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大收获: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0-11-12 09:24孙丽坤王寿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仪式能量情境

马 天,孙丽坤,王寿鹏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课堂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在课堂教育中,本科课堂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2018年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1]这就要求教师牢记初心和使命,要提升一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有更高的品质。如何让课堂教学提质升级,朝着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成为重要的问题。目前,已有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改革对学生听课效果的影响,少有研究同时关注优质的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影响。本文同时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优质的课程教学将有助于同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能量,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能促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意义感,因此愿意更多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并享受教学的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1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重要环节。大学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意愿和专业认同感,课堂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志。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以“教”为中心的程式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重视程式化的知识传递,容易忽视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体验和知识建构。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即自己“教”了什么,而对于学生“学”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及对学生理解所学专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则不太关注。此外,也有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导向,没有对教学进行设计,因而没有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未能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1.2 课堂互动以师生之间的低阶互动为主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的传统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的讲授主要是单向的。近些年,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教学中师生的高阶互动。李志义教授(2018)强调,高阶课堂即通过高层次教学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而不是以记忆、理解等为主的低层次教学[2]。进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具有启发式和批判性的高阶互动。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争鸣与交流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学生们的独立人格、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和求知精神未能在程式化的课堂教学中展现。在现有的课堂讲授之外,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互评环节,更能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3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需增加

肩负着教书育人重要使命的大学教师,如果想要给学生一杯水,则需要教师自身有一桶水方能实现,这要求教师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所教课程进行打磨。目前,受种种现实原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课题轻课堂的现象。教师重视科学研究有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若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投入,将最新的研究关注、研究发现带入课堂,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实现教师同学生的共同进步。

2 集体兴奋、情感能量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互动仪式的概念最早用于宗教仪式,但柯林斯强调从广义上认识互动仪式,如图1,认为它并非只限于宗教,还可以是正式的典礼(如婚礼、葬礼等)或是一些没有程式化的自然仪式(如待人接物等)。继而,柯林斯从“链”的角度理解互动仪式,使互动仪式动态化,强调某情境互动会影响下一情境的互动,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Theory)。该理论认为,参与者集中出现在一个有边界的空间中,一起参与一项由情绪驱动的象征性活动,由此产生或带来更高的情感能量水平,增强活动参与者之间后续的互动意愿[3]。互动仪式模型说明了在互动过程中情感的转变过程:仪式的开始伴随着情感要素;之后,这些情感要素增强了情感,变成了群体共有的“集体兴奋”;而后它们产生了作为结果的其他类型的情感(比如认同感、团结等)[4]。

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EE)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与一般短期存在的情感不同,在互动仪式中建立起来的情感持续时间较长,柯林斯将这些长期的情感结果称为“情感能量”。需要注意的是,情感能量不同于一般短期存在的情感,而与心理学中的“内驱力”相似。互动仪式理论的另一重要概念是“集体兴奋”。涂尔干将人们聚在一起出现的体验强化现象称作“集体兴奋”。情感能量和互动行为是互动仪式最重要的两种形成要素[3-4]。

互动仪式链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或起始条件,分别是身体在场、排除局外人、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1)在同一场所的人(两个或两个以上),无论他们是否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会通过其身体在场而互相影响;(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线,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3)参与者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明确彼此关注的焦点;(4)参与者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因为循环往复且高度集中的共同关注,在这个场合中的人能达到情感能量的升华。在连续统上,情感能量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状态。那些情感能量较低的个体对社会互动较为消极被动,个体不被群体所吸引,甚至对群体失望,常常有脱离群体的感觉;情感能量较高的个体往往乐于进行社会互动,并充满自信和热情;情感能量居中个体的表现较为平和。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研究最初集中应用在社会学领域,这些研究利用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形成机理,例如课堂关系、夫妻关系、网络社交关系等[5]。

3 互动仪式链理论对“教学仪式”的诠释

按照柯林斯对互动仪式的界定,教学过程显然是一种教学仪式。满足仪式的四个组成要素,即(1)教师和学生在教室这一共同场所内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无论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互相影响,满足仪式组成要素的第一条,即身体在场;(2)教学时,教师和学生进行课程的教与学,作为参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均明确谁是否参与,符合互动仪式的第二个条件;(3)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授的内容或布置给学生课堂讨论的内容,有共同的关注,符合互动仪式的第三个条件;(4)课堂内,教师和学生共享情绪或情感体验,符合第四个条件。

互动仪式链理论为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互动”角度更有利于剖析教学仪式的内容。以往课堂上的师生接触主要为教师面向学生的单向沟通,如知识点和习题的讲授等,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未能考虑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经历着双向互动的变化,并且通过双向互动将对彼此的教授或学习热情产生影响,调节彼此的情感能量;其次,“仪式”具有规范性和表演性的功能。教学仪式的规范性表现在,教学过程有固定的教学安排,例如课程知识点的讲授、习题练习、小组讨论和答疑等教学环节,并且每个环节有相应的时间安排。对教学仪式表演性的理解,需要从人类表演学视角出发。汉语中的“表演”是狭义的表演,即影视剧中的表演等,但人类学的表演是日常生活中的表演。理查德·谢克纳教授指出,演讲、在咖啡店喝咖啡、和孩子说话等都是人类表演学的表演,即广义的表演[6]。按照这一观点,教学过程属于人类学表演的范畴。教室即舞台,教师为演员,教师讲课时的语言是台词,教学内容安排是剧本,教学的辅助工具为道具等,都将对表演(讲课)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 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师生情感能量聚集

将课堂教学视为仪式,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导入内容、讲解内容和讨论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促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生成更高水平的情感能量。其结果将表现为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更有上课的成就感,学生更有收获知识的获得感,实现教学相长。

在进行课堂教学准备和设计时,教师应以1学时为基本单位,对1学时进行拆分,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模块,安排教学内容。首先,回顾部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作为这一环节的主讲人,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课堂参与度,通过回顾环节让他们较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形成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其次,在知识点讲授部分,教师要选择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案例或其他材料进行课程导入,使课程内容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于是,这些案例或导入材料就成为教学仪式中的情感触点,唤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影响接下来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表现。课堂教学中设置的情感触点越多,越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社会热点、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结合,借助雨课堂、云课堂等教学工具中的互动功能(如手机作答、弹幕、讨论等),让学生在每个教学情境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共创;第三,对于课堂讨论部分,小组讨论有助于同学们参与到课堂中,同时能够促进小组内同学间情感能量的传递。当各小组同学专注于教师布置的内容并积极讨论的时候,将会产生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中的集体兴奋。因此,在小组讨论这一互动过程之后,同学们将可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情感能量和群体团结,对课程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专注于课程内容学习后,会反作用于教师,给教师积极的反馈,促进教师情感能量的提升,能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实现互动仪式的良性循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情感能量的聚集如图2。

首先,课堂学习是一个时间推进的过程,由一系列课堂情境构成。学生A在进入课堂之前,假设其情感能量为EE0,开始课堂学习后,学生A将在课堂中经历不同的情境(情境1、情境2、情境3等),在各情境中,学生A会与其他个体(教师、学生B、学生C、学生D等)就不同的学习内容(内容A、内容B、内容C等)进行互动,在学生A与不同情境、不同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情感能量,由最初的情感能量EE0变化为EE1、EE2和EE3等(其中EE3>EE2>EE1>EE0),实现着情感能量的聚集。随着学生情感能量的不断聚集,在课堂结束时学生的情感能量将高于课堂学习之初的情感能量。此时,当学生从课堂学习回到课后学习时将充满获得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后的复习和下节课的预习中。

5 结 语

本文以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设计,增加同学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热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本文认为,在人类表演学中表演的框架下,教学过程是教学仪式。因此教师既是课堂——舞台的表演者,也是课堂教学内容——剧本的设计者,通过好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引人入胜的教学呈现,环环相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学双方情感能量的聚集,让课堂教学充满互动、知识和观点的碰撞并富有成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向“金课”迈进。

应用“互动仪式链”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实质是一个让个体成员之间相互关注并产生情感连带的模型,其中的互动仪式需要参与者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活动,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在互动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注意力,改善个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一系列互动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其次,将西方社会学中的理论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既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设计寻找到了理论基础,同时该理论也为课堂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以互动仪式链作为理论基础,将一节课设计成不同的环节,拆分成不同的情境,从内容回顾、案例引入、知识点讲授、小组讨论到知识应用,在每个情境下通过互动仪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从而提升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或许这是从“水课”走向“金课”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猜你喜欢
仪式能量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正能量
仪式感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仪式感重要吗?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Talking strategies
开年就要正能量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