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11-09 03:23张玉红王俊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传统

张玉红 王俊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民俗文化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将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实现无痕渗透,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挖掘民俗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多出自名家名篇,对小学生来说,名家名篇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对他们最好的人文熏陶,不仅利于积累文学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更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名家名篇深入解读,挖掘民俗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利用有趣、有益的民俗文化知识来补充和丰富语文学习资源。

二、将民俗知识与体验活动相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民俗知识使文章充满乡土人情,但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的小学生来说,也容易造成阅读障碍。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涉及的民俗知识可以适当点拨,引领学生了解一些民间习俗,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如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家乡过年时有哪些习俗、哪些有趣的事,然后引入全国各地有关春节的传统民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等,使他们对这一传统民俗有切身的感受。

三、开展民俗知识交流分享会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在课外搜集关于民间节日的资料,包括节日来源、发展历程、特有风俗等,然后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交流分享会,让学生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也经常出现有关天气的谚语、俗语、歌谣等,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长辈请教,搜集和天气有关的谚语、俗语、歌谣等,开展民俗知识交流分享会。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民俗文化蕴含的智慧。

四、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文化的学习重在实践,我们要积极开展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让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为语文学习服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涉及的民俗文化知识,引领学生多去博物馆、文化馆参观和体验,尽可能多地了解民俗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体验。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当地实际,开展制作风筝比赛、捏泥人比赛等民俗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艺术中熏陶,在实践中感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責 编 帕 拉)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传统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少年力斗传统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