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老生演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之我见

2020-11-14 17:16王海
剧影月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唱段老生戏曲

■王海

我于1988年毕业于扬州市戏剧学校,同年进入扬州市扬剧团(现为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工作至今。由于专工老生的缘故,相较于小生、花旦和青衣组的演员而言,获得出名和出彩的机会其实并不是太多。但出于对扬剧艺术的热爱、出于对振兴扬剧艺术的使命担当,在三十余年的从艺历程里,自己依然觉得很充实和很满足。本文试从应工的老生行当谈起,对自己近年来舞台历练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加以总结。

一、当前扬剧老生演员队伍的现状

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当前扬剧届的老生演员、特别是专职的老生演员数量是极度缺乏的。以目前尚存的几家国有扬剧艺术团体看,每家专职老生演员基本维持在1-2 位左右。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局面,与地方戏曲剧种的艺术特色与定位相关。众所周知,传统地方戏曲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其余行当能独当一面的作品则较为缺乏。不过分地说,中国所有的戏曲剧种中,除了京剧和昆曲,包括越剧在内的其他剧种都呈现着这样的局面。

当然,老生演员的缺乏倒不是说舞台上就不需要有老生角色的参加。事实上,以才子佳人为主的作品中,大多都需要老生、老旦这样的家长式角色,而这部分角色的演员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职演员是主力、到了一定年纪的生旦演员改演老生老旦助阵、剧团的其他演员客串等等。

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作为一名专工老生的演员,自己虽然觉得有些“凄凉”,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或许这已经是仅次于最优答案的次优解了。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由供给决定,既然适合老生老旦的作品少,那么多余的演员即使存在也会觉得孤寂和心灰意冷。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市场的越剧界里,得到公认的数十个流派中也仅有张(桂凤)派是老生流派,其余皆为小生和青衣花旦。越剧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受众相对较小的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作为老生演员,我们就不需要继续学习、继续钻研业务。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对艺术有清醒的认识,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占据一席之地,进而使得单位的整体艺术水平得到全方位地提升。

二、扬剧老生演员业务能力提升的路径探讨

从艺三十余年以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老生演员需要具备如下几方面的能力,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需要在演出中积累、在积累中完善、在完善中进一步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到演出实践之中……经过如此的循环往复,一名合格的老生演员方能出现在观众面前。

第一、要有规范的程式化思维。如上文一再述及的那样,地方戏曲多以才子佳人为主,上级领导、团部、观众的期待大多集中在小生、花旦、青衣等知名演员身上。老生老旦等往往是配角,甚至是龙套,但是我们的每一次亮相、每一个展示都应该是规矩的、是严谨的,切不可随心所欲,也不可敷衍了事。正所谓红花虽好也需绿叶扶持,舞台演出最终是一种综合化的呈现,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形象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许会有分工的不同、也许会有作用的区别,但所有人都应该敬畏艺术,而对于传统古装戏曲而言,敬畏艺术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程式化的要求去对待人物的塑造过程。如果用一句话去概括老生、老旦等角色在地方戏曲中的作用,我认为是到位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补台而不拆台。而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则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要有规范的程式化思维。

第二、要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这是戏曲界时常被提起的一对命题,我认为对于老生这一行当而言,应该更为侧重于传承而不是创新。这是因为:相较于施展空间更大、唱段更多、形体展示更丰富的小生、花旦、青衣而言,老生老旦的唱段较为固定,形体展示基本趋于一致,观众的认知也基本趋于统一,因而对于时下的青年演员而言,应先求传承,在获得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后再做进一步变革的思考。在日常的排练和演出中,我也特别注重对于传统扬剧中老生知名唱腔和经典折子戏的学习和传承工作。例如,恩师石玉芳先生独创的石派大陆板《白毛女·见喜儿》一段,自己就在不断视听、不断揣摩中逐渐加深对这一唱段的理解和体会。事实上,相较于更加明快激昂的高派堆字大陆板,石玉芳先生的这段唱腔多在中低音区迂回,虽然调门不高,但字字珠玑、句句铿锵,颇有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先生所创立的毕派艺术的特点和风采。

另一方面,从名家名段的角度看,纵观目前的扬剧男声唱腔,《梁祝·单下山》《珍珠塔·三年前》好似是两座高峰,而其余的唱段则构成了一方高原,鲜有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鹤立鸡群的机会。虽然专工老生的前辈艺术家数量也不是太多,但恩师石玉芳先生、姜俊峰先生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经典的老生唱段,作为新时代的扬剧老生演员,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对此加以宣传和弘扬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利用各种机会、在不同的场合宣传和推广《白毛女·见喜儿》等知名的老生唱段,以期能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了解我们的扬剧老生艺术和经典唱段。

第三、要有更为宽阔的艺术视野和创造力。作为老生演员,我们出现在舞台上的机会并不是不多,只是开口演唱和展示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以“看客”的身份出现在台上。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实际上就是站在台上的“观众”,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在综合化的舞台呈现、场景的布置、主要演员的表演等方面,我们将收获到第一手的资料、会获得最为直观的感受。更进一步的,如果能加强导演、舞台监督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我们所看见的、所思考到的、能够涉及的业务范畴将会进一步扩大,进而职业生涯之路就会有新的渠道和转型。近年来,除了做好本职的排练和演出工作,我也在积极如前辈艺术家当年所做的那样往导演的方向转型,或主导或作为副导演协助外聘的知名导演创作和编排了《三娘教子》《板桥作画》《李慧娘》《花轿错》等等作品。

第四、要有爱岗敬业的集体荣誉感。这看似是一句冠冕堂皇式的口号和说辞,实则饱含了当下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德行与职业操守。日常的排练场上,或许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会鞍前马后地为主演服务、台上的聚光灯也只会留给主要演员,可作为老生老旦以至于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龙套演员,其实也同样应该以大局为重,做好自己演职任务的同时,积极学习、观摩其他行当同事的工作,切不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个集体才能变得更好。只有我们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中掌握了别的行当的业务能力,在集体处于危急的时刻才能及时顶上去,不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记得2016 年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吴汉三杀》剧组赴法国演出的前夕,饰演吴母的同事突遇不可抗力情况,一时间在演员的调配上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危困局面。就在此时,秉承救场如救火、戏比天大的职业使命,我毅然从老生跨界至老旦,凭借着日常的积累,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该角色的刻画要点,最终协助单位顺利完成了涉外的演出任务。

第五、要有传帮带的意识和觉悟。近年来,在上级机构的亲切关心下,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青年演职人员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员更是在中国戏曲学院经过了四年的求学深造。不论是学艺的起点还是目前所呈现出的发展态势,都超过了同时期其他剧种的新生力量,从舞台呈现来看,他(她)们确实具备优秀戏曲演员所需的通识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但是,从通识的能力走向扬剧的呈现、从科学的发音走向正统的扬剧声腔,这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专工老生的青年演员,只要他们愿意学习,我定当如同石玉芳先生、姜俊峰先生当年那样,把自己对于唱腔和表演的理解悉数倾囊相授。

三、结语

以上的内容,是我结合平时的排练和演出实践,对扬剧老生队伍的现状和老生演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所进行的一番回溯与总结。三十余年以来,我经历过扬剧艺术的巅峰和盛世,也经历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萧条与低迷。近些年来,经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扬剧艺术又驶上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历经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我作为一名扬剧老生演员和兼职导演,对于扬剧艺术、或者说对于扬剧的编排、创作和演出有了一颗笃定和坦荡之心,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之中,自己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扬州地区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唱段老生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嘻哈跆拳族
戏曲从哪里来
Songs from the Past
京剧行当——老生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