从分化到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城乡融合才能使社会全面发展,这为中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3]。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就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而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也随之经历了从“统筹”到“一体化”再到“融合”的发展演进过程。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进一步表明中国政府将“三农”问题及发展视为发展的重中之重[4]。当前,中国城乡经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第一個“百年计划”的完成,中国已进入城乡关系变革与乡村发展的关键时期。

2 中国城乡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城市偏向政策影响深远

城市偏向是指政府部门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偏向于发展城市部门的经济社会政策,在中国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等[5],使得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供给均偏向城市,后因城市发展周期过长而未能及时反哺农村,致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最终形成了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城乡双重二元结构。

首先,生产要素的城市偏向造成农村在劳动力、资本、土地、制度等方面的“短缺”[6]。比如,户籍制度因限制劳动力自由迁移而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金融抑制导致农村资本匮乏、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导致农村土地小块、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其次,中国农村改革40多年来,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则一直延续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事情农民办”的基本政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整体相当薄弱[7]。如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制度均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了严重的“制度外”形式。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也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最直观体现,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间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极度缺乏最终造成农民经济负担沉重、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进而抑制农村经济发展,造成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2 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充分提升

从“新农村建设”到“三农”问题的提出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70多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但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基础尚不牢固,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低于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水平[8]。①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19%,2019年农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26.56%,而发达国家以上两大比重均不到1%。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2%、第三产业的25%左右,这也是农业产业要素不断流失及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②农业劳动力资源不足,尤其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非常欠缺。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地区高中入学率不到4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③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加之农村信息化、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3 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全力整治

①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揭示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道理。农业与生态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中国增产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导致农药化肥过量使用,这不仅造成了土壤酸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长期来看也会降低农业产出。②农村因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建设不足导致农村居住环境欠佳,这也促使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最终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三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现象日益严重[9]。③农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居环境不佳引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以农民工身份大量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据统计,2018年中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2岁。这就造成老人、儿童留守的农村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与此同时,“空心化”也带来了农村住宅的大量长期闲置等资源浪费现象。总之,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及人力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这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3 中国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3.1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需要依托国家顶层设计,并借助国家战略政策,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化。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农业农村问题的回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奋力修补农村“短板”,开始走“乡村偏向”发展道路。2019 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强调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具体实施上看,主要包括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生产要素市场价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等。同时,城乡经济融合的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决定因素。从国家政策制度导向上重视农民权益,正视农民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和重要性,是当前中国城乡经济融合、国家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3.2 完善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要素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是推动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5]。具体实施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劳动力方面,推进户籍管理改革,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等,建立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农业劳动力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生产优化升级。②资本方面,城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投入,资本分配不均是城乡经济融合的最大障碍。正确引导金融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加快构建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激活农村资本,激发农村发展活力。③土地方面,应加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获得土地的正當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发展的前提条件[10]。①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出台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农村投向。②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优化农村教育环境。③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服务。通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④统筹城乡养老、医疗、低保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社会稳健发展。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城乡融合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将逐步建立,将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格局。

3.3 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理论和城乡统筹理论为基础,旨在解决“三农”问题,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4]。当前,中国在经济基础、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上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之手应着力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安排上,保证全国各地的城乡居民都尽可能地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市场之手应着力在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上,引导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生产力,助推经济现代化。可见,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城乡之间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方能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的融合发展。

3.4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城乡经济融合的根本所在,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和出路。现有农业资源约束下,中国农民收入的增加及农村的发展依靠单一的农业产业将无法实现。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国农民从农业获取的人均年收入仅为3 122元。同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可从农业产业链角度提高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而增强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产业融合要以农民利益的增加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创新农业合作模式。其次,农业产业因其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供求缺乏经济弹性、市场刚需等弱质性,在与二三产业的成本收益对比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具体实践中必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再次,创新产业融合方式,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多元化。当前实践中,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已在全国各地纷纷展开,如“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等新型发展模式的相继出现,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总之,三产融合推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乡村的振兴直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4 结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发展理论认为,基于生产力差距的城乡经济差距是城乡差距的根源,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体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是城乡融合的基础,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所在。中国正处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经济融合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中国全面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要在充分认识城乡经济差距的基础上,依托国家顶层设计,深化实施城乡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融合,多管齐下、联合着手,加大城乡经济密度,缩短城乡经济距离,减少城乡经济分割,从而实现城乡经济功能互补、利益互惠和职能协作的融合发展。诚然,城乡经济融合只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一面,单纯的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很难实现城乡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还需要社会、区位、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良性互动,才能助推城乡融合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延群,万海远.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和趋势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3):59-75.

[2] 王颂吉.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白永秀,王颂吉.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14(2):22-27.

[4] 张英男,龙花楼,马 历,等.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9,38(3):578-594.

[5] 王頌吉,魏后凯.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J].农村经济,2019(1):1-7.

[6] 赵康杰,景普秋.要素流动对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19(10):1-12.

[7] 魏后凯,闫 坤.我国农村发展报告: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8] 张晓路,严书翰.新中国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9(8):17-23.

[9] 成 真.“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4):277-280.

[10] 马晓冬,沈正平,宋潇军.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及其障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4(1):89-93.

猜你喜欢
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厘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两个认识误区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与城乡二元结构关系论析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角度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