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传统 古戏新传

2020-11-13 09:44李文洁
艺海 2020年9期

李文洁

〔摘 要〕“二改”后的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在北京成功演出,展示了主创人员在礼敬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域特色和剧种特点的具体把握,较为成功地探索了古戏新传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礼敬传统;古戏新传;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日前,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隆重上演并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好评。该戏的演出成功充分体现了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在礼敬传统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整理、改编和创作让传统小戏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一、传统小戏的当代呈现

《蔡坤山耕田》虽以传统花鼓小戏形式在中国社会流传已久,但今本演出已与过去有较大差异,其演出成功直接呈现了传统小戏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这有赖于编剧吴傲君在一度创作中的合理改编和创作。在内部思想和主题上,原剧魏氏施饭予正德皇帝是为了回报,如她对蔡坤山解释赠饭缘由是:“刘秀主打马走南洋,殷连凡送饭到路旁。刘秀主吃了她两盏茶和饭,到后来,登九五,封她朝阳正宫娘。”①而新编本的赋予魏氏姓名白李花,她赠饭予正德完全出于一片善良、真诚之心,从未想过回报。同时,魏氏与蔡坤山之间的相处透漏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夫强妻弱的地位差异,而新编本中白李花与蔡坤山却表现出夫妻相互关心的恩爱关系。这不仅改变了戏曲中蔡妻的形象,而且对剧作主题思想有了较大提升。在外部结构和语言上,原剧开场为正德皇帝上场,并有上场诗:“头戴胭脂帽,身穿四海青;打扮军家样,庶民认不真。”②而新编本开场为主角蔡坤山在江南蔡家冲村民的载歌载舞中出场。这样的改变,一则删除了当代观众不熟悉的语言,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欣赏习惯,增强传统经典戏曲在当代剧场演出的协调性;二则凸显了蔡坤山的主角地位,增强剧本的节奏性;三则表现了花鼓戏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艺术特点。这种由内而外所作的改编与创作是编剧基于对传统社会、传统戏曲的把握和对当代社会及当代观众了解而作。实践证明,这样的改编和创作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一部舞台剧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编剧的编创,而且有赖于导演与演员甚至其他各方的通力合作,正如编剧吴傲君总结《蔡坤山耕田》一剧演出成功时所言:“《蔡》剧的成功,是湖南省花鼓剧院领导的执着、担当精神的胜利,是演职人员的投入与付出,是创作部门团结协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导演的才华与辛劳的结晶。舞台上的蔡坤山比我手稿上的蔡坤山要美得多,有一股浓浓的青辣椒香味。”③导演韩剑英认为:“《蔡坤山耕田》是典型的老戏新唱,原剧本身就是广大戏迷朋友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他“期望找到适合剧种、适合作品、适合演员的舞台呈现”④。因此,他在与演职人员尤其是主演朱贵兵、叶红等合作时,充分展现了他对该剧作为地方传统小戏的定位,将自己对湖南及湖湘文化的理解及花鼓戏艺术特点的把握合理地融入导演布局思维中。演员在导演的指导和启发下,从舞台演出整体出发,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原则,合理处理“技与戏”的关系,让演出基本实现了“守正创新”。

二、民间风味的趣味表达

作为一部经典传统民间喜剧,该剧展示了民间风味的趣味表达。全剧讲述了农民蔡坤山與正德皇帝以一饭获恩的故事,通过遇饭、过堂、散财、耕田、施粥、恩赐六场简单而极富趣味的戏,成功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形象。剧中蔡坤山嘴毒心善,爱护妻子白李花,如他虽不满白李花赠饭他人而让自己饿肚子,却也未做出伤害妻子及正德皇帝的行为,只是嘴里骂,作势打。席下观众却在看到他委屈的表情及抽打地面的表演中发出阵阵笑声,对此他却解释说:“你看我咯只堂客,远看像只薯砣,近看像只馍馍,日里给我煮茶饭,夜里给我热被窝,你说我舍得打吗?”白李花则是一位善良、泼辣、机智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在得知丈夫从县衙获得大笔银钱时,首先是惊讶,然后与丈夫畅想未来;其次是害怕,认为那是不义之财;最后建议蔡坤山把不义之财作仗义之用,因此有了“散财”一场。其间,白李花的心理情感经历了“惊讶——兴奋——害怕——轻松——解脱”的曲折变幻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白李花作为传统社会中一名农村妇女的善良、机智。她与蔡坤山的日常相处则展现了一位湘妹子的“辣”与柔情。除此之外,剧种还塑造了赏罚分明的正德皇帝,胆小无主见的胡知县,唯利是图的文师爷,略通文墨的三叔公……俨然一幅中国传统农耕画卷。

同时,全剧通过夸张、误会、反讽等手段及方言、俚语的运用,不仅展示了湖南的地域特色及花鼓戏的剧种特点,而且增强了演出的趣味性,正如李渔所言:“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不问而知,为今曲,非元曲也。”⑤“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⑥纵观全剧,上至正德皇帝,下至蔡家冲村民,各色人物的语言在符合人物身份的同时均有一种质朴而天然的意致,如对妻子的称呼是堂客,正德皇帝入乡随俗,亦说“堂客”,蔡坤山随口而出的“送哒狗气力,舐哒猫屁眼。瞎起咯眼睛没留神”,白李花描绘的农家生活是“薯丝拌薯饭,薯粉煎鸡蛋,薯藤做柴烧,薯叶子炒辣椒”等。编剧的喜剧构思通过导演的组织设计,配合演员的精彩表演,将剧场充溢着湖南地域的“辣”味与趣味,让观众笑声连连。

三、以民为本的深刻寓意

该剧“以民为本、以农为本、行善积德”的主题意蕴深深打动了剧场观众,这是其演出成功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⑦中曾指出文艺创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该剧以传统农耕社会的农民为主角,高度赞美了中国农民的善良、热情与质朴,如蔡坤山夫妻散财、施粥之行等。尤其是蔡坤山拒绝正德皇帝赐官一事,展现了蔡坤山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他明白自己不是做官的料,若为官,对一方百姓绝非好事,因此他用自己戴官帽头会疼巧妙拒绝,并且站在公正的角度评判胡知县的为人,说明胡知县在本质上是一个好官,比他更适合做百姓的父母官。与此同时,在剧末借为胡知县支招升官之道时,明确提出做官要为民做主,这体现了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也与当代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相符,与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精神吻合,从而使得该剧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当代社会文化价值。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时至今日已走过近千年的曲折发展历史。在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戏曲这门古老艺术与人民之间密切而不可中断的联系。在戏曲“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地用现代文化和现代技术去发展、完善它,让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完美呈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及独特的美学价值。通过编剧吴傲君的合理编创及演职人员的二度创作,《蔡坤山耕田》可以说较为完美地呈现了传统小戏与当今社会人民的精神联系,对传统戏曲剧目在当代社会如何发展做了较好的示范。

除此之外,该剧简洁、诗意的舞美设计,演员的精湛表演,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精心策划与全力支持等也是该剧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虽然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在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获得了诸多专家学者和民众的青睐,但仍需在细节方面进一步打磨,如蔡坤山应是去县衙讨钱而非借钱,灾民仅凭“朱夫子施粥”便推测是皇帝施粥等的处理略欠妥。即便如此,我们不能否认该剧在剧场中为观众所带去的欢乐及其现实意义,不能忽略主创人员在礼敬传统的基础上,用地方戏曲成功演绎了民间传统故事,探索实践了古戏新传在当代社会的新路径。

(责任编辑:张贵志)

注 释:

①王芸英、龚石泉口述,戈琴记录.蔡坤山耕田(益阳花鼓戏).湖南省戏曲研究所主编.湖南戏曲传统剧本总第31集花鼓戏第三集[M],1982:188.

②王芸英、龚石泉口述,戈琴记录.蔡坤山耕田(益阳花鼓戏).湖南省戏曲研究所主编.湖南戏曲传统剧本总第31集花鼓戏第三集[M],1982:179.

③吴傲君.青辣椒的香味[J].中国戏剧,2019,(11).

④见《蔡坤山耕田》于2019年12月17日至18日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节目宣传册.

⑤李渔.闲情偶寄[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1959:22.

⑥李渔.闲情偶寄[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1959:27.

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新华网2014年10月15日.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