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漫展:顾城《门前》的桃花源

2020-11-12 04:40杨晨雪
鸭绿江 2020年21期
关键词:漫展顾城贾宝玉

杨晨雪

一、东晋风流 ——自由精神的漫展

近些年对于顾城《门前》的解析,较多围绕“童心说”来进行阐释,认为这是顾城童心诗的代表。在初读这首诗后,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雪夜访友,至门而止的情景。

《王子猷雪夜访戴》写出了东晋知识分子随性自然的风范,也体现了东晋风流潇洒的生活情趣,东晋知识分子挣脱了现世的既定法度和人之常情,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凭借自己的兴味行事,这是一种极度自由舒展的人生姿态和生命情态。这种“漫展”不仅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放浪形骸、清俊脱俗的“魏晋风度”,而且成为了后世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桃花源。在这一层面上讲,与顾城《门前》的意境颇有相通之处。

“有门,不用开开”“就十分美好”对于这两句诗的赏析,许多学者认为,顾城有一颗善于欣赏生活琐屑之美的童心,他想要紧紧抓住这转瞬即逝但又能见微知著的美好。这是一种魏晋风骨的体现,这不是物理意义上短暂的瞬间,而是精神层面一个运动的过程。在此刻,顾城的自由精神得到了“漫展”,类似于道家思想达到顶峰时开出的一朵绚烂的烟花。道家最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远离世俗,摆脱法度束缚,以追求自我存在意义根本目的,羽化登仙为极境。顾城对情欲的狂欢体验与自然本体论的哲学观以及无为而为的处世方略都近乎道家。

二、动静交织——去除语言媒介

《门前》这首诗中,几乎每句话都有一个动词,整个诗读起来像是潺潺流水一般涓涓流出,极具动态美。但是拆开来看,“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每一小段都像一副安静的自然图景,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传统意蕴,动静交织,将有形的自然物质化作美好的精神享受。再来看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与这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说话彼此交流没有媒介,不需要语言,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不借助媒介实现自己,对物质对象没有附属性。感情的表达是没有附着的,这符合顾城自己的理想状态,不沾染尘世,浮于空中,遗世独立。不饰雕琢的语言,抛开技巧的束缚,顾城用反文化的方式来对抗文化对自己的统治,对抗世界。

三、我们是谁——桃花源中的歌者

诗中,“我们”出现了十次。“我们”是以顾城为代表的一群渴望脱离主流社会群体、返璞归真、追求“漫展”生命的边缘人。我认为他们是同舟共济的天涯人,或者是情投意合的爱人,又或是同心同德、杵臼之交的挚友,他们可能是任何一个人。

“我们”的房子屋檐低小,但是风景明亮,轻风徐徐,一切的生命都在这里活起来了,“我们”不言语,但心里却拥有全世界。这一段令读者觉得心神通透,这种状态叫“漫展”的美,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种遗世独立的状态。做回真我,摆脱夸饰,在这小小的天地间只剩下了“我们”。

诗歌中的意境是“我们”构想的桃花源,仿佛上帝说要有土地,就有了土地。“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这片土地就像“阿拉丁的神毯”乘上去,“我们”就能接近童话的世界。不想在世俗流浪,六弦琴也丢弃,这世界嘈杂粗糙,但是幸好这里有朗月当空,有长不大的草和属于“我们”的土地。

“我们”稚拙地用木鞋挖土,感受阳光在门前的停留,我们只占有这世界的千万分之一,这千万分之一就是我们的全部美好。我们不奢求名利,就只是像不再长大的小草,在风中结自己的种子。“墙后的草/不会再长大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草”看作是顾城自己,不会长大,也不想长大,永葆自己的童心,不流连于世俗。“我们”碰一下阳光就满足,索求并不很多,在门前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土地,在熹微的黎明中追寻清风,在生命的刹那永葆童真。想要的越少,越接近自己心灵的本真。那么“墙后的草”还用“再长大”吗?当小草用指尖触碰阳光的瞬间,不正是生命最舒展的状态吗?

结语

在朦胧诗盛行的那个时代,顾城选择用反文化的方式呈现日常生活的片断,寻求最适合人性的“漫展”。顾城带我们领略了他的乌托邦,心中的桃花源,但是回归诗歌第一句“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多么希望”谶破了理想国的外衣,这一切都只是不可能实现的泡影,给人以希望又给人以绝望,这就是顾城的矛盾所在。他渴望实践贾宝玉的生存哲学和生命理想 ,却又放弃贾宝玉所特有的生存空间和物质资源。在道家的原始自然里实践贾宝玉的女儿国理想,这正是顾城悲剧的总根源。

猜你喜欢
漫展顾城贾宝玉
远和近
雨后
远和近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纽约漫展靠什么迅猛发展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