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古代调味品(一)

2020-11-10 04:41杨峰
烹调知识 2020年11期
关键词:调味品黄酒氨基酸

杨峰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烹饪出的珍馐美味丰富多彩,而珍馐美味食品离不开色、香、味调味品。在历史的长河里,丰富的调味品资源为饮食文化添光益彩,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盐、梅、酒,先秦时期流行的调味品

商代初期,伊尹是一位善于治国的贤相,又是精于烹饪的厨师,被奉为烹饪鼻祖,至今餐饮界都将他当“食神”供着。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伊尹背着一口大锅(鼎)来见商汤,用烹饪时要调制出好滋味的道理,来说服商汤用王道治理天下。要把饭菜做得有滋有味,用什么来调味?《尚书·商书·说命下》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指的是,商王武丁对贤臣傅说所说,如果我做汤羹,你就是少不了的盐和梅。春秋时期《晏子春秋》记载:“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盐,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调味品,大约起于五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并于此时开始煮海水为盐。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世本》中称炎帝时“宿沙作煮盐。”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虽无“盐”字,但却有与它密切相关的“卤”字。许慎在《说文》中解释:“盐、咸也,从卤咸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意思是说盐就是卤,自然形成的称为“卤”,经过人力加工的就称为“盐”。《辞源》对盐之注解为:“食品中咸味之原料。”《辞海》和《中文大辞典》均释为:“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按盐色灰白,味咸,因常供食用,故亦特称食盐。”

享有“百味之王”美称的盐,其作用非凡,一是保鲜提鲜。在洗净切好的食物上面撒上一些盐,可起到短期的保鲜作用。烹调菜肴时放入适量盐,有提鲜作用,吃起来有味,就是人们常说的“咸中有味”。二是杀菌防腐。盐为电解质,有较强的渗透(脱水)作用,食物上的细菌由于食盐的脱水作用而被杀死,从而起到防腐、防变质的效果。三是保持原味。如对鸡、鸭、肉、鱼、虾、青笋和黄瓜等食物,在烹调前要用盐腌一下,可腌去部分水分,以确保原料的基本味道不变。四是有益健康。盐中氯化钠中的钠离子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一种化学元素,参与调节细胞间渗透压及正常的水盐代谢,维护机体内酸碱平衡和血压正常功能,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

先秦时普遍使用梅子作为调味品,一般用青梅,因它含有多种有机酸,酸中透漏着一点甜,别有风味。当时,人们喜欢喝梅子制作的酸味汤羹。在烹饪鱼、肉类等带有腥、膻气的食物时,梅子中的果酸可去除菜肴中腥、膻气等异味,吃起来有滋有味。

青梅营养丰富,既是美果,又是良药。药用首载《神农本草经》:“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鲜食梅果能生津止渴、开胃解郁、杀菌驱虫、净化血液、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盐梅(白梅)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噤,消疮止血。可治咽喉肿痛,烦渴呕恶,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中风惊痫,痰劂口噤,梅核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最早的酒是果实或谷类粮食受潮自然发酵,由微生物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的天然酒。先民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战国策·魏策二》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古人开始用酒曲复式发酵法,大量酿制黄酒,作为饮料及调味品。

黄酒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并含有氨基酸、糖、醋、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等成分,是烹调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调味品之一。黃酒中含的乙醇具有挥发作用,能使鱼、肉类中有腥膻味道的蛋白和胺类挥发掉;黄酒中的氨基酸,在烹调中能与食盐相结合,生成氨基酸钠盐,可使鱼、肉的滋味变得更加鲜美;酒会与肉中的脂肪发生反应,帮助脂肪溶解的同时,生成具有特殊香气的酯类物质,使菜肴香而不腻;黄酒中的氨基酸还能与调料中的糖形成一种诱人的香气,使菜肴香味浓郁。

黄酒具有舒通经络,活血祛瘀,散寒祛湿,健脾开胃,消除疲劳等作用,适量饮用,有益于健康。

酱、醋,让菜肴更加有滋有味

从先秦到汉代,酱、醋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又一次掀起了中国美食史上的一波“滋味”革命,烹调出的菜肴变得色、香、味俱全,吃起来更加有滋有味了。

先秦时,人们用肉为原料来制作的“肉酱”,称“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酱”字的解释:“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醢”后来之所以改写成“酱”,唐代学者颜师古在对《急就篇》中的“酱”字注解时认为:“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意思是说吃饭时少不了酱这种调味品,就如同军队打仗少不了指挥将领一样。古人认为,酱和醋的调味功能相当重要,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说:“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

中国酱大约可以分为黄酱类、面酱类、清酱(酱油)、豆豉、甜酱类、蚕豆酱、辣椒酱、花生酱、芝麻酱、鱼子酱、果酱、蔬菜酱、虾酱、肉酱等十余种类别,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满足不同人的口味。

豆瓣酱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利湿消肿,止血降压,涩精止带的功效,适量食用,对中气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压,咯血,流鼻血,女子带下异常等病症,有辅助治疗作用,还可降低前列腺增生症及肠癌的发病率。豆瓣酱含有丰富的胆碱及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磷脂,可起到健脑,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面酱,又叫甜面酱,含有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酶、果胶酶、肽酶、纤维素酶等营养元素,滋味鲜美,适用于烹饪酱爆和酱烧菜,还可蘸食大葱、黄瓜、烤鸭等菜品,既增加了菜肴营养,又美味可口,具有开胃助食的功效。

食用禁忌: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有肝病、肾病、痛风、高血压、消化性溃疡、低碘者应少食;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患者忌食蚕豆酱,以免引起溶血反应。

周代,在制作肉酱的过程中,因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如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酱汁的味道是酸的,称为“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醯”解释为酸,也称酢。汉代,人们已用谷物酿醋,但“醯”“酢”混用。南北朝以下至唐朝,始从“酢”逐渐过渡到用“醋”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制曲酿醋的方法,并已能酿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陈醋。唐代时《新修本草》中除载有米醋、麦醋、杂果醋等外,药物学家还特制加有药物的药醋,用于治病。后世传其技,使醋成为中国人民调味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醋作为调味品,不仅能解除食物的腥味,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别具风味,而且可使胃酸增多,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一定的杀菌保鲜作用,但醋也不宜过多食用。

醋在古代即入药,称为“苦酒”,味酸微苦性温,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杀虫的功效。治产后血晕,痃癖症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阴部瘙痒,痈疽疮肿。解鱼肉菜毒。(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调味品黄酒氨基酸
两类调味品需要冷藏
黄酒小记
冬季饮黄酒,花样喝法更营养
科学解读食物中的蛋白质如何分“优劣”
厨房调味品保管注意事项
调味品如何储存有讲究
补氨基酸不如吃鸡蛋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合理应用分析
黄酒:秋冬常饮防感冒
未来三年中国调味品市场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