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看人下菜”典故

2020-11-10 04:41许圣义许昌浩
烹调知识 2020年11期
关键词:饭菜做人社交

许圣义 许昌浩

“看人下菜碟”彰显关爱弱势群体的人文情怀

实事求是讲,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天下之大,各类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嗜好存在差异,无论是餐饮业者或烹饪业者,亦或是居家待客,均应注意对客人饮食方面的不同情况予以关照,特别是对于农民工尤其是对待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饮食习惯予以特别的关照,做到“看人下菜碟”更是充满人文情怀,更加值得称道。

◎“看人加把盐”

“看人下菜碟”彰显关爱弱势群体的人文情怀,笔者从小就有感受,因为笔者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母亲做饭的手艺,实在飘忽不定:有时候偏淡,有时候又偏咸;有时候炒得过生,有时候又焖得过烂;有时候饭煮得很硬,有时候又煮得很软。可是,奇怪得很,所有来我家吃过饭的客人,都对母亲做的饭菜称赞有加,而且他们的赞美都发自内心,没有丝毫的客套。

有一次,老家几个人进城卖西瓜,母亲上街买菜,正好遇着,连拖带拽地将他们拉回家,非让他们吃了饭再回去不可。母亲指着一个年纪大一点的男人说,这是你舅。又指着一个看起来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说,这是你表叔。我离开家乡多年,老家的人基本上都不怎么认识了,亲戚里并没见过这几个人啊。可是,在母亲看来,乡里乡亲,都连着绊着,那不都是亲戚吗?

母亲忙着张罗饭菜。真佩服她老人家,并没什么准备,却能一眨眼,整出一桌子菜来。母亲让我陪几个客人先喝点啤酒。我搛口菜,送入口中,还没咀嚼,一股咸气就直冲脑门,咸得我龇牙咧嘴。我的娘哎,这菜里放了两次盐吗?我冲还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喊:“菜太咸啦。”

没想到,几个客人连连摆手:“不咸不咸,正合口味呢。”年纪大一点的对母亲说:“嫂子,菜足够了,别忙了,你也过来吃饭吧。”说着,搛一口菜,吧唧吧唧地嚼着,一边含含混混地说:“嫂子,你做的菜,咋还是那么好吃呢!”另外几个人,也一边喝酒,一边吃菜,很满意的样子。

送走客人,我对母亲说:“今天的菜都太咸了,我说过多少次了,盐吃多了,对肠胃、心脏和血压不利,对身体不好。”母亲笑笑:“我知道,今天不是你舅他们来吗,我才多加了把盐的。”我诧异地看着母亲。母亲接着说:“你晓得这么热的天,他们在大太阳底下卖西瓜,一天下来淌了多少汗嗎?他们的衣服一直是湿的,当他们的衬衫稍干一些就会露出白渍渍的盐渍,身体丢失盐分多了,人就会变得疲惫乏力,因而他们就特别需要在饭菜里面多添加补充一些盐分啊。要是像平时给你们做的菜那样清淡,他们吃了根本没滋味的。”

哎呀!看我这脑子,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呢,看来还是母亲经验丰富且仁爱之心可嘉啊!多加一把盐,这是母亲给她汗流浃背的乡亲们加把力呢!

后来,我又留心观察发现,有时候,家里来了年纪大一点的客人,母亲做的饭就会软软的。我们知道,这是母亲为了照顾客人而为,不过,我们一家三口,特别是儿子,喜欢吃硬硬的饭。母亲自有她的办法。电饭锅里的米刚煮沸的时候,母亲会揭开锅,用饭勺子将米往一边拢拢。这样,煮出来的米饭就“一锅两制”了,一半稍硬,一半稍软。

这就是我的母亲,和很多母亲一样,她的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围着厨房和她的亲人度过的。谁喜欢吃甜的,谁又喜欢吃辣的;哪个爱吃这个,哪个不爱吃那个,母亲的心里,都清清楚楚,处理得恰到好处。而母亲自己,总是舍不得将剩饭剩菜倒掉,而是混在一起,热一热,就成了她的可口饭菜。那些咸的淡的,辣的酸的,苦的甜的,荤的素的,全部混杂在一起,这就是天下的母亲吃得最多的饭菜。

我的母亲是平凡的女人,是一个个头矮胖的母亲,但是,每当我想到她往菜里撮一把盐,或撒一点糖,或倒一点醋,加一点水,无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各得其所,特别是她对于劳动群众的特殊关照,我便心里暖暖的,我便肃然起敬,因为母亲的形象在我内心异常高大,分外美丽,需仰视才见……。

◎“给母亲换上大碗并陪她慢慢用餐”

一位文友讲述了他母亲的尴尬和他的愧疚——

这位文友从部队转业后在省城安了家。乡下的母亲有时来看他,可是不知怎的,一向胃口不错的母亲却吃不下多少饭菜。有时他反复劝母亲多吃点,母亲总是在“吃饱了”的推托中勉强再吃一点。

在他的记忆中,母亲胃口好得很,干农活饿了吃三四个馒头是常事。小时候,他常听母亲念叨说有一次去上海的舅舅家,吃饭时饭碗只有拳头那么大,盛的饭还不及农村大碗的1/3,真担心那点饭怎么吃得饱。因为这个缘故,母亲每次来,他都特意换上大碗和大菜盘,可母亲就是吃不了多少。是饭菜不合口味,还是母亲的食量已减少了呢?

一次,父亲偶然对他说起:“你妈每次从你那里回来都要吃很多饭。”原来,母亲年纪大了,牙齿大不如前,吃东西比以前慢得多,他和妻子吃得快,母亲不好意思一个人慢慢吃。他恍然大悟,记起小时候走亲戚时,母亲总要再三告诫他不要最后放下碗筷,否则人家会笑你“大肚汉”憨吃傻撑。

此后母亲再来时,他和妻子总是有意放慢吃饭速度,与母亲合拍,母亲竟能吃下不少饭菜了。

笔者听了这位“给母亲换上大碗并陪她慢慢用餐”的文友讲述后,不由自主潸然泪下,甚至泪水滂沱,感慨不已。因为,他对母亲“看人下菜碟”的举动,着实令人好生感动,泪如雨下……

记得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有过“把自己的父母当儿女养”的孝道之说。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把父母当儿女养过吗?”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们有了自己的心头肉,却自觉不自觉地冷落了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年老了,我们是他们的生活支撑和精神依靠,尊重一下父母的生活习惯吧!比如,父母腿脚不灵便,跟他们走在一起时不妨放慢脚步;父母耳聋眼花,看电视时不妨让他们坐在前面,把音量开大;特别是老年人喜欢清淡,做饭时不妨少放油盐;上了岁数小病小恙较多,不妨在家里多备些常用药物;尤其是父母牙齿不好,一定记得要“看人下菜碟”,不妨把面条煮软一些,把肉炖烂一些,把菜切碎一些,陪母亲吃饭时不妨细嚼慢咽让母亲安心吃上饱饭……我们不妨把老年父母当孩子,像他们当初养育我们一样来赡养他们。

“看人下菜碟” 彰显社交智慧和做人处世的艺术

最后,笔者再来说一说“看人下菜碟”彰显社交智慧和做人处世的艺术。

有一句堪称处世经典哲学的话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们撇开做人心底不良投机钻营的情形,单纯就社交来讲,笔者以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对这种人处世圆滑的讽刺,却恰恰说明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做人处世之道,那就是做人要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迎合别人的情趣或口味,即“看人下菜碟”,如此才能让你大受欢迎,人缘奇佳。

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威廉·费尔普在他的《论人性》一文中曾说:“我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到姨妈家里去度周末。晚上,有一个中年人来访,他跟我姨妈寒暄了一阵之后,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身上来。那时我正对帆船十分着迷,这位中年人就劲头十足地跟我讨论起帆船来。我兴奋极了,甚至当他走的时候心里还恋恋不舍,盼望他明天再来。我对姨妈说:‘这个人真好,他对帆船那么有兴趣!可是姨妈却淡淡地说:‘他是一个律师,才不会对帆船感兴趣呢。我非常诧异,说:‘那他怎么会和我谈得那么起劲呢?姨妈的回答使我永远也忘不了。她说:‘因为你对帆船有兴趣,他就谈一些使你高兴的事。他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受欢迎。”

这样做狡猾吗?不!这叫投其所好,看人下菜碟。谁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感兴趣呢?

有一句名言:与人相处舒服,就是最好的社交。有人说,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性格,从人的性格多样性和差异性角度来看,的确是如此。据此,在待人处世中,学会对人的性格作具体分析,看人下菜碟,对性格活泼者可以随意调侃,开个玩笑什么的也可以;对秉性拘谨而抑郁者,则宜于推心置腹地促膝谈心;对于性情耿直者,可以直言不讳,即使偶有失言,也无碍大事;而对于敏感多疑者则应掌握措辞的分寸,出言之前应三思,力求辞能达意。在待人处世中,只要你这样做了,定能获得好人缘。

当然,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看人下菜碟”彰显社交智慧和做人处世的艺术,还是讲究一定的原则的。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孔子对其弟子提出的一种提醒和告诫。孔子意思是,花言巧语,虚假颜色的人,是少有仁爱的。这其实是孔子告诫弟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靠花言巧语去给自己带来利益,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也是对弟子们的一种提醒。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用到“鲜”字,要阐述的是避免一种可能会导致不仁的发展趋势,而非必然性的结果。所以“巧言令色”并非是不仁的必要条件,并不代表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一定具有了仁爱的品格。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种对君子的告诫,警惕君子由于巧言令色而导致了不仁爱,丧失本真自我的一个结果,但“鲜”是少,并非完全否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恰当的“巧言令色”也许会让人更具备仁爱之心。“鲜矣仁”不等于“不仁”,只有明確了这种逻辑关系,才不会偏执于一种极端的否定,去用辨证的角度去处理这一关系。“令色”不单单是使自己的言行虚情假意,还可以使人的面色柔和而坦然,柔和的面色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因此孔子说,我们面对父母老人时,不能出现色难的样子,这时候就要“令色”,要察言观色,要“看人下菜碟”,尽量使面色柔和,以免发生不快。

同样,古往今来,很多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看人下菜碟”的虚假性和功利性,但是,这些批判者并没有注意到,作为社交智慧和做人处世的艺术,“看人下菜碟”有着特殊的价值。小到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大到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都要善于“看人下菜碟”。家庭成员间,特别是那些新婚燕尔或再婚的家庭,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来自不同的家庭,因为缔结婚姻才走进同一个家庭,沟通交流、说话办事都要注意彼此的家庭出身、文化修养、性格脾气、民族、信仰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等方面来“看人下菜碟”,找到彼此都能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才能其乐融融。尤其是为一些琐事意见分歧时,最佳的解决方案绝不是言辞激烈的陈述和辩论,而是要柔和的察言观色,用巧妙婉转的语言去劝导,以达到家庭和谐相处的目的,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美满。

其实,在职场,在领导和同事之间,也是如此,也要善于“看人下菜碟”。我们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没有耐心,也不习惯“看人下菜碟”去与人沟通。特别是一些略有一官半职的所谓“领导”或“上司”,习惯以权压人、以势压人,说话办事,开展工作,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和粗暴的说教,搞“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尤其是不少人不看对象,不懂礼节,说话伤人,“我的话就是命令你必须照办”,致使上下级之间或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如果换一种沟通办法,“看人下菜碟”,区分不同对象,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方法,多使用温婉柔和的语言,用彼此都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呢?当然,“看人下菜碟”不是要你溜须拍马、虚情假意,而是让你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及心理,更融洽更和谐的与人相处。“看人下菜碟”不是圆滑,而是对彼此的尊重;“看人下菜碟”也不是世故,而是对别人的理解。只有知已知彼,只有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才能共同进步,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从这个方面说,“看人下菜碟”是知人识人的一种智商和情商,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剂良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全文完)

猜你喜欢
饭菜做人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我最喜欢的作业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成功箴言
真会做生意
图趣
石器部落
想变成狼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