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剧丑角表演
——以传统小戏《瞎子算命》为例

2020-11-14 07:45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戏香火丑角

扬剧,是起源于江苏扬州地区,在上海发展并定型的江苏地方性代表剧种之一。现在戏剧史学界主流通说认为,扬剧的源头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源自祭祀和民间宗教的香火戏,即俗称的大开口。而另一支则是源自民间歌舞嬉戏的花鼓戏,采用弦索伴奏,即俗称小开口。后在上世纪30年代,香火戏与花鼓戏合班演出,正式定型为扬剧,当时成为淮扬戏。

与以跳神说鬼类的香火戏不同,花鼓戏源自民间生活,充满了草根的烟火气息,早期以小丑、小旦、小生三个行当为主,又称为三小戏。在花鼓戏中,保留了很多徽班或者说是清代乱弹声腔中的剧目或唱段。作为一个扬剧丑角演员,我就以源自花鼓戏一支的扬剧传统小戏《瞎子算命》为例,谈一谈花鼓戏中小戏的发展演变和扬剧丑角的表演特色。

《瞎子算命》一剧是一个时长在一个小时以内的单折小戏,在花鼓戏中,这种单折小戏是很多的。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剧目源于清代的徽剧,是徽班早期演出的遗韵,也是花鼓戏受徽班影响的一个证明。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瞎子算命》是由淮扬小曲中的唱本,也就是清曲曲目改编而成。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文化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古今,文化和艺术都是不停交流的,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往往都会不断地经历一个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本地化的过程。即便是唱本,也未必就没有受到其他剧种影响的可能。

真正将《瞎子算命》这部剧目发扬光大的,我认为当属扬剧名丑陈立祥先生。《瞎子算命》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陈立祥先生亲自参与了对这出戏的去芜存菁的整理,使此剧面目一新,大放异彩。剧目所展现出的内容也更为健康积极,浓烈的地方特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极富生活气息的戏剧语言,令这部剧目在改编后广受赞誉,常演不衰,成为舞台上上演频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在前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扬剧香火戏源自于生活,作为扬剧来说,在基本分工上只分男腔女腔,对行当细分较少。然而丑角确实比较特殊的一行,具有极为鲜明的艺术特点。源于生活,展现生活。因此相较于京昆两大剧种,扬剧的丑行表演更加生活化。在演瞎先生的时候,眼睛要尽量翻上去,仅露眼白,虽然并不是非常美观,但是却看上去极为像个盲人。这是扬剧花鼓戏的特色之一,生活化。在拿着竹竿一步一探前行时,脚步比心理活动略慢十几秒,不能以眼传神,只有利用肢体适度加大幅度,以耳代目,用耳传神。

《瞎子算命》一剧中,身段较少,以唱功为主,因此节奏的把控非常重要,念白与唱段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决定了这部剧目是火还是“温”。王瞎子的算命过程,唱白夹陈,主要听唱,对演员的唱功有着极高的要求。念白则是俗言俚语和江湖话术,使用纯粹扬州方言,不挂韵。要求演员一定要做到口齿清楚,白口流利,以[算命调]为主的唱腔,更要如行云流水一样顺畅,才能够让场面紧凑干净,抓得住观众。

事实上,对于扬剧的绝大部分单折小戏来说,丑角的表演更注重的是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不是传统戏曲所注重的程式化。生活的艺术再现,或者说生活动作的诙谐化和仪式化,恰恰是地方戏丑角表演与京昆两个全国性剧种中丑角表演的最根本区别。一旦失去这种区别,那么地方戏丑角的韵味与特色,也将不复存在。

猜你喜欢
小戏香火丑角
清明
财神香火旺
丑角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烧香发财
小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