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季里谈谈“大学新生综合征”—写给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

2020-11-12 00:52文/
钢琴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生目标钢琴家新生

文/ 李 民

编者按:今年的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我们的生活,大家一向热议的话题—高考,也终于落下了帷幕,这似乎让新生们从高考考毕到进入大学的间隔期显得有些短暂。各位家长和学生们,你们做好入学的准备了吗?或许,李民老师的这一席肺腑之言,会对大家有所助益……

作者按:9月伊始,又到了新生入学季。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上百万的年轻人离开熟悉的家庭和环境,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他们大都心怀理想、充满信心,走进了大学校门。但前方有很多未知的困扰在等着他们,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意识到,就会被遇到的问题击败,甚至被摧毁!在我从教的三十多年里,曾经做过十五年的系主任,也曾经做过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务处长,并且一直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工作,对学生管理有过较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其中最大的体会是,新生入学后会有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我把它定义为“大学新生综合征”,虽然是“新生综合征”,但如果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未来的人生和事业的发展。

因此,在这样一个入学季的时刻,很想就自己这些年对“大学新生综合征”现象的研究,对即将走入大学校门的同学,以及他们的家长和未来的老师们聊聊。

首先,“大学新生综合征”的关键词是“大学新生”,因为这些问题基本上出现在“大学新生”中,一般不会在中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出现。其次,我的话题会先从普遍意义的“大学新生”说起,之后再集中到钢琴专业的学生身上(毕竟我是研究钢琴教育的,又是在《钢琴艺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大学新生综合征”,既然我用了引号,说明这不是一个通用的词汇和概念,只是一个名称,特指我认为的新生进入大学以后比较突出爆发的一些问题,但不等于这些问题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自动消失,如处理不好,大多数还是会发展,甚至严重影响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用现在时髦的说法是:此“症状”包括但不仅限于大学新生入学阶段。

“大学新生综合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症状”:

1.“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丧失症”;

2.“过度释放及逆向行为症”;

3.“社交能力缺失及沟通焦虑症”;

4.“目标缺失症”。

这四个“症状”不是孤立的,相互有很大的关联性,特别是最后一个“目标缺失症”,对前三个问题的影响更大,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大学新生综合征”的最根本的问题。而且,要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也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个“目标缺失症”的问题。因此,本文的重点将放在“目标缺失症”的问题上。故此,前三个“症状”我只简单表述一下。

第一个症状是“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丧失症”。其实这个“丧失”说得并不准确,因为大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获得过这种能力!在走入大学校门之前,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和行为管理都不是自己控制的。为了考入大学,他们往往经历了极为严格的时间和行为管理,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落实到分钟,也有些学生被家长要求放学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家。同时他们每分钟应该做的事情也几乎都是按照极为严格的程序“设定”好的,即使是出去玩儿,也是“程序”的一部分(而且,相当多学生表示这种“约束”可能被提前到了小学阶段)。一旦这些孩子走进大学,很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现在是大学生了,不要什么事儿都要我们来管……”但实际上他们从未获得过管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而家长却在学生踏入大学的第一时间就断然“撒手”,把学生的管理推给他自己和学校。可是,学校不可能把每个学生像“襁褓中的婴儿”那样接到自己的怀里,同时也不可能对作为成人的学生做出过度限制性的要求,而学生自己呢?他们真的基本上还是个“宝宝”。

“宝宝”是可爱的,但也是极度任性和自我的。他们不仅是丧失了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而且基本上是散漫和放任的状态。所以,这时他们就会出现第二个症状—“过度释放及逆向行为症”。这个症状的主要表现就是对一切限制和约束的反抗,对自己一切想尝试的行为的放纵。这些“宝宝”在走入校门前的一切被约束行为往往都有一个前提—这些行为对考大学有害!因此,当他们考上大学后,这个“约束条件”消失了。比如,打游戏之所以被禁止是因为它会影响学习,导致考不上大学。因此,考上大学后就可以打游戏。这个信号系统应用于所有被冠以“考大学”为前提的“禁令”,最终造成这些“宝宝”跨入大学的第一时间就会将所有这些“禁令”一一解除并全面尝试。

相对于以上的两个“症状”,可能第三个问题并不太会困扰到家长们,甚至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状态还会令一些家长感到“欣慰”,因为这个症状的主要表现是孤僻、不善交往和“不合群”—在很多家长看来,这可以让孩子继续专心于“学习”。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些孩子就算不和别的孩子玩儿,也会自己玩儿(而不是去学习)!同时,这个症状如果在大学入学期间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当然,这个问题往往是一些非常复杂的社会原因所造成的,在这里就不作为重点的问题讨论了。

以上三个症状并不是我今天主要想说的问题,尽管他们也同样会严重干扰学生们在大学期间乃至未来的人生状态。我今天重点要谈的是第四个症状—“目标缺失症”。因为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或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前面三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会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方面,是普适性的,所有人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作为钢琴学生,或者是艺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两者有一些共同点,也有一些不同点。

我先说说普适性的“目标缺失症”吧。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一个孩子从生下来,他的父母、家人或社会等层面就会给他植入一个很重要的人生目标—考大学。

(题外话)当今的中国,很多人把教育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归咎为大学招生政策所导致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真正产生影响的不是现在高考、大学招生,而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流传下来的传统。古时,一个人(及其子孙后代)的一生押宝在读书上,无论条件如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其最主要的动机就是因为读了书就有可能“中举”,金榜题名就有可能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甚至最后还有可能青史留名!恰恰是这一点导致了我们一直延续下来的一个惯性思维—学什么不重要,先上了学才重要!

这种思维的惯性,导致我们并不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某种兴趣或重视他们的某些特长,因为,考上大学,这才是核心目标!

可以说一个孩子从生下来,什么时候进幼儿园,哪个幼儿园好,小学、中学该怎么选,等等,都是以“考大学”为目标来制定的。甚至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都是和考大学连接的。同时,所有影响考大学、分散注意力、干扰学习的兴趣与活动等内容都被禁止了。而一旦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这个孩子就首先会进入一个茫然期,好像长期的一个倒计时突然结束了,但以后的任务和使命是什么?你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做一些怎样的事业?这些在这一刻之前好像没人告诉过他们,也没有让他们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些茫然期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当学生走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会发生真正的“目标缺失”问题。

由此可见,“目标缺失症”的主要表现就是一种涣散、游离的“人生失重状态”。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我们一直都会给孩子提出“远大的”理想、人生的目标,怎么能说他们会有“目标缺失”呢?我想告诉大家,目标通常被界定为“长期(或远期)目标”和“短期(或近期)目标”,也有将目标界定为“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还有人把人生目标定义为随着发展而变化的“弹性目标”和必须实现的“刚性目标”。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给孩子的人生目标基本上都是远期、宏观和弹性的目标,而缺少了近期、具体和刚性的目标,并且对目标的实现远远没有“考上大学”这样的强制。

以上这些都属于当前大学新生的普遍性问题,下面我更想在这篇文章里谈谈钢琴专业的大学新生会遇到的一些这个专业所特有的“目标缺失症”,以及它们的诱因和症状。

我前面说的大部分大学新生可能面临的那种人生目标的缺失,在我们钢琴领域其实并不是很严重,绝大部分考上音乐学院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了。因为他们的未来和他们所学专业是密不可分的,如声乐专业的学生将来就是从事声乐工作,钢琴专业的将来就是钢琴家或者是钢琴教师。因此,专业发展的目标困扰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很严重(当然,也还是会有很多无法避免的影响)。

以钢琴专业的学生为例,学生考进大学之前,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入学前就已经是专业学生(某专业院校附中或艺术中专的学生);另一种学生属于非专业生,基本上属于我们常说的“普高生”,这些学生并没有在专业附中或中专学习,但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考上了音乐学院。这两种学生出现的问题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

先说第二种学生吧,这类学生出现问题的时间并不全在第一学期,往往是第二学期甚至是到了二年级。因为在他们刚刚进入大学时,并不能理解这个专业的学习意味着什么,可能还更多地沉浸在能够幸运地学习钢琴的快乐中。但几场考试下来,他们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很多,特别是与一些专业附中升上来的人相比,这个差距的鸿沟,不是简单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逾越的。这时,他们对自己往往已经不只是怀疑,而是彻底否定了。

这其中的“人生目标缺失”比起前面那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缺失更危险,因为后者只是没有发现自己未来的目标,而这类学生发现的是否定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即使是我们说到的第一种学生,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尽管他们在中学阶段经历了大量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并积累了相对较多的舞台实践的经验,但他们的目标依然是“心中遥远的梦想”。对于很多学生来讲,且不要说成为他们人生目标中的“钢琴家”,就是能够达到同学中那些才能出众的佼佼者的水平都是一种“奢侈”的想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大多数学生的这个“目标缺失”问题。

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结合远期目标确定近期任务、结合宏观理想定制具体方案、结合发展的弹性计划拟定“刚性”任务。做到综合性、系统化,与学生的思想、情绪和感受的结合,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这时候就说到本文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钢琴表演专业的新生们容易出现的“目标缺失症”。

首先,前面提到了钢琴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教学人才,其核心就是培养钢琴家。我经常跟学生讨论“什么是钢琴家”,以及“我们到底能不能成为钢琴家”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跟学生更多的交流是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钢琴家。

因为“钢琴家”这个称呼并不神秘,“钢琴家”在英文里就叫“pianist”,翻译成中文就是“弹钢琴的人”。因此,任何一个弹钢琴的人,其实就是钢琴家。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家”往往是一个特别的称呼,一旦被称为“家”,首先就代表在这方面有极高的建树,有很深的道行、造诣,同时有很大的成就,你才能真正地“成名成家”。

所以我们印象中的钢琴家,就意味着是霍洛维兹、波利尼、郎朗……或者是其他一些闪闪发光的人,是要去买票然后去“膜拜”的那些演奏家,这些才是“钢琴家”。至于我们这些弹钢琴的人,则完全不能用这个词来称谓。因此,“钢琴家”在他们的眼里俨然成为一生都无缘碰触与实现的梦想!既然如此,他们还如何构建自己人生发展的“目标”呢?其结果最终只能成为“失去目标的人”。

要解决他们的困惑,首先就要让他们理解“钢琴家”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含义,同时也是一个离他们很近很近的一个梦想。

“什么是‘钢琴家’”?我对学生们说:“每一个弹钢琴的人,都是钢琴家—只要你的演奏能够被人欣赏。”如果有十个人欣赏你的演奏,觉得你的演奏还挺有意思的,那你就是这十个人心中的钢琴家了。你的水平可能完全比不上那些伟大的钢琴家,但是可能在你的学校里、在你的家乡,或者在某个特定场合的演奏,还是可以打动一些人的,会有人欣赏到你演奏中的喜怒哀乐及你闪光点,那么你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钢琴家,可能不一定是“伟大的”,但一定是真实的钢琴家。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经常向学生提出的口号,就是“走向广阔天地,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你的价值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以及国内一流的专业剧场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在某一个琴行的演奏厅里、在家乡的舞台上,你仍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和支持。最关键的是,你要去做!就是要走向这些需要我们,同时也能让我们体现出自我价值的“广阔天地”。

从2000年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建系伊始,每年我们都会带领钢琴系的学生到国内的二三线城市,举办系列音乐会。国内很多地方的孩子,可能一年都听不到几场音乐会。在那里,学生们的演奏经常得到当地老师和孩子们的喝彩,音乐会后当地的孩子们会和他们合影,甚至找他们要签名,学生们瞬间就找到了自我价值!

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有六百多个,其中很多城市一个月未见得能有一场钢琴音乐会,如果他们能够走进这样的“广阔天地”,又何尝不能用自己的艺术能力为那里的人民服务呢?只要他们能够一直坚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提出新目标,这就是他们奔向“钢琴家”的过程。按照前面我说的数据,六百个城市,每个城市每年举办六场钢琴音乐会,就是3600场;如果一个月一场,那么就需要7200场,这需要多少演奏家来完成?这其中,一定会有这些学生们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

有了这样的人生目标,就可以开始制定近期、具体和刚性的计划和任务了。这时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你准备好了吗?”

我们都知道,一场音乐会至少需要50分钟到60分钟(通常都会多于70分钟)。哪怕就是最短的音乐会,曲目量也是很大的。有没有能力把这些曲子完整且高质量地弹下来,是摆在一个学生面前的最基本问题,也是他们的“目标”。

“我可以弹,但是我把握性不够高。”那么你找到自己的任务了—如何提高把握性。

“我弹是可以弹,但是有点儿不伦不类。”那么你的目标也有了—怎么把每个曲子弹得“有伦有类”,去研究乐曲的风格、形象、内涵,并且把它表现好。

“我能弹,但有些技术上还不够成熟。”—那么去搞清楚怎么提高自己的技术。

……

这些就是学生们的“目标”!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指标和任务。而这些目标,会激励他们走进琴房。

因此,在我们的口号中,除了“走向广阔天地,实现自我价值”,还加上了一句—“时刻准备着”。

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马上要走进大学校门的钢琴专业学生,我希望你能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技术方面:

你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你的技术能力好在哪儿?

问题出在哪儿?

哪些技术可能是你还没接触或者不了解的?

你系统地弹过几套练习曲?

在你的演奏中遇到的最多的技术问题是什么?

……

其次是曲目问题:

你有没有足够的曲目量?

你弹过多少作曲家的作品?

有多少你知道的作曲家,但从没弹过他们的作品?

……

我经常要求新生入学后把自己的曲目列出来并做成表格,包括乐曲名称、作曲家、时期、地域、风格、体裁,等等,然后看看自己都欠缺些什么—不得不说,有些曲目单真的少得可怜。

同时,我们还需要让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一些作品:你的乐理知识够吗?你的音乐史知识够吗?你的作品分析、和声知识,对于理解这些作品够吗?如果不够,那么在接下来的大学学习中,这些课程你该怎么去学—当然是为了成为一名钢琴家那样的去学!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然也就找到自己的目标了。

当然,有了目标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所有问题,也不一定能提供给他们整个学习期间的充沛动力和不断强化的动机。但是,只要这个目标还在,我们的教学就能找到“原动力”,再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最终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进步和优秀的成果!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算是“应景”的产物。在大学新生们走进校门的这个时刻,对他们提出一些忠告和建议,帮他们了解自己的状态、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尽可能地避免产生“大学新生综合征”,特别是“目标缺失症”。当然,文章涉及的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但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和特定人群,也能对更多的学生起到借鉴作用。

在祝贺所有走进音乐学府、走上音乐专业学习道路的学生们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曾经做过教育管理工作),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儿体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乃至人生目标的制定,有一个好的参考。

猜你喜欢
人生目标钢琴家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枯蓬新生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常洗头可以增强自信吗?
新生娃萌萌哒
特里的100个疯狂人生目标
100个疯狂的“人生目标”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