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村镇民俗馆展示设计的再思考
——以大梨树村少数民族民俗馆为例

2020-11-12 09:24耿舒畅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梨树文旅少数民族

耿舒畅,王 蕊,吕 强

(大连民族大学 建筑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1 来自博物馆游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自然风光游[1],转而投向了以博物馆游为代表的文化游。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2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中国国内游客达到了60.1亿人次[2],仅2019年春节7天时间里,国内旅游人次就达到了4.15亿,其中40%以上的游客走进了博物馆[3]。博物馆游为当地的经济产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如2018年,纽约凭借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全年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6520万名[4],仅酒店住宿一项就创造了6.23亿美元的税收,苏州博物馆全年(2017.7.1~2018.6.30)则对苏州市贡献了25亿元的收入,占全市GDP的0.14%[3]。由此可见,博物馆正凭借自身的文化核心优势,通过与旅游观光、特色餐饮、客房住宿、交通等行业合作,实现了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成为地方经济朝着绿色可持续成长的发展新模式。

面对文旅融合所释放的巨大经济效能,如何发挥当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游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面临的新问题。中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大型文化场馆,没有兴建大型博物馆的资金,无法复制一二线城市通过升级改造原有文化场馆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这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民族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升级旅游业与三产经济增长之间搭建一座合适的文化桥梁,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什么样的主题场馆才是适合的,它需要多大的空间规模,应该怎样设计实施,如何准备展品,最终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博物馆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拉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民俗文化游的项目建议

结合民族文化资源。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悠久,自身拥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包括传说、历史、艺术、语言、饮食等等。浓郁的风土人情正是吸引现代都市游客的不二选择,而民俗馆正是此类主题展示的最佳载体。民俗馆以展示地域风情、宗教文化,民俗艺术为主题,兼有教育、丰富旅游、拉动经济等多重功能。就地取材的发展思路既能缩短文化IP的开发时间,又能因地制宜,保证文旅项目的原汁原味儿和吸引力。

产业定位连贯统一。新的文化游项目从主题到内容、从功能到形式、从理念到服务都必须充分与当地现有的民族游资源相统一。文化游转型的核心不是脱离原有的旅游资源,它应基于地方整体的旅游产业资源,升华出能够引导和发挥最大集群效能的品牌功能。所以项目的前期策划必须充分考虑到后期与整个旅游产业群的连贯与互动,漠视和浪费已有的旅游产业资源是不明智的。

控制项目建设规模。由于大型博物馆的建设成本高,筹备工作的科研保障难度大、后期运营与管理维护的要求多,所以相比建设大体量的博物馆而言,投入资金少、占地面积小、展示内容精、后期运营简便、维护成本低的小型场馆更具有操作优势。很多老旧的民族建筑稍加改造修缮就能满足小型场馆的布展空间要求,这既降低了项目筹备难度、节约了开发成本,又实现了对特色文化建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3 大梨树村少数民族民俗馆的设计实践

大梨树村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山区西南10公里,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村。该村2014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乡村,本项目即位于该村观光景区内。建设单位考虑到资金和成本控制的问题将项目最终选定为景区内原毛丰美展厅的旧址——一栋独立的地上一层现代仿古建筑,并保留了原建筑的整体外立面效果,如图1。该场馆建筑面积为850 m2,展厅实际使用面积为733 m2,内部建筑层高为8 m,无地热取暖系统,有热风幕系统。

3.1 项目功能定位

该馆最初是为了提升大梨树村原景区内商业小吃步行街的文化形象包装,后调整为大梨树对外宣传展示特色民族村镇旅游产业的重要文旅融合项目。它主要依托大梨树河两岸的满族村落以及现有的万亩果山和休闲农业游资源,以提升大梨树旅游的品牌认知度,展示当地民俗风情、延伸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游客文化体验度、引导文旅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为目标。该项目与2018年初启动,现已进入二期布展施工阶段。前期功能定位与周边展馆比对分析如图2。

3.2 展示主题与内容

民俗馆的主题取材于丹东市和大梨树村多源民族构成的人口现状和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丹东现有39个少数民族,以满、蒙、朝、回、锡箔为人数最多的前五个,大梨树村现有1 642户,4 854人,其中满族占总人口的76.6%),展陈大纲突出了丹东五大少数民族的族源历史、迁移演化的内容,布展脚本则强调了史料、传说、民族文化等实物资料。该馆共分为序厅、满族展区、蒙古族展区、回族展区、朝鲜族展区、锡伯族展区、尾声七大展区,设计团队结合现代展示技术和手段,大处写意、局部写实、以点带面,用雅俗共赏的视觉语言展现丹东地域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和浓郁的地域文化[5]。 民俗馆总平面及分区示意图如图3。

3.3 设计策略与方法

降低造价、减少地方财政压力、简化后期运营和维护成本、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团队的设计策略。具体的解决措施如下[6]:首先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建筑的拆改,实施方案仅拆除了因漏水而发霉变形的原木质吊顶,改大面积吊顶为网架格栅,对屋顶进行了必要的保温防水处理外,维持原建筑棚顶结构不变,保留了原通风和热风幕系统以及原地面铺砖,降低所有隔断墙体至4米;其次压缩公共空间,增加展区利用率,设计方案去掉了所有不必要的过渡性空间,使七大展区在空间上呈现出首尾相连、紧密结合的衔接关系,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原场地空间展示的可利用率;再次减少电子多媒体展项的数量、突出生活实物展品展示,团队最终决定将整个民俗馆的电子多媒体展项数量控制在5个以内,保证每个少数民族展区一项,同时简化和降低多媒体展项的技术难度与设备参数,减少设备后期可能出现的高故障率,精简后的空间多采用生活实物展品展示的方式给予填补;最后,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情境化展示,充分利用场景画和场景复原的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出带有强烈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语境。以民族的“情”带动展示空间的递进,以文化的“境”烘托场景的体验,将大梨树的自然风光与少数民族文化联系起来,强化少数民族建筑符号和地域元素的展示应用。改造图如图4,民族馆内部效果图如图5。

4 项目建设的反思

截至撰写本文,大梨树村少数民族民俗馆项目已历时两年,进入二期布展施工阶段。在期待民俗馆逐步落地的同时,也在反思项目设计实践过程以外的一些问题。

4.1 亟待转变的管理模式

民俗馆的建设并不仅仅是地方升级文旅产业的一项政治任务和形象工程,它需要能够实实在在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服务、为 “新公众”[7]服务、为当地的经济产业服务。这要求项目始终保持在一个开放、多元、匀速的管理机制下有序、稳步的推进。但由于地方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陈旧,使项目始终处在疾风暴雨式的赶进度和束之高阁式的雪藏境遇中。

政府并不是民俗馆的最终使用者,但由于其投资主体的事实使政府部门成为了项目的实际主导者,并造成项目在一元化的封闭管理模式下快速推进。本案中,设计单位在民俗馆尚未明确使用主体和经营策略前,就不得不展开具体的内部布展规划及后期展品展项设计,这很容易造成民俗馆前期的功能设定与后期项目经营策略上的偏差。在此建议建设单位可以采用顾问团队的方式邀请当地居民、业主代表、旅游从业者介入项目运作管理。为设计团队搭建起与当地村民、业主的有效沟通渠道,以开放多元的工作方式制定更为精准且服务于产业需求的设计对策、避免前期规划与后期使用的脱节、保证设计与经营的连贯性。

4.2 拓宽文化素材的采集渠道

民俗馆最终的效果呈现,需要依靠由一个个精彩的民族故事和一件件独特的民俗展品组成的展示脚本。但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寻找和挖掘具有地域色彩与文化价值资料的工作难度巨大,设计单位仅凭自己的一家之力很难胜任。建设单位不能一股脑的将繁杂的展示脚本细化工作推给设计单位或是施工单位独立完成。

项目规划初期,脚本中科普内容与丹东本地特色内容展示比例为3∶7,建设单位承诺由地方民族团体、村委会、设计单位合作完成特色内容及展品的编辑工作。但由于承诺的无法兑现,设计单位在缺乏设计素材的情况下,只能扩大脚本中民族科普知识的比例,最终二者展示比调整为8∶2左右。格式化的科普展项必然造成民俗馆的脸谱化与同质化,对于追求高品质的旅客来说,这无疑会是一个遗憾。政府部门应充分调动民间团体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借助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拓宽展示内容的采集渠道。这既能解决设计团队缺乏设计资料的难题,又能提升民俗馆展示效果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体验度,避免出现尴尬的脸谱化。

4.3 关于后续的思考

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博物馆必须能够实现“自我造血”。随着2008年中国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以来[8],博物馆失去了门票收入这一资金来源,这对县级以下的小型文化场馆来说是场严峻的考研。国字头的大型博物馆尚可以依靠馆藏品的IP优势[9],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实现“自我造血”,但这种文创大开发的模式并不适用于民族地区的民俗馆。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众、文化产品对博物馆的冲击和影响的回应,同时也是博物馆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据笔者对本案的了解,该馆的后期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民宗委的定期拨款和景区的门票收入。目前关于民俗馆后续文创产品的开发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短期内这种“吃公粮”的经营思路尚能满足大梨树地区文旅转型的起步需求。但为长远计,建议建设单位与省内设计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本土文创产品,并通过“互联网+”和“博物馆+”的方式探索文创产品的新市场空间,拓宽后期“造血渠道”。

5 结 语

未来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必然会倒逼广大民族地区依然停留在初级自然游阶段的旅游业。合理利用民族民俗馆的文化景观优势,设计开发更多、更好、更具吸引力的文旅资源,推助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转型、拉动文旅经济、服务地方公共文化事业、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次对于大梨树村少数民族民俗馆的设计实践,为少数民族县乡村镇发展博物馆游提供了参考经验。虽然本案暴露出很多设计之外的问题,其对当地旅游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也仍需观察,但其在挖掘民族文化、整合村镇旅游资源、扭转行业观念等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未来民族地区的民俗馆植根于地方民族文化,更加有效地服务地方文旅产业,并与其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成为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文化推手。

猜你喜欢
梨树文旅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少数民族的服装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小气的梨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