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2020-11-10 04:36徐晓洁
37°女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脆性骨量高楼

徐晓洁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些人弯腰驼背、走路不稳、反复骨折,老百姓说这是“骨头酥了”,其实罪魁祸首就是骨质疏松症。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骨质疏松症更偏爱女性朋友。

今年年初的一场雪下得很大,雪后路特别滑。58岁的王女士出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倒时,她下意识地用手撑了一下身体,虽然没怎么用力,却导致前臂骨折。拍片时,大夫说她有比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幸亏是手臂骨折,医生可以使用手法复位,如果是大腿或髋部骨折麻烦可就大了。

28岁的小周生完孩子后因“腰背痛6个月,加重伴行走困难3个月”就诊。她说从怀孕7个月开始腰背痛,产后1个月时明显加重。小周产后坚持哺乳,奶量也非常充足。拍片发现,她的骨密度非常低,第1~2节腰椎竟然压缩骨折了。原本就身材娇小的她,身高一下子矮了3厘米。大夫说,她得的是典型的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

患病早期并非无迹可寻

建造一座结实耐用的高楼,需要质量好且充足的建筑材料,还需要合理的建筑结构。它们共同决定了一座高楼的坚固程度。我们的骨骼就好比一座高楼,建造骨骼这座“高楼”的材料就是矿盐和蛋白质,骨骼的结构我们称之为骨微结构。骨骼这座“高楼”中,无论是建筑材料少了,还是结构出了问题,都会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容易骨折。

在医学上,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而导致的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之时,就是发生脆性骨折之日。所以骨质疏松症也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实,在骨质疏松症早期,身体会发出一些提示信号。比如,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腰背部疼痛;身高下降3厘米以上;出现驼背等骨骼畸形;跌倒或日常活动即引发骨折等。这些情况提示我们骨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

为何女性更易钙流失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数据: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32.1%,同龄男性为6%,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5倍。为什么骨质疏松症偏爱女性?主要有3方面原因。

首先,女性和男性相比,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时段,骨量都低于男性。骨量是反映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所以“娇柔似水”的女性更容易被骨质疏松所累。

其次,人体内的雄激素和雌激素都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可以避免骨量随年龄增长而过快丢失。但女性从更年期开始到绝经后10年的时间内(即围绝经期),雌激素开始波动性下降,它对骨骼的保护作用随之消失,骨的破坏增加,骨量开始快速丢失。而男性却没有这段时期,他们的骨量一直是缓慢下降的。

除此之外,女性还经历着特殊的妊娠、分娩、哺乳等一系列过程。几乎100%的健康孕妇分娩后都会有自身缺钙现象。在孕期和产后完全哺乳6个月内,母体通过乳汁输送给宝宝的钙量高达100克。因此整个孕期和哺乳期,母体骨钙流失严重。生育次数越多、生育间隔越短的女性,骨质疏松发生风险越高。

预防骨质疏松从青少年开始

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常见骨折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足踝、肋骨和骨盆等。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再骨折风险显着增加。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以内,约20%的老年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即使手術顺利仍有约50%的患者致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获得较高的峰值骨量和减慢骨量丢失,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预防骨质疏松小贴士

1.重视营养。日常膳食中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钙,有利于强健骨骼。建议中老年人和妊娠、哺乳女性多喝牛奶,必要时额外补充钙剂。还需注意低盐饮食,因为盐摄入过多会加速骨骼钙质的流失。

2.充足日照。暴露皮肤于太阳下。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有利于钙吸收。

3.规律运动。运动对于维持正常肌力和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还可改善肌体敏捷性和平衡性,减少跌倒风险。

4.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等。

40岁以上人群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常规体检中最好有一次骨密度检查。若骨密度正常,可5年后再测。绝经期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以监测骨量丢失速度。如果确诊骨质疏松,可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等骨骼健康补充剂。

(秋之爽摘自《北京日报》2020年8月19日)

猜你喜欢
脆性骨量高楼
劈木头,盖高楼
高楼万丈平地起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婴儿低骨量与粗大运动落后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零件制造过程工序脆性源评价方法
高楼逃生
考虑初始损伤的脆性疲劳损伤模型及验证
基于能量耗散的页岩脆性特征
高强度厚壁钢的回火脆性研究
武术运动员退役前后骨量丢失的身体部位及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