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村:因雪山而闻名的山村

2020-11-12 02:12阿尔法
户外探险 2020年11期
关键词:老徐老罗大本营

阿尔法

哈巴雪山,5000米級入门雪山,因为攀登周期短,冰雪体验好,是入门级雪山里面的明星雪山,很多人都选择把它作为人生第一座雪山。随着每年数千登山者的到来,位于哈巴雪山脚下的哈巴村也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哈巴村坐落在哈巴雪山脚下,隶属于香格里拉县三坝乡,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汉、彝、回、藏、傈僳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相传当年祖辈开荒迁徙,发现了山脚下的这块平地,地势开阔,开满小黄花,起名字的时候有个老人说,他这辈子看过最美的就是金矿里的“金子之花”,在纳西语里金子之花翻译为“哈巴”,所以就有了哈巴金子之花之说。

哈巴村海拔从1550米的江边行政村到3000米的半山腰,海拔落差大,不同高度生长着不同的农作物,为了方便交换,他们有了集市,每逢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便会在村子的主干道摆摊。现在大多直接用货币交易,但是以前都是以物换物:用我家的土豆换你家的大米,用他家的鸡蛋换你家的玉米等等。每逢农历二月初八,村子会有“龙王会”,大家在龙王亭上香、聚会。

当攀登哈巴日益火热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到了哈巴村,作为世代居住在哈巴雪山脚下的村民,他们经历了什么?攀登哈巴雪山,又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哪些变化?

哈巴雪山首登者,如今依然活跃在雪山之上

1995年4月13日,哈巴村村民好四第一个登上了哈巴雪山,被认为是哈巴雪山的第一次攀登。

1995年,好四23岁,在外打工遭遇坎坷的他回到了哈巴村。在一次和村里老人聊天的时候,听老人讲到一个传说:“以前有个洋人,从印度带过来一个佛头,埋在了雪山顶上。”好四想着反正闲着也没事,正好可以去找下这个传说中的佛头。

4月13日,好四拿着一把镰刀,穿着老牌的解放鞋,背着军用水壶和一些干粮就出发了,好四记得那天是在早上7点左右出门的,大概12点半左右登顶哈巴,晚上5点左右回到了家。那一天天气特别棒,可以看到远方的群山,登山的线路后半程和现在的基本相近,雪线以下则是看到哪里就往哪里走,记不清摔倒了多少次,每次摔倒都用镰刀制动,最终他登上了哈巴山顶。

哈巴雪山。

在哈巴山顶并没有找到老人讲的佛头,于是10月底的时候,好四带着哥哥又登上了哈巴,再次寻找佛头,依然没有找到,不过他们却在山顶发现了十几天前过来登山的昆明登山探险协会放在山顶的铝合金牌子,出于好奇就拿回了家,现在依然放在家里。

1995年登过哈巴后,好四也没太当回事,继续去香格里拉、丽江一带打工。1999年,从昆明过来的黑风登山队邀请他做向导,这也是好四第一次做向导。做完向导好四依然外出打工。2003年红塔集团做了一次“山高人为峰”的登山大会,200多人参加,那一次好四担任协作总指挥。经过那次大规模登山活动,好四意识到自己可以靠做登山向导生活,于是便不再外出打工,开始以向导为业,接待外来登山者。截至现在,好四已经做了14年向导,他带上山顶的客人就有数千人。

2014年之后,哈巴雪山火了起来,每年有大概3000多人来到哈巴村,好四也一直往返于哈巴村和哈巴雪山之间。除了节假日大规模的团队之外,平时去哈巴的人也多了起来,每年清明节到冬至,好四基本三天登一趟哈巴,打电话的时候,好四依然在哈巴雪山大本营带队。

从1995年首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2年,这22年里,哈巴雪山从无人问津到了登山者云集,好四今年也已经46岁了,但是他依然活跃在雪山之巅。哈巴雪山成就了他,他也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哈巴,带领更多的人领略雪山的风光。

从登山到后勤,他是最全能的司机

徐国东,大巴司机,今年44岁,大家都喊他老徐。老徐跑的最多的线路就是进出哈巴村的路,从丽江到虎跳峡,从虎跳峡到哈巴村,以及从哈巴村出去的路线,他开车跑了10年,对于沿线情况非常熟悉。

之所以要写哈巴村的故事也是源于老徐,在一次离开哈巴村的路上,老徐讲到了他们小时候打猎的故事。所谓靠山吃山,在哈巴村还没有登山之前,村民主要靠种植和养殖生活,而年轻人多喜欢往山里跑。老徐的爸爸以前喜欢打猎,老徐也会跟着一起去。那时候他们背上生活必需品,约上三两好友,在山上一待就是十几天,可以打到獐子、岩羊,熊等动物,在山上遇到彼此,也会分一块肉吃。

老徐讲小时候交通不便,属于“人背马驮,翻山越岭”的时代。在桥头读初中的时候全靠走,早上5点出发,下午6点才能到学校,每周往返,就走以前的茶马古道,也是现在的高虎跳徒步线路的一部分。老徐十四五岁的时候,村里不能打猎了,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打工,老徐则留在了家里。

哈巴雪山。

大概在1998年6月,老徐和表哥好四在放牦羊的时候,一不小心羊跑丢了,这可急坏了他俩。村里的老人讲天热的时候,羊喜欢往雪山上跑,那里凉快。于是他和表哥拿着镰刀开始去找羊,向着哈巴雪山的方向,老徐也记不清走了多少路,不知不觉就到了雪线之上,顺便就登顶了,但是依然没有找到羊,不过登山的疲劳已经让他们忘记了找羊这件事,奇妙的是,几天后在旁边的小山上找到了走丢的牦羊。

1999年,老徐在帮哈巴保护所放养马匹,有一天放完马回去的时候看到一队登山者,闲聊中得知对方本打算攀登玉龙雪山,但是看到玉龙雪山岩石太松动就放弃了,正在考虑攀登哈巴雪山的可能性。老徐说:“哈巴雪山可以登的,我们去年找牦羊的时候就登过”。

之后陆陆续续有人过来登山,老徐也跟着好四一起,开始做向导。那时候很多客人都坐那种老式的手摇木船到老渡口,然后他们去接,从老渡口到哈巴村,只收5块钱。老徐说那时候向导也便宜,几十块钱,不过那个时候有钱赚就是好的,老徐慢慢的开始自己单干。

2003年哈巴雪山火了起来,攀登人数也越来越多。2006年,一位韩国人下山的时候滑坠摔下西坡,掉进冰缝,摔断了颈椎骨。这也是哈巴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山难事件。同年11月,上海户外人士“老古董”,在海拔5300米的哈巴雪山下降时坠崖遇难。这些事故让老徐看到了登山的风险,于是抽空去学修理汽车,香格里拉东环旅游线公路修到村里的时候,他买了面包车,开始跑运输。

来自上海的队员给老徐邮寄了10套冰爪和冰镐,那是他们拥有的第一批技术装备。2008年的时候,老徐决定以后就专门跑车,负责安排吃、住和交通,向导和马匹安排交给别的向导。只有在客人特别要求,刚好有空的时候才会亲自去带队。

谈起哈巴村这些年的变化,老徐讲主要得益于老支书段海胜。村里的很多建设,通路、通网络、修路灯、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都是老支书带动的,为了方便大家交易,搭建了集贸市场,村里所能看到的硬化路面都是段主任这些年争取的。大家也都看到了老支书的功绩,每次选举的时候都会投给他。老支书也连任5届,做了15年,直到2016年才退休。

老支书曾经构想过,从哈巴村沿着哈巴河的河床修一条公路到黑海营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推动哈巴雪山的旅游发展。他为了哈巴村可谓殚精竭虑、两袖清风,只想着村子的发展,自己日子却过得清贫,创建科技示范村等项目,为哈巴村带来了现代化。向老支书致敬!

为了方便山友,也方便村里人,老徐正在申请专线,从丽江汽车站到哈巴村的直达汽车。早上9点从丽江发车,下午2点半从哈巴村返回,以后小團队去哈巴村,就不用再为包车的事情发愁了。

10年前,他创建了哈巴雪山大本营

一般情况下,登哈巴都需要经过哈巴雪山大本营,旺季的时候,这里一天能有200多人。然而1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牧场,除了雪山草地,就只有漫山遍野的牦牛和马匹。2000年前后的时候,杨志雄一边在自家牧场放牛,一边想着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本着靠山吃山的原则,刚好大家又都喜欢把自家牧场那一块地作为攀登前的营地,于是修建登山大本营的想法冒了出来。2005年杨志雄开始修建大本营,陆陆续续,一直到2007年,大本营开始具备接待能力,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本营。大本营建好后,他注册了公司——哈巴雪山大本营生态牦牛养殖基地,经营范围包括住宿餐饮、登山服务接待、当地土特产品的销售等,一切都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2015年,杨志雄创建了云南顶峰户外运动公司,开始接待一些登山团队,安排马匹向导等后勤服务,开始做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这两年哈巴也迎来了登山高峰。所有到大本营的登山者都会做登记,今年从4月1日到5月12日,攀登哈巴的团队高达1000多人,光是杨志雄接待的就有400多人,五一期间大本营最多的时候一天入住200人,将近饱和。

谈到哈巴雪山的火热程度,杨志雄认为一方面是大环境使然,户外人群越来越多,作为进阶玩法的雪山自然越来越受欢迎;现在哈巴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最佳的入门级雪山,所以很多人的第一座雪山也会选在哈巴,加上当地俱乐部的大力推广,哈巴雪山将会被更多的人认知。

过了登山季,杨志雄便会带领自己团队去各地培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这不,打电话的时候他们就在前往雀儿山的路上。

哈巴雪山月亮湾。摄影/观止。

日照哈巴雪山。摄影/XSFAN 李政霖

新一代的向导:传承与发展

哈巴村现有客栈20多家,加上向导家,能满足2000多人的接待需求。可以带队的向导和协作也有200多人,加上马夫等后勤人员,哈巴雪山攀登为哈巴村将近5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尤其是这两年,每年贡献的经济增长至少在300万。

朱小平,哈巴村协作,今年25岁。毕业那年,刚满20岁的小平跟着村里的朋友去登顶了哈巴雪山,当时也只是抱着玩的心态,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刚开始他并没有选择做协作,而是跑去外面打工闯荡。

小平在外面做过汽车修理工,跑过出租车,在外面待了两年后,还是觉得待家里舒服,于是便开始了登山之路。小平讲他们以前的土特产除了进山收购的客商外,基本都是当地人背出去卖的,外人对品质也不太认可,卖不了好价钱。这两年经过很多登山的朋友宣传,品质得到了大家认可,网络销售和登山者购买的数量也飞快增加。

不同于老一辈的向导协作,小平的注意力不仅仅在登山上,经过多次协作经验,他遇到了很多高反的客户,于是想着能不能为这些人设计一些徒步线路,例如哈巴村到黑海的穿越线路、沿金沙江的徒步线路以及一些露营活动。

5月份的时候,小平以救援队的身份去参加了梅里雪山的越野跑活动,回来后,他们就开始探索能否在哈巴雪山组织一场越野跑比赛,目前也有团队在测试线路。

外来攀登者:他把哈巴雪山当成训练场

沈建辉,网名沉三水斩晖,在哈巴村当地一般称为小沈。2014年第一次登哈巴雪山,带伤5天内两次登顶。2015年辞掉了国企工作住在哈巴村老罗家,开始做向导,可以算作是哈巴雪山的第一个常驻外来向导。截至2017年,小沈已经带队攀登哈巴雪山50次以上。

2013年,小沈在虎跳峡徒步的时候听说有小路可以到达哈巴村,但是没有找到。2014年5月,小沈想要爬一座雪山,于是他联系了哈巴村的向导老罗。当小沈出现在老罗面前的时候,老罗挺震惊,虽说之前有过联系,但是一般都会提前一两天再联系一次,但是像小沈这样直接出现在面前的登山者,老罗见的也不多。完成登顶后,小沈又跟着另外一队人从黑海方向登了一次。

回到广东的小沈总忘不了下山时“向导走在自己前面、白茫茫一片冰雪,云雾山峰都在脚下”的画面,于是他便想着是否可以把登山作为一项事业。8月份给老罗发了微信,说想去跟老罗爬山,老罗回复“好啊”。

2015年3月,经过半年的思考和准备后,小沈正式辞职,4月份便到了哈巴村老罗家,帮老罗做一些推广宣传,跟着老罗去带队,帮忙做一些农活,正式开始了他的雪山“修炼”。

不登哈巴的时候,小沈会选择自己去攀登,先后攀登过那玛峰、年保玉则、岗什卡等山峰,以自己的方式在完成着定下的目标:第一个单人冬季solo 宁金抗沙峰(7206 米),登顶;第一个free solo+ 非常规攀登阿尼玛卿(6282 米),登顶;第一个onepush+free solo 攀登雪宝顶。

谈起计划,小沈说目前除了做一些雪山攀登、徒步的活动外,也会尽力实现自己的攀登目标,下一座要攀登的是阿玛达布兰峰(Ama Dablam,海拔6856 米)。一步一步,

小沈正在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虽布满荆棘,但充满着理想和希望。

小沈给自己写了这么几句话:左手书籍,右手相机;头仰雪山,脚踏土地;一颗务实平静的心。后面补了一个通俗说法:左手锅铲,右手锄犁;头顶蓝天烈日,脚踩马粪鸡屎;平凡生活见真知。

攀登哈巴雪山

哈巴雪山攀登周期短,一般安排4 天时间:

D1: 丽江—哈巴村

D2: 哈巴村—哈巴雪山大本营

D3: 大本营—冲顶—哈巴村

D4: 哈巴村—丽江

当然,这个行程只是常规安排,很多俱乐部都会有自己的行程,经常会有五六天的時间安排,当然也有玩FKT 速攀的,FKT 爱好者小明之前用了一天时间完成哈巴雪山的速攀。

除了从哈巴村直接上大本营的线路外,还有徒步到黑海的,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在4500~4900 米的地方修建C1营地。

哈巴村到大本营可以选择徒步或者骑马,为了有更好的海拔适应,一般建议徒步。下山的时候,从大本营到哈巴村,大家多为骑马下山,如果体能OK,跟着向导从小路下山也会有别样的体验。

后记

2015年10月,我第一次去哈巴雪山,在老罗家二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哈巴雪山,那么近,又那么远。穿越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后到达碎石坡,从冰岩混合到雪线之上,一次完整的全地形穿越,垂直地貌分布明显,一切都那么新奇。

在老支书的带领下,哈巴村实现了现代化;在登山文化的影响下,哈巴村迸发出了青春和活力。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每个人也是。

猜你喜欢
老徐老罗大本营
老徐忘记了我
一点一点忘记你
只卖三口锅
联军围攻IS在叙“大本营”
老罗只卖三口锅
老罗只卖三口锅
老罗只卖三口锅
我和老徐的今世之约
一起加入《快乐大本营》吧!
影人漫像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