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万蕊雪:为梦想“死磕”到底

2020-11-12 02:12朝阳
下一代英才 2020年10期
关键词:剪接体梦梦施一公

朝阳

读大三时,她敢于向“科学泰斗”施一公毛遂自荐。博士二年级,她开始攻克世界性难题,2016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18年荣获“青年科学家奖”。

90后科学家万蕊雪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她不仅是年轻的清华博士后,还入选了“2019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站在科学巅峰的她,却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天才,“在科研这场超长的马拉松赛里,真正的对手是自己,青春的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死磕到底!”

梦想起航:源自对外婆的一片孝心

万蕊雪的家在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在父母眼里,她从小乖巧懂事,是个文静的孩子,所以爸爸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小名“梦梦”。万蕊雪和外婆感情特别好,外婆会用满是皱纹的双手,给她编漂亮的小辫子。万蕊雪6岁那年夏天,外婆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她哭成了泪人。外婆安慰她:“不怕,等梦梦长大后,也当医生,外婆就不会生病啦。”

外婆的话,在万蕊雪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她开始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向往。看着外婆发病时痛苦的样子,万蕊雪很难受,不停地问父母:“外婆为什么會生病?”“有没有一种药,外婆吃了就不痛苦了?”父母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看着女儿求知若渴的眼神,爸爸只得说:“以后好好学习,这些问题的答案,靠你去探索。”

2003年,万蕊雪进入郑州市第100中学读书,初次接触生物学,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听老师讲着“人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细胞的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万蕊雪脑海里浮现出外婆苍老的背影,第一次感觉,儿时的很多“不解”仿佛有了解答的方向:想让外婆的病好起来,就要从根源探索发病的机理。

课余,万蕊雪会缠着生物老师问这问那,老师对她说:“研究生物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探究出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从而找到治疗的方法。你这么感兴趣,那就好好学。”

从那时起,万蕊雪严格要求自己,2006年进入河南省实验中学读书后,她坚持用英语写日记,字迹工整漂亮,常被老师当范本向全班展示。高考后,万蕊雪考入中山大学海洋学院的海洋科学专业,虽然这个专业也和生物相关,但更偏向于海洋生物领域。专业成绩始终第一的万蕊雪,心心念念想转向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

大三时,万蕊雪开始为报考医学院的研究生做准备。参加过一些大学的夏令营后,她特别喜欢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学术氛围。经过努力,万蕊雪终于顺利通过清华大学的保研面试。

“接下来要选择实验室,我想去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施教授是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可厉害了!他的实验室在细胞凋亡、细胞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科研方面作着顶尖的探索……”万蕊雪向父母介绍施一公的情况,他们听了很赞成,鼓励女儿试试看。

万蕊雪“斗胆”给施一公发去一封毛遂自荐的电子邮件,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邮件如石沉大海。“梦梦,别灰心,再试试看。”在妈妈的鼓励下,万蕊雪又发了一封电子邮件。3天后,她意外接到一个北京来的陌生电话:“你好,我是施一公,我看到你发的邮件了,欢迎你到我们实验室来。”万蕊雪又惊又喜,放下电话,兴奋得一下子跳到床上:“太棒了,我成功了!”父母从没见过女儿这么疯,也激动得热泪盈眶:“梦梦终于梦想成真了。”

“笨到家”的梦梦:勇挑世界难题

然而,梦想和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落差,万蕊雪虽然如愿来到施一公的实验室,并留下来攻读博士。可是,她发现,虽然自己大学时成绩名列前茅,但在实验室,每个师哥师姐都非常优秀,而且非常勤奋,走路带风,自己突然间仿佛“什么都不会了”。

“妈,我真的笨到家了!一个蛋白提纯的实验,师姐只用了7个小时,但我从早上8点做到晚上8点还做不完,而且实验基本以失败告终。”电话里,女儿的声音充满焦虑,妈妈却一点不担心,她知道,女儿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服输的。

果然,万蕊雪沮丧的心情很快就平静下来,接下来的4个月,她每天坚持工作14个小时以上,中间只休息3天。虽然只有一小部分实验取得了成功,蛋白提纯的产量和质量还比师哥师姐差很多,但万蕊雪并不气馁。

在此期间,施一公教授给万蕊雪很多鼓励和帮助,除了注重学生的科研技术培养和逻辑思维训练外,还鼓励学生多跑步,他常说:“跑步能让工作更高效,身体更健康。”

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再加上每天跑步,万蕊雪瘦了10多公斤。妈妈看着女儿的小圆脸瘦了,胳膊也细了一大圈,心疼得直掉眼泪。万蕊雪却笑着说:“瘦一点,走路也能像师哥师姐那样带风,可酷了。”

2014年,施一公让读博士二年级的万蕊雪参与“剪接体结构与分子机理的研究”课题,安排她独自承担酵母剪接体提纯工作。万蕊雪知道,为解析结构提供优质的剪接体样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酵母剪接体提纯工作,算得上世界级难题,当时实验室在这方面还没有丰富的经验。万蕊雪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儿,接受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万蕊雪四处打听,得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有个实验室,在类似的实验方面有些经验。接连3个星期,万蕊雪频繁往返于清华大学和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之间,学习构建酵母菌株的方法。

掌握实验方法并不难,但万蕊雪回到自己实验室做的实验还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实验,每做一次要花1天时间,屡屡失败让万蕊雪心力交瘁,但她咬牙坚持。巧的是,两个实验都在第6次尝试中获得成功。

“也许6是我的幸运数字吧。”后来,遇到师弟师妹因实验失败而气馁时,万蕊雪就会分享这段经历。“当然,做6次也不是绝对的,我想说的是,不要灰心,也不要放弃,说不定多做几次,就成功了呢。”

不忘初心:回到梦最开始的地方

“剪接体结构与分子机理的研究”课题中,实验人员需要在冷冻电镜下连续24小时不间断收集图像,大家采用轮班模式,万蕊雪主动承担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的“班次”。10个小时中,她每一分钟要做4个动作——寻找合适的拍照区域、对焦、偏离、拍照,一晚上下来,这样的动作要重复2400次。

那段时间,万蕊雪连做梦都是在做实验。有一回她梦到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出现阳性条带,这意味着实验成功了。万蕊雪一阵激动,醒了,结果睁眼看到宿舍天花板,根本没有阳性条带,她为此傻笑了好久。

2015年夏天,万蕊雪和伙伴们一起努力的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上发表,而且是当期的封面文章,这一成果立即在学界产生巨大轰动。曾获得诺贝尔奖的菲利普·夏普教授也在第一时間给实验室发来贺电。

施一公告诉学生们,要解释剪接体的工作机理,一个结构只是开端,他鼓励大家“乘胜追击”。于是,万蕊雪和伙伴们又马不停蹄地攻克其他关键的剪接体状态。

很多亲戚朋友都不明白,这个忙得不见人影的小姑娘,究竟在做什么“高难度的科学研究”?父母心血来潮时也会问起,万蕊雪尽量通俗易懂地讲解大半个小时,他们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万蕊雪笑着戳穿他们:“我一看就知道你们什么也没听懂,只是看我这么努力地讲,才这么努力地听着,哈哈……”

虽然无法听懂女儿说的科研内容,但只要和亲朋好友谈起女儿,万爸爸和万妈妈始终一脸骄傲与自豪:“我们全力支持梦梦去追求她的梦想,爸妈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

的确,在被外界誉为“天才少女”的万蕊雪心中,自己能有如今的成就,和父母的亲情分不开。她说:“他们从不给我什么压力,家里氛围轻松,我可以遵从内心的选择,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年,曾称自己“笨到家”的万蕊雪,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7篇论文,在美国《细胞》杂志发表2篇重量级的学术论文。2016年,她入选全国仅5人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是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此外,2018年11月23日,万蕊雪因攻克结构生物学世界公认的难题——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的研究,被授予“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该奖项由《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发起,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4位在各自领域最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2019年底,她还入选了“2019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前不久,万蕊雪参加电视节目《青年说》时,由衷地表示:“我们的对手,是全球顶级的实验室。与高手过招,其乐无穷,我们清华人,要做就做世界难题!”

万蕊雪的微信签名是“不忘初心”,她说:“我的初心就是探索生命的奥秘,回到梦最开始的地方,愿外婆和天下人都能健康幸福。”

猜你喜欢
剪接体梦梦施一公
Design of Thomson scattering diagnostic system on linear magnetized plasma device
梦梦的寻味之旅
RNA剪接“分子时钟”精确原子模型
鸡BRD2基因及其剪接体的克隆测序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科学为梦,一心为公
An Analysis of Main Difficulties Chinese Learners Experience in English Writing and Some Suggested Solutions for Teachers
“梦梦”“娇庆”德国行
清华大学破解剪接体精细三维结构并揭示其工作机理
施一公:父亲的教诲是我前进的动力
施一公的舍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