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外一题)

2020-11-11 11:38彭愫英白族
剑南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澜沧江土司

□彭愫英(白族)

兔峨街地处澜沧江西岸平坝子里,六(库)兰(坪)公路穿过兔峨街。一丘又一丘梯田围绕着兔峨街铺展到江边,每当油菜花开时,每当稻谷金黄时,兔峨街就像一幅油画,被天神随意摆放在澜沧江畔。地处坡地的土司衙署离兔峨街有一定的距离,站在兔峨土司衙署衙门俯瞰兔峨坝子,田园风光景致让人赏心悦目。从兔峨街到各个村,通村公路畅通,横亘在澜沧江上的桥梁车来车往。

兔峨乡是怒族若柔人聚居地。坐在怒族人家院坝里,耳听扶贫攻坚中易地搬迁以及产业发展的故事,令人感触新时代中兔峨乡的家园建设一日千里。思绪穿越古今,情不自禁重温盐马古道历史。兰坪县交通史上没有公路记载时,在兔峨乡,从澜沧江东岸到西岸,如果从江末村到兔峨街,渡江工具是藤篾溜索,而从腊马登、青菜坪村过江到兔峨街,要坐猪槽船。两艘猪槽船并排连接在一起成了一艘较大的船,每次渡船可以坐十多人。以兔峨街为中心,盐马古道线路有几条:

从兔峨街出发,经过腊马登、石坪、依场、小扎局、鸿尤、青乌地等地,到达营盘,再往拉井走去;

从兔峨街出发,经过花坪、大华、新农村等地到达沧东桥过澜沧江,到达营盘,经过红土涧村往拉井走去;

从兔峨街出发,经过果力、瓦窑、三叉等地,进入大理州云龙县表村,经朝阳、小地、铁门卡、水井、茅草坪等地到达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抵达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库城;

从兔峨街出发,经吾皮江村翻山越岭就能到达泸水市称杆乡;

从兔峨街到水井,经过大理州云龙乡旧州、漕涧等地,进入保山市瓦窑,抵达保山市区……

深入盐马古道调查,兔峨人给我讲述较多的是兔峨开街的故事。为此,我还特意到县城拜访了96 岁老人李兆龙先生。兔峨开街以及乡民状告罗氏土司衙署的往事,令我对这个以公山羊、火把、麦穗为标志图案的怒族若柔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怒族若柔人自称麦子人,他们的先民初到兔峨时,赶着头上捆着火把的山羊群开道,获得了在此地的永久居住权。罗氏土司衙署迁到兔峨后,并没有开街。兔峨所处之地山高谷深,生活极其不便。碧鸡岚村的欧万春赶着马驮盐巴,到保山、楚雄等地,接触的汉人多了,眼界也开阔了起来。他深知让人民开化,解决物资匮乏,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在兔峨开街。

欧万春曾经任过甲长,为人公正,深得怒族若柔人的敬爱。民国元年,欧万春想在兔峨开街,其想法遭到罗氏土司反对,却赢得李瑞生、欧万生等人以及当地百姓的支持。他们决定把街开在兔峨村口,街期定为每月农历初七、二十一两天。为了能开街,发布开街的消息及影响,欧万春把自家的水田卖掉了一份,从云龙请来了戏班子,唱了几天戏。在欧万春等人的努力下,兔峨街很快就开创了起来。欧万春当街长,李瑞生当副街长,负责管理街道事务。兔峨街开办起来后,来自保山、大理的马帮驮来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当地老百姓拿着山货等到街市上销售或者交换。兔峨街的开发,极大方便了怒族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有一天,兔峨街上来了三个人,其中一人拿着一把长刀,另一人拿着两个哨棒,他们还携带着一支军号,自称是缉私队的,来兔峨街缉拿私盐。他们站在兔峨街上,吹响军号,命令在街道上卖盐巴的把背箩归拢在一处,没收盐巴。有人赶紧飞跑着把这事告诉了副街长李瑞生。

李瑞生赶到事故现场,问三人有公事没?三人回答有。三人拿出证明给李瑞生看。李瑞生接过证明一看,知道这是假冒的缉私队员。他要三个缉私队员去土司衙署说个明白。三个人不敢不从。众人拥着三个人到土司衙门,正巧土司衙署大先生在。李瑞生向土司大先生说明三人冒充缉私队一事,交由土司家关押。谁知,李瑞生前脚走,土司家后脚就放掉了三个骗子。欧万春和李瑞生才意识到要到县政府备案开街一事。民国时期,兰坪县政府设在金顶镇文兴街上。李瑞生到金顶,办理兔峨开街的备案手续。县长问,兔峨街子大约有多少人呢?李瑞生回答,农忙时三百人,农闲时三千人。兔峨开街备案得以比准通过。

公元2018 年10 月,我到碧鸡岚村走访欧万春居住的老屋,当年的建筑只遗留着一堵土墙,土墙周边盖着欧氏族人的房子。我在土墙前逗留了好一会,伸出手摸了摸土墙,与意念里一双粗糙的马锅头手相握。行走盐马古道,许多时候,我不可能有真实的视觉,只能靠想象复原人间叙事里提到的真实面貌。

坐在大石头上小憩,一旁的古树寂然无声,树荫洒在石上人身上。澜沧江青灰,两岸的山黄中有绿,田野尽带黄金甲。云朵携带私语,在山谷里飘逸。江风像个贪玩的孩子,没能赶到大石头前挥扇为走得出汗的人驱热。

兔峨有三块风水石。一块是我所坐的巨石,不远处是兔峨土司衙署,传言里面住着一对石青蛙,令人想象天荒地老的故事。俄皮江村有一块巨石。风水先生说,这块石头若不打掉,俄皮江村会出人才,压着罗土司家风水。罗土司派人打掉俄皮江村风水石,从石头里飞出一对石鸽子;另一块风水石在兔峨街上,早已被街道建设者们荡平。

兔峨土司衙署正在装修,无处可落脚。2007 年5 月,我到兔峨土司衙署参观时,曾为文物建筑破败生发感慨,希望有关部门重视保护给予修缮。十多年时光过去了,土司衙署终于得以全面修缮,内心稍感欣慰。

敲门进入兔峨村张万宝家,我们向他了解其父在兔峨土司衙署当马锅头的经历。张万宝已是七旬老人,对父亲在土司衙署当马锅头的历史不甚明了。他的父亲叫张文龙,在兔峨土司衙署当了六七年马锅头,是土司衙署马帮里的大马锅头。1949 年兰坪解放后,不再赶马帮,参加了工作,在兔峨乡政府当炊事员,后调入兰坪一中当炊事员直至退休,于1988 年辞世。因十年“文革”等特殊历史原因,张文龙对自己在土司衙署当马锅头的经历讳莫如深,孩子们因此对父亲的马锅头历史不知情。

张文龙家原籍金顶福坪村,妻子因病去世。1956 年,他带着两个孩子,赶着三匹骡子,一条水牛,把家从金顶镇迁入兔峨乡,张万宝九岁。张文龙从别人手里把罗土司家菜地里的一间木楞房买下了,把家安顿了下来。后来,他找了一个本地人为妻,重新组合成了家庭。

1965 年,张家突然涌入一群客人,居住丽江的罗土司二姑娘回到兔峨,告诉兔峨派出所的人,她的私房钱埋在菜地里,大洋三箩。派出所的人在罗二小姐的指点下到菜地挖宝。当时,张万宝已在兔峨合作社工作,见证了此事。派出所的人在罗二小姐的指点下,挖了几处,也没挖到她埋藏的大洋。罗二小姐说,记得她把大洋埋在石榴根旁边。他们在张家的火塘旁挖出了腐烂的石榴根,顺藤摸瓜,在火塘下挖出了罗二小姐埋藏的大洋。这些大洋装在三个罐子里,挖出后倒入箩筐里,正好三箩筐。

从张家火塘下挖出罗二小姐的私房钱三大箩大洋,轰动了兔峨村。人们以为张文龙是土司衙署大马锅头,肯定知道罗土司的埋宝线索,纷纷向张文龙询问。张文友一问三不知,一律回答不知道。

兔峨土司衙署能得以完整保存下來,逃过特殊历史时期的浩劫,对此,兔峨人的解释是当时兔峨土司衙署是粮管所所在地,粮管所是重要部门而免受冲突,无形中保护了土司衙署。土司衙署古建筑得以保留,但壁画等还是有所受损。而今在修复中,但愿修缮结果能使古迹重生,能还原兔峨土司衙署旧风貌。

兔峨土司衙署的马帮对于我来说始终是个谜,赶马哥的情怀就像澜沧江中的一粒沙金,我想打捞,却已错过。

参观碧鸡岚小组稻田,意想不到山腰上竟有开阔平坦的稻田地,对面的坡地上也有一块稻田。正是稻谷成熟开镰收割时节,目光所及,一片金黄。这一片金黄的田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甸坝”,金甸坝所产是澜沧江优质红软米。怒江的田地被形象地称为挂在大山上的大字报,因怒江两岸高耸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典型的高原峡谷地貌造就了怒江的农田是壁立农田。处在澜沧江峡谷地区的兔峨乡,令人想不到半山腰上居然会有大片的良田。

兔峨乡的怒族是兔峨境内的古老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宋末元初即在。碧鸡岚山上有一种植物叫“三颗针”,其别名叫细叶小檗、针雀、酸奶狗子、刺刺榴。开黄色花朵,结红色果子。三颗针性凉味苦,能清热去火,主治急性胃肠炎、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口腔炎。兰坪若柔产品有限公司计划将三颗针开发成醋。公司在县城设置铺面,以供应红软米等农副产品,在兔峨街上建盖厂房。兔峨乡农田可以种两季,大春种水稻,小春种油菜。兔峨乡铁核桃较多。厂房建起来后,兰坪若柔产品有限公司除加工红软米外,还可以加工核桃油、菜籽油。

居住在吾皮江村的杨军雄创建了兰坪县宏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养殖以牛、猪、羊为主。我们到合作社访问时,遇到珠海何佰蜂业公司的两位技术员来巡查中华蜂养殖情况。棚子上的红布标上,“兰坪县兔峨乡中华蜂养殖技术培训活动现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珠海扶持中蜂养殖点,每个点投入200 箱蜜蜂,带动40 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兔峨乡有两个中华蜂养殖点,即兔峨村委会吾皮江小组和大麦地村委会瓦窑小组。每个点上有两位技术员当老师,培训村民养殖中蜂。吾皮江小组的中蜂养殖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经营。通过交谈,得知两位技术员于8 月28 日到兔峨村培训建档立卡户养殖中华蜂,爱好中华蜂养殖的村民可以参加培训。本来是分期培训,但农活忙,培训班便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以村民方便,随时来随时培训,两位老师耐心细致地给予教学。宏达养殖专业合作社有五位社员参加了培训。

吾皮江背后的山被村里人叫做细普扁。翻过细普扁山,就可以到达泸水市称杆乡。这条盐马古道,村民为图近便,至今还有人行走。以前,吾皮江村民时常翻越细普扁山,到称杆那边的山上寻找虎头兰奇花,采集后出售。他们在早上9∶00 从吾皮江村出发,下午3∶30 就到达目的地,借宿在玛迪寨。寻找奇兰花,往返需要一个星期。

告别碧鸡岚、吾皮江小组的村民,返回兔峨街,眼眸被江东岸的几个大字吸引。在澜沧江畔依山势壁立而上的绿色田地间,有一行凸出的绿色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批农业学大赛时期开发的梯田,而今成了退耕还林地,在其上种植水果。

绿色青青,兔峨大地充满蓬勃生机。

听着怒族歌谣,我的心渐渐迷醉在以歌叙事里。穿着民族盛装的李庆珍不仅给我演唱怒族若柔人歌谣,还弹奏口弦,打快板。她向我简述富有特色的若柔人歌谣,讲述若柔人丧葬等风俗。怒族风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在这位朴实的村妇带引下,我打开扉页粗略阅读。她讲的最多的是《阿楼西杯》。《阿楼西杯》是怒族若柔人富有代表意义的歌舞。“阿楼西杯”是怒族话,意思为吉祥幸福的歌舞。她的父亲善于演唱《阿楼西杯》,但已去世多年。与一代怒族民间歌手错过,我的兔峨行,不能不说是遗憾。

每位歌手演唱《阿楼西杯》,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但都有相同的主线,即与农事有关。李庆珍演唱的内容,以一位母亲呼唤十二位孩子干农活,从老大唤到第十二个孩子,把每月要做的农事说一遍,组合成一年四季的农事纪要。听着歌谣,我想入非非,十二位孩子表示一年十二个月,母亲就是大地。而十二位孩子,在怒族传说里代表着六个男孩六个女孩,隐喻怒族儿女。大地是母亲,呼唤怒族儿女勤耕细作。老百姓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的歌谣里,善于运用赋、比、兴手法,借物咏事,以物达意。对于民间歌手来说,传承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姐妹。沉浸于《阿楼西杯》旋律,恍惚自己就是大地母亲的一个孩子,快乐地耙田种地。

怒族若柔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信奉神树,相信神树会保佑他们五谷丰登。神树受到村民的尊奉和敬畏,每个怒族村寨都有一棵共同的神树。每年的正月初二和五月二十五日,怒族若柔人穿上盛装,上午十点左右,吃过早饭后,村里的中年男子向神树而去,在德高望众的巫师主持下进行祭祀活动,祈祷神树保佑村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仪式结束后,他们在神树前跳起了舞,边舞边向村里走去。村里的中年妇女们在村口迎接祭神树的男人们。男人们出现在视野中时,女艺人起头向男人们唱《阿楼西杯》,女伴们呼应与合声。男人们回应,大家一边唱一边向着村里走去。男女一问一答,显摆各自的劳动才能,相互说服对方,男人缺了女人做不了完整的农活,女人缺了男人同样做不了完整的农活,地里的农活男女彼此离不开共同的劳动,比如女人栽秧离不开男人犁地耙田等。他们边唱边舞着回到村里公共场地,老人孩子等候多时,全村进行狂欢。领舞领唱的一对男女身披蓑衣,男的扛着犁铧,女的扛着锄头,俨然一副下地干活的样子,以歌舞方式表达怒族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反映怒族人战胜自然的积极乐观态度,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理想愿望和激情,反映怒族人对祖先的崇拜与万物和谐生长的朴素理念。

《阿楼西杯》不是简单的歌舞,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涵盖怒族若柔人的农耕文明,再现农忙欢悦场景,包含神话传说和祭祀活动,体现出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阿楼西杯》里有男女对唱、互相逗趣、自我标榜的场景。没有对歌的歌手,李庆珍没法完整地演唱《阿楼西杯》,她只是给我唱了片段。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楼西杯》,我们特意到吾皮江村拜访民间艺人欧成姑。欧成姑是县级民间艺人,其夫是州级民间艺人,可惜去世了多年。她演唱《阿楼西杯》,声音就像山涧流淌的溪流,纯净优美。一句“阿楼西杯拉吾杯”,拉开了叙事长歌的帷幕。“阿楼西杯拉吾杯”是怒族话,意思为“吉祥如意的新年首月开始了”。没有对歌手,欧成姑也只是演唱了一部分。歌词内容简述正月到腊月的农事生活,从男女各自表述到互相说服对方,到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没有你,我做不了完美的农事,没有我,你也做不了完美的农事。建设美好家园,离不开怒族儿女们携手奋进,团结一心向前走。

稻谷成熟时,怒族若柔人把第一碗新米饭给狗吃。这一习俗有口口相传的神话典故。古老时代,地里的庄稼丰茂,同一个植物上,不仅结着苞谷还结着稻穗。凡人不知道爱惜粮食,孩子屙屎后,拿苞谷棒子擦屁股。对于天神来说,捋掉谷粒后的苞谷棒子也是粮食,凡人的行为对于天神来说是对粮食大不敬,天神大怒,把粮食收回去了。没有了粮食,人间陷入饥饿中。一条狗实在忍受不了饥饿,就到天庭讨饭吃。天庭的院子里晒满了稻谷,吃饱了的狗在院子里打了个盹后返回了人间,身上沾了三粒稻谷。这三粒稻谷成了人间谷种。若柔人感激狗带回了谷种,每年稻谷成熟,第一碗新米饭让家里的狗先品尝。

要珍惜粮食!怒族若柔人长辈语重心长地叮嘱儿孙。怒族若柔人对粮食的爱惜,体现在见到粮食必然捡起来,哪怕是一粒微小的谷子,他们也会郑重地捡起来。他们认为,苞谷落在地上可以再生,而米落在地上伤心地哭泣,因为米已没有了衣服,光裸着身子落入地上只会腐烂不能再生,会抱怨人的无情无义。

行走澜沧江峡谷,融入怒族人生活中,真切体会《阿楼西杯》中蕴含的农耕文化,才会理解地处边远的滇西北的怒族若柔人支系的农耕文明。

没能完整地听完《阿楼西杯》歌词,没能欣赏到《阿楼西杯》舞蹈,没能加入到怒族若柔人的《阿楼西杯》狂欢,我的兔峨乡行,始终是欠缺的。

烟雨江末

江末,这是兔峨乡一个怒族村庄的名字。沿着盘山公路徒步向江末村,一路上,兔峨乡农民讲习所讲师李树奇给我讲述到怒族山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情景。李树奇是怒族若柔人,深谙当地民情,宣讲政策颇受怒族群众欢迎。俩人说着话,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山包上,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稻田铺展,山头就像一把平铺的扇子,扇骨是江末村,扇面是稻田。公路就像一条直线,把扇面一分为二,直通村子中部。稻田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忙碌着。大部分稻田已经收割了,还有一部分稻田没开镰,沉甸甸的谷穗低头向大地致敬。空气中弥漫谷香,我忍不住稻香诱惑,走到田埂上,摘了一穗稻谷,边走边剥谷壳,品尝若柔红软米。兔峨乡是怒族若柔人居住地,这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其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当地出产的红软米被世人称为若柔红软米。

在田埂上转行时,居然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一位相貌清矍的老人用稻秆捆南瓜。南瓜不大,可以拿在手里,老人却费劲地要给南瓜捆扎一个提篮。捆好了,他提着看看,似乎嫌弃不好看,又重新捆了起来,捆好后又提起来看看,这才满意地笑了。我抓拍了老人捆扎南瓜的镜头,他过于专心,竟然没有发觉。离开老人,我看到另一丘田里,有位大嫂忙着捆稻草的姿势好看,忍不住抓拍了起来。大嫂笑了起来,说这有啥好拍的啊。我笑着说,你不知道你劳动的姿势有多美。抓拍了劳动中的大嫂镜头,我回到公路上,继续向江末村走去,但见前面一个背影,手里提着稻草编制的提篮,提篮里的南瓜忽隐忽现,优哉游哉走在回村的路上。边走边欣赏提着的南瓜,忽听身后“得得”马蹄声响,一个壮年男子牵着一匹马走来,马驮着稻草。久违的乡野气息,包裹着走向村里的脚步。

来江末村前,听说村里住着一位杭州姑娘,这位留学美国的博士生研究的课题是兔峨乡江末村怒族柔若人,我希望能在江末村见到这位远道而来的学者。不凑巧,我来到江末村时,她已经离开了。江末村是怒江州著名学者李绍恩的出生地,我想去李家院子看看,了解这位出生寒门的怒族学者的童年足迹,结果铁将军把门,李家院子沉寂无声。敲门进入一户人家,与村民闲话丰收,感受怒族人家田耕生活。

白墙青瓦,硬化的道路,墙画,走在整洁的村路上,心情就像十月里的艳阳天。不时看到墙壁上写着标语“创建文明村做文明人”,引起我的共鸣。江末村的村容村貌及人文精神,令我真切感受到乡村文明建设。走了一遍江末村,脚步不由拐到田野里。站在江末村的稻田里放眼四周,澜沧江峡谷景色尽收眼底。水电开发后,澜沧江变得缓步不前,江两岸一片黄金甲。江末村的稻田就像一把打开后平铺的扇子,而兔峨街所在的坝子,就像天神在澜沧江畔画下的圆规图案,兔峨街是圆的直径,兔峨坝子是半圆。更有半山腰上的点点金黄呼应,秋庄稼成熟季节,兔峨大地就像盛产黄金。横亘在澜沧江上的兔江桥,把两个坝子连接在一起。兔江桥位于原江末老桥正上方抬高复建,主桥全长185.84米,桥型为1×25 米预应力砼简支箱梁+(40+70+40 米)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钢构,总宽7 米,净宽6米。不时有车通过兔江桥,不时有行人通过兔江桥,从东岸到西岸兔峨街,车来人往渡澜沧江如履平地。

新生的兔江桥是澜沧江峡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坐在山冈上欣赏兔江桥,金黄的兔峨坝子和江末坝子遥相呼应,黛青色的山峦默然陪衬,一桥横架大江,天堑变通途。江末人有部分田地在兔峨坝子,无论干农活或者是上街赶集,村民开着车来回方便,即便徒步,也是心情舒畅。我和李树奇就是从兔峨街徒步经兔江桥到达江末村。眼前的情景,令人不由想起了江末桥。江末桥是兔江桥的前世,兔江桥是江末桥的今生。一座桥的前世今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涵盖了盐马古道上一个村庄的变迁。

篾索桥、铁索桥、人马吊桥、水泥桥,江末桥演变到兔江桥,经历了这样的桥型变化。无论啥类型的桥梁,江末桥是盐马古道到兔峨街的一个重要渡口,青菜坪、核桃坪、小弓箭、腊马登村的人都从江末过溜索到兔峨,云龙人也是如此。篾索桥用溜绑过桥,铁索桥用滑轮过桥。麻线加工出来后,编成两厘米宽的溜绳,绑在溜绑上作为渡江用具。溜绳长短有度,大人与孩子一样没区别。江末人中不会编这个溜索用的麻绳大有人在,于是村里出现了手艺人,专门编渡江时溜索用的麻绳,有需要的人家拿着粮食来跟手艺人交换麻绳。麻绳初用时粗糙,越用越柔软。江末村的孩子跟着母亲到兔峨玩,母亲带着孩子篾溜索到兔峨。过溜索前,母亲在孩子身上多缠两道溜绳,自己身上少缠一道溜绳,最后把溜绳挂在脖子上,就像系领带一样,打活结时绕几圈。母子拴好了溜绑,开溜前,母亲抱着孩子,叮嘱孩子眼睛别往下看江,要孩子紧抱着自己,说别害怕,一下子就会飞到江西岸了。母亲蹬地过溜前,再次对孩子说,要下去了嘎,别害怕。说话间,溜索飞渡,耳畔风声呼呼,孩子还来不及好奇地看脚下的澜沧江,就到了对岸。

腊马登上面的村子叫腊马署。曾有段时间,腊马署办了一个附设初中班。江末人读初中,要过溜索到兔峨的松登农中,溜索渡江又麻烦又不安全。当时,兔峨校区校长是腊马署人,为了江东的孩子读书方便,在腊马署办了一两届初中班,随着江末桥由篾溜索改为铁索人马吊桥,江东的孩子到江西读初中不必溜索渡江了,腊马署初中班因此停办。

江末村没有竹子,篾溜索快要烂时,需要换新的,村里人就到山上有竹子的地方砍竹子。参加做篾溜索的人每天工分最高,有12 分。他们把竹子剥成竹片,削下竹子外面的那层,村里的工匠开始编篾溜索的头,编到一定的长度,就有人扛着下山。边扛着边编溜索,一路扛着下山一路编着,这需要五六十个精壮劳力参与。山路弯弯,编溜索的队伍颇为壮观。编一次溜索最多用半年。溜索扛到江边,江末人把新的这根溜索接在没有断的旧溜索上,对岸的人用力拉过去后,接好新溜索,再把旧溜索砍断;如果旧的这根篾溜索断了,就利用黄牛负载溜索拉到对岸去。黄牛过江,可以带着小牛。在黄牛脖子上拴着很粗的一根麻绳。黄牛带着绳子过江,对岸有人接应。麻绳的另一头拴着溜索,对岸人用力拉麻绳,把溜索拉到对岸去。牛不会轻易下山进入澜沧江里,但主人专门驯服牛,牛会听主人的话。一旦主人下令头牛进入澜沧江,别的牛就会跟着头牛相继进入澜沧江,共同负载篾溜索过江。

为了江末桥畅通无阻,江末村每年需要做四条篾溜索。周围村庄不参与做篾溜索。江末人每家有两三个溜绑。溜绑是江末人日常生活必须的工具。制作溜绑是一种工艺,槽子挖大挖小,过溜时都不好使用。溜了几次后,槽子就变得光滑了。有时过溜,没有溜到对岸一二十米,只能用手攀援着一点点梭过去。遇到下雨天,溜绑在溜索上非常滑,过溜索就得集中注意力,稍不小心就会滑到对岸山上砸伤自己,双手捏不住篾溜索,往往划烂了手。有经验的江末人,在雨天过篾溜索时,折下来一根树枝,放在溜绑后面。一只手抓住溜绑,一只手抓住树枝。但过溜距离对岸差不多时,就捏一下树枝,树枝与篾溜索间有摩擦作用,可以减缓溜绑滑行速度。经验丰富的人恰到好处捏树枝,起到刹车作用。没经验的人,怕滑行到对岸会砸到自己,提前捏树枝,提前刹车了,结果人还没到对岸,溜绑就停歇在溜索上,只好用手在篾溜索上抓行一段路。

江末人在兔峨坝子种稻谷。每当秋收时,人们麻利地把粮食拴在溜绑上,带着粮食过溜,一袋袋带过来。江末人到兔峨街赶集,买到牛羊猪,溜索渡江时,人带着牲畜过江。若牛太大,溜索过江带不了,只能想法赶着牛进入澜沧江水里渡江。如果买了几头牛,只要其中有一头牛敢下水,其余的牛就会一头跟着一头下水。每逢赶集天,江末村的孩子们欢天喜地来到溜索附近,在江边仔细搜索捡钱。因为大人们过溜索,有时衣兜里的硬币会掉落出来,飘落到江边。孩子们到江边捡钱,时常捡到硬币,一分、两分、五分都有。如果能捡到五分硬币,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五分硬币可以买到好几颗水果糖哩。

处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三江并流区内的怒江州,自身辖地内也并流着三条大江,即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溜索渡江对于怒江人来说习以为常。新时代给怒江人带来巨变,现今,怒江上的溜索渡江现象基本上没有了,各种各样的桥梁飞架于大江上,溜绑已成为江末村的古董。江末桥的故事,佐证着一个怒族村庄往事,佐证着一个怒族村庄在社会发展中的印痕。

猜你喜欢
澜沧江土司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Fort Besieged
澜湄合作机制的挑战与对策
澜湄合作机制的挑战与对策
余庆毛氏清朝科举人物考
通过云南沿边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澜沧江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澜沧江—湄公河客运量预测
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土司文教制度:乌江流域例证
播州杨氏土司军队建置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