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建构与实施

2020-11-11 10:41游爱娇陈金海易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文化视角实施路径

游爱娇 陈金海 易骏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课程实施形式化、不规范化,内容学科化、窄化,活动主题通俗化、泛化,评价手段单一化等现象,严重影响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发挥。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及研究中,我们建构了文化视角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探索其实施路径: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开发研学旅行基地;提升特色地域文化,发挥实践活动育人;打造多元校园文化,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活化科学技术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文化视角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建构  实施路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为抓手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但是,由于唯分数论评价机制及人才培养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种种怪相,如课程实施形式化、不规范化,内容学科化、窄化,活动主题通俗化、泛化,评价手段单一化等,严重影响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发挥。2017年9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正式颁布,是该课程走向规范实施的里程碑,表达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自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化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开设,其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

1.实现价值体认目标

教育即教书育人,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满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设置的,作为综合性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自然不是以习得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核心课程,为学生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2],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致的。但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只是靠课堂上的听听课、写写作业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将学生融入社会、融入实际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做到真正打破教育藩篱,拆除鸟笼式学校,将社会当作一所开放的大学校,以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作为教材,日常的生活环境就是课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实现了价值体验;之后对体验到的价值进行梳理、分析,辨別并选择具有积极意义、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这便是价值澄清过程;对价值筛选的目的就是价值内化,从价值的认知到价值的认同过程就是价值的内化;经过内化后的价值要外显出来,指导引领实践的方向,这便是价值引领过程,也就完成了价值体认的整个过程。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学生价值体认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有理想抱负、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学生。

2.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到: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徽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3]。这些工作都是文化育人的举措,我们可以开发成综合实践活动课例,让学生自主设计班级文化、布置班级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根据自己解决问题或发展的需要主动阅读,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因此,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氛围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很好的范例,既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又突出课程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文化育人功能也不逊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是综合实践活动很好的课程资源。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历史博物馆、公益性文化设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这些场所本身的历史文化就比较厚重,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开展服务性学习,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实现了责任担当的目标。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但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做好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中华人文精神,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4],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化瑰宝开发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传统文化的思想、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化、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方式,两者具有相交共存、相互生成的关系,我们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将抽象的文化内涵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传承和保护。

4.构建多元文化体系

文化的多样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同地域、不同地方的文化异彩纷呈,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性。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冲突也更为明显,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逐渐被虚拟交往替代,尤其是年轻一代更为普遍,存在同桌吃饭都用手机在虚拟空间交流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唤醒人们对文化的自觉,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要有多元文化意识,正确看待不同文化的价值内涵,始终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念,善于发现、挖掘蕴含在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有利于社会进步、生活和谐、创新发展的文化必须加以弘扬,促进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在文化育人方面发挥互补效应。

二、文化视角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强调的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强文化视角综合实践活动的建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内涵,活化身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思考现代文化,采用新媒体、新视角传承和保护文化,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视角,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优势。

1.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各地都有不同的纪念活动,也演变成一种节日习俗。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传统节日意识逐步淡化,加上部分年轻人追随西方节日势头不断攀升,因此,我们必须开发节日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日意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每个节日的地方习俗活动,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设计不同年级的主题教育活动,要求主题趣味性、内容递进性、活动连续性,让学生愿意参加活动、主动进行探究、了解文化内涵、铭记传统节日,将中国传统节日深深根植在学生的心理。

2.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开发研学旅行基地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常年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名人故居、自然景观等,都记忆着这座城市的变化,我们应该重视,将其开发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以传承和保护,设计研学旅行线路供学生和市民参观,在旅行中考察、考察中探究、探究中学习、学习中传承,并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永定土楼,记忆了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田会议会址是红色文化旅游圣地,记忆了建党建军历史上里程碑的古田会议,体现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古田会议精神,是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很好的研学旅行基地。

3.提升特色地域文化,发挥实践活动育人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共生共存,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这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实写照,比如北方人饮食简单,比较多吃粗粮,南方人饮食比较讲究,常吃细粮,广东人喜欢喝早茶和午茶等等,这些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传统、习惯、民俗等文明的表现都可以归属于地域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域文化范围很广,有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居建筑、家训家书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是综合实践活动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提升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精心设计并开发成贴近学生生活的课例,发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自我体验、感知文化内容、感悟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自觉。

4.打造多元校园文化,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主要载体,校园是学生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但由于个体差异及成长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育不能标准化,要打造多元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堵墙都焕发出生机,起到文化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育有理想抱负、有创新思维、有责任意识的新时代人才[5]。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比如:校园文化广告语的创作、动漫设计、海报设计、微电影创作、校园卫生人人做的劳动教育、校园岗位一日体验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

5.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行为,而仪式是集体性的。礼仪有行动型的和非行动型的,如: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是一种表示尊重的行动型礼仪,上课时不吵闹是一种对教师尊重的非行动型礼仪。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礼仪的范围很广,有服装礼仪、化妆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接听电话礼仪、餐桌礼仪、会议礼仪等,而且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礼仪也不尽相同,如婚礼服装礼仪,有些地方以红色为主,有些地方则提倡白色。这些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建构礼仪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各种礼仪的由来、作用、发展等,领会礼仪文化的内涵;体验礼仪操作要领,在实践中感悟,养成彬彬有礼、讲究文明的新时代好学生,营造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

6.活化科学技术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命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而命题即活动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6]。而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很广,但不管在什么样的主题下开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这种由继承性学习获得的系统化知识武装了我们的大脑,为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在参与活动中开展实践性学习,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重新建构知识,将已有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发展了核心素养,这种继承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构成了认知的双螺旋结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因此,我们要活化科學技术文化,转变学习方式,设计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完成科学技术文化的内化,创意设计体现技术文化的新作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2017-09-25.

[2] 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Z].2017-8-17.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1-25.

[5] 陈金海.指向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2).

[6] 易骏,张贤金.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关键环节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09).

[作者:游爱娇(1966-),女,福建龙岩人,福建省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陈金海(1968-),男,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硕士;易骏(1966-),女,贵州贵阳人,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文化视角实施路径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