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讨

2020-11-10 04:43张如英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探讨

张如英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态势转入“发展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三期叠加”的经济阶段,也就是进入了增速相对下降的“新常态”时期。针对这一状况,需要借助于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切实激发民间经济潜力、改善公众消费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促使中国经济达成转型,在“新常态”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的综合性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相对放缓的原因,系统讨论了新常态条件下可利用的发展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探讨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经济建设成绩卓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效果。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不断完善与进步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以及作用途径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导致此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找出我国经济放缓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1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发展,已经跃升为世界规模第二,再一次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诸如以往的低端产业需要转型、产能过剩要有效消化、相对中高端的产业应当充分发展等。对于经济发展调整,转换节点的态势来说,此前借助于低成本资源、要素投入打造竞争力的效果明显减弱,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开发创新型的驱动力。从国际上看,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达成贸易谅解,美国针对中国提高关税、要求降低贸易壁垒等,二者谈判未果发生贸易摩擦,造成以往的出口优势、产业导向受到一定冲击,需要调整参与国际产业链条的分工模式,所谓经济新常态也反映了这种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市场是中国经济大幅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对前者的充分开发,国际贸易对于经济各个部门形成了重要带动作用。但是从以往各个世界贸易大国的情况来看,如果货物出口超过了世界总额10%的比重,就容易受到各方掣肘,出现增速的下降。

2 关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

2.1 周期性

关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相关学者提出了“周期原因论”,该理论认为我国经济脚步放缓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并且是自然的。此观点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周期性的,而经济放缓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状况基本呈“S”型,每七年一个小周期,呈现先增长后缓慢、之后再增长的趋势,所以当前经济放缓也只是自然波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逐渐上升的。

2.2 外部环境的影响

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表示,经济放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自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的整体经济都出现了衰退现象,导致各国之间贸易的流通受到了影响,从而影响了各国的经济。而近几年来,各国开始相互借鉴,积极引入外来的市场经济,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但是这种现象也会导致经济发生共同繁荣、共同衰退的现象,所以这也是影响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之一。

2.3 劳动生产率下降

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大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个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问题。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劳动力减少;青年压力大,工作效率不高;城市乡镇的消费水平不均,国民收入状况差异性明显等,都成为导致我国整体劳动力下降的原因。因此,这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现象的发生。

3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3.1 人口城镇化

从世界上的各发达国家来看,在人口城镇化的这一进程中,可以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现在中国城镇化率尚未达到60%,仍有相对发展空间。促进城镇化发展,下一步方向应该有所优化,要着力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打造城市集群发展概念。特别是随着人口的聚集效应,应将大型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表现形态,打造中国经济版图上最有活力、富于潜力的关键增长极。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城市群的发展以及彼此竞争。

3.2 经济服务化

消费升级对于推动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以及生产性服务发展都具有关键意义。据世界银行相关研究,服务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上升,进而带动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形成巨大调整。特别是随着宏观经济呈现服务化倾向,这一新常态将助力企业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由此开发更多经济增长点,例如卫生、旅游、文化以及物流业等相关方向的发展,这也有助于提高经济领域的效率以及质量。

3.3 经济结构的转变

假设经济条件一致,那么社会分工的异质就会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经济发展历史沿革上来看是,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有的比重不断缩小。在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代中,受到消费理念、消费方式、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依旧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第二产业将会实现内部的优化与转型,此种社会资源转变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3.4 消费市场形成的机遇

中国不仅GDP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另外在市场份额以及消费规模也有很大提升,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范围效应,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消费不断上台阶,总的消费规模基本上可以形成一定的增长速度,借助于消费领域增进经济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强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

3.5 扩大改革的机遇

以往片面依靠高投资,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等情况,另外审批繁琐、创新不足等也影响中国经济的高层次发展。社会各界愈发认识到,切实扩大改革是重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激发全社会的改革热情、创业智慧,达成市场资源的充分配置,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

4 关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建议

经济增速放缓的现象引起了国外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国内相关政府机构的重视。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不是由单一的某个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经济放缓的原因存在差异,要想改善经济增速放缓的现状,相关部门就要找准影响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从小细节出发,分析各领域、各行业引起经济缓慢的原因,结合当下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要想实现经济增长,首先需要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相互平衡,如今经济的发展处于投资高、消费低的死循环中,我们要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基础上,鼓励人们合理消费,形成投资、消费相互协调的局面。其次,我国各地区经济状况普遍存在着差距较大的现象,要想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维持各地区、各个领域经济状况的相互平衡。国家可以采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来平衡国民的收入状况,同时要以农民为核心,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乡镇经济,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最后,我们要依靠科技力量,来促进经济整体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在生产、加工或工艺上都要加强技术创新,只有科技得到进步,才能不断刺激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改善经济放缓的现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供给侧改革政策。之前是人们的需求大于供给,而供给侧改革要求供给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供给侧改革意在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相互平衡。只有需求与供给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生产过剩、供不应求的现象才不会时有发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国外消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前中国的生产需求满足不了大众所需要的。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使得消费成为生产的主力军,只有供应与需求相互平衡,才会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最终才会推动我国的经济向前增长。所以说,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对解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縱观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经济发展方法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再次优化升级,最终都是实现高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也就是一个逐步提高产能与价值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传统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而工业生产在空间结构上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国际竞争过程中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稳固国际市场中的市场地位。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度调整带来了便利,为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带来机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势必带动内需的增加。现阶段,就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处于下行阶段,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推动了经济的转型与革新,在这一过程中刺激了投资的增长,投资的增长必将掀起新的经济增长高潮。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可以通过收入效应实现,其主要表现在刺激消费这一领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必将拉动内需的增长,所以说经济转型具有带动需求的正面效应。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均衡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表明,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实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决策创新去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所以经济转型的全新作用途径就是创新驱动效应。

参考文献:

[1]蔡玥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

[2]张婷婷.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经营管理者,2016(12).

猜你喜欢
中国经济新常态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