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2020-11-10 01:45金志彪
医药前沿 2020年20期
关键词:胎龄呼吸衰竭气道

金志彪

(义乌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浙江 义乌 322000)

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此次将我院2015 年4 月—2019 年4 月诊治的80 例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为对象,分析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 年4 月—2019 年4 月诊治的80 例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为对象,自由组合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均符合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诊断标准[1];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先天性畸形者;先天性心脏病者。对照组40 例,男26例,女14 例,胎龄30 ~41 周,平均胎龄(37.42±2.67)周,出生体重1270 ~4360 克,平均体重(2835.23±356.24)克;实验组40 例,男27 例,女13 例,胎龄31 ~41 周,平均胎龄(38.24±2.75)周,出生体重1280 ~4356 克,平均体重(2837.26±357.42)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具体如下:吸气峰压为15.0 ~23.0cmH2O,吸入氧浓度为0.6 ~1.0,吸气设定:呼吸为1:(1.5 ~2.0),呼气末正压为4.0 ~8.0cmH2O。根据患儿气血分析值结合治疗效果,调整各项参数,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降低参数,至到撤除呼吸机。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以下3 种情况的1 种时,需立即采取高频振荡通气治疗:(1)气道压平均值>0.98KPa,吸入氧浓度>0.8,持续2 小时血氧饱和度<90%;(2)胸部X 线检查显示发生肺气漏现象;(3)氧合指数<40。

实验组采取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具体如下:频率设定为9.0~12.0Hz,吸入氧浓度为0.6 ~1.0,平均气道压参数为8.0~12.0cmH2O,偏置气流振幅设置为15.0 ~20.0L/min,吸气时间需达到33%;上机30 分钟后,采取胸部X 线检查,膈肌位置显示为8 ~9 肋时,将进行肺脏扩张,并调节气道压平均参数,控制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使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分别处于60.0 ~80.0mmHg、35.0 ~55.0mmHg,同时,控制SpO2为90 ~95%,不需要调节频率,病情稳定后,将FiO2值下调,到0.4 停止,再降低气道压平均值,到6.0 ~8.0cmH2O 后撤除呼吸机。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性肺炎、肺不张、气胸)。疗效标准:(1)显效:症状全部消除,血气分析指标达到正常值,生命体征平稳。(2)有效:症状、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所改善。(3)无效:症状、血气分析指标均未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n(%)]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2.5%),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讨论

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与新生儿缺氧、窒息等因素有关,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以往,临床治疗该疾病通常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疗效尚可,但还有部分患儿未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通气方式[2],在潮气量较小、频率较高情况通气[3],且潮气量较低通气就能维持气体交换[4],利于康复,同时,避免损伤肺部,获取满意的治疗效果。

此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显著(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2.5%),差异显著(P <0.05)。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采取高频振荡通气临床疗效确切,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5],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胎龄呼吸衰竭气道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