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的拓展研究

2020-11-16 02:05李海燕
艺术评鉴 2020年18期
关键词:道情通识文化遗产

李海燕

摘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以人才作为载体,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以缙云道情为例,将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既能突显高校通识课程的地方特色,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缙云道情等音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其具体措施包括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实践演出等。

关键词:音乐非遗   地方高校   通识教育   缙云道情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076-04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办学的一种重要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远见、通融识见、博雅精神的学生,而不是某一领域或者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需要以学生自身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基本概况,进而理性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扩展知识面,形成较为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当代社会重要课题的全面认识。在西方学者眼中,通识教育是教育的平衡之本,涵养精神并美化心灵,使人身心得以健全发展。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策略和教育思想,将人的本质作为基础,将传统教育的工具色彩和社会本位抛弃,塑造人的价值时,更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主张加强人的开创性和能动性。

为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需要加强对中国学生的通识教育,因地制宜地扩展高校通识教育资源,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提升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中华曲艺文化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将其融入高校通识教育资源中是其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华曲艺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道情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缙云道情作为丽水地区的特色剧种,属于金华道情的分支,在清代初期就已经广为传唱,清朝末期发展壮大,具有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扣人心弦等突出特点。缙云道情主要内容改编自传统戏文、民间故事或实事新闻,也有口口相传的无唱本的表演形式。古时在缙云农村,道情艺人多以门前搭台的形式演唱,社会地位较低,但由于缙云道情富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深受人民喜爱。时至今日,缙云道情已经有百余种曲目广为流传。2016年,通过认真筛选、评定、审核、公示,缙云道情入选第六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缙云道情融入高校通识教育资源中,既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也可以实现缙云道情保护与传承。本文以缙云道情为例,通过将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实现通识教育资源的拓展。

一、音樂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拓展研究

(一)音乐非遗传承现状及问题

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明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其他文明古国不同,我国历史文明从来不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断代,换句话说,即使是远古时期的非物质文化,至今仍有流传。据统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截止到2019年,我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已达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多项,其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45%。但实际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远超出已统计数据,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或者后继无人而早早消亡了,甚至早时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献中只有寥寥数语,已经无从考据。为了防止缙云道情步其后尘而走向消亡,应该加大宣传保护力度,使其在当代迸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着手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与传播知识的源地,一直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是历史发展和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但是在音乐非遗传承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只有更好地解决该问题,才能够将音乐非遗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完美融合。

1.传承人才短缺

缙云道情作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民间艺术,源于民间,也扎根于民间,表现形式以地方方言为主,因此缙云道情的传承离不开缙云这片土地,但同时也加大了传承的难度。缙云道情的传承自古就以口传心授为主,文献记载极少,此后逐渐走向消亡。口传心授的形式还限制着传承人的范围,选择传承人多数是靠从周围认识的人中选拔或者亲友推荐。近年来,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种传统技艺,更愿意选择离开家乡谋发展,留在缙云本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符合条件的传承人数量骤减,这种情况下,缙云道情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

缙云道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并不能像大多数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缙云道情传承人的生活普遍不富裕。缙云道情的学习和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像现代流行音乐通过几年的系统教学便可以上台演出,缙云道情没有系统的文献和教材可供学习和参考,全凭上一辈传承人的经验开展教学,可见其学习难度大,这种投入大、耗费时间长、回报小且回报时间长的艺术表演形式很难被年轻人所接受。在娱乐至上的当今社会,缙云道情这种传统文化市场需求量很小,表演场地、时间无法确定,一般是作为“吉祥物”一样的存在,大多数没有经济回报。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即使对缙云道情传承抱有极大热情的人,迫于现实原因也很难全心投入,只能将其作为副业,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余将学习与传承缙云道情作为兴趣爱好。但是作为要求较高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不能身心投入,其传承效果将不能达到预期。而地方高校作为年轻人才的培养摇篮,正是宣传缙道情保护,为年轻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的最佳场所。

2.传承形式老旧

缙云道情起源于唐朝道教,宋朝时流行于民间,至清朝发展鼎盛,所唱内容主要为民间奇闻轶事,所存文献极少,且大多数都在抗战时期失传了。新中国成立后,幸存的缙云道情传承人才重回大家的视野中。在宋朝,道情与曲牌和词牌结合,涌现出了很多表现形式,但是清朝时,道情的文字材料仅存徐大椿的回溪道情以及郑板桥的道情十段,导致缙云道情传承范围越来越局限。现今娱乐形式呈现多元化,缙云道情这种侧重以方言为表演载体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于传统、传播范围过小,没有市场,也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缙云道情的表演场地主要是公益性质场所或者小剧场,观众少,而且缙云道情这种地方特色浓重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在大型舞台演出,严重阻滞了缙云道情的传承发展。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都如缙云道情一样在传承过程中曾经出现断层或者文字记载的流失,若要将缙云道情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要吸收现代社会的元素,不仅仅是旧事新编与更新演唱故事这么简单,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作为新文化传播的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能够改善缙云道情这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老旧的现状。

(二)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国民对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意识普遍较低,缙云道情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传承人数量逐年递减。若要对缙云道情实施保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国民对于音乐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缙云道情这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地方高校通常将非遗文化教学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类,同时专业教育又分为传承人教育和保护、研究人员教育。以缙云道情为代表的地方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素质理论研究者并不多,若要培养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和传承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缙云道情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其文化底蕴深厚,学习难度较高,并不是短时间内通过专业教育就能完成的。总体来说,要以专业教育的方式培养缙云道情的传承人和保护人,由于其准入门槛较高,以缙云道情作为研究方向设立地方高校专业并不合理,若将缙云道情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在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入缙云道情这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学生对其的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推动地方高校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性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巨大人物力投资以及专业性、理论性要求相比,通识教育针对各学科、各院系的所有学生,准入级别更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保护缙云道情这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场所,在传播与保护缙云道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熏陶,决定着他们未来将会承担的责任,利用通识教育,使这些大学生在未来能够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缙云道情的责任,以此为基础,提升全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缙云道情的保护意识。实际上,已有不少地方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院校开设缙云道情赏析选修课,导致相关专业传承人培养基数过小,不能实现保护缙云道情的目的。整体来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入缙云道情这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通识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但是现今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及专业教育范围广,加强通识教育是保护缙云道情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拓展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的必然选择。

目前地方高校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承担保护音乐非物质文化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在未来,地方高校需要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担负起保护和传承缙云道情这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三)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地方高校将通识教育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情况越来越多,将缙云道情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融合在一起具有以下意义:

缙云道情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融合有利于丰富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缙云道情与缙云当地民生民俗之间的联系紧密,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地方高校在通识教育中融入缙云道情教学,能够发挥地域优势,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缙云道情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融合有利于宣传音乐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缙云道情作为传统文化,是缙云地区的文化瑰宝,对缙云道情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对缙云地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缙云道情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融合符合缙云地区文化发展的需求,能够大力推进该地区的文化建设。

二、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拓展

(一)具体措施

根据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现状和缙云道情的传承与保护的困境,将缙云道情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对于地方高校和缙云道情来说是双赢的,既能够提高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特色,又能对缙云道情起到推广与宣传的作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缙云道情具备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如何与地方高校固有的通識教育模式相融合是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具体措施如下:

地方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兴趣实践课程,组织开展缙云道情兴趣研究社团和兴趣小组,提升学生对缙云道情的研究积极性,鼓励学生学习缙云道情表演的基本技能,并开展汇报演出。

地方高校自主编写缙云道情相关教材。为防止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松散、流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编写一部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缙云道情教学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传承方式和保护要素。高质量的教学材料是保证通识教育良好实施效果的关键。

地方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缙云道情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观看缙云道情的现场表演,切身体会缙云道情的文化魅力,并且现场向传承人学习缙云道情表演基本功,甚至与传承人一起进行现场表演,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深入了解缙云道情。

(二)三位一体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拓展策略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还需要政府文化部门与传承人配合,以实现通识教育资源的拓展。

1.政府辅助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

根据相关规定,地方政府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在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入缙云道情时,政府可以给予地方高校经费支持,这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方高校的财政压力,提高音乐非物质文化宣传保护的积极性。政府可定期到地方高校了解具体实施情况,监督相关款项流向,同时为缙云道情传承人搭建平台,在政策上支持缙云道情传承人到地方高校开展教学,提供更多的场地方便缙云道情传承人训练演出,方便开展地方高校通识教育。

2.传承人辅助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

地方高校通識教育与以缙云道情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前提是学校开展相关通识教育时,能够聘请到专业的老师,而缙云道情传承人无疑是最佳选择。相关规定要求非遗传承人应在合适的条件下开展传承教育,对传承人加以培养,并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实物妥善保管,配合相关组织和群体展开非遗考证保护活动。缙云道情传承人进入地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授课,符合有关规定,既能起到宣传保护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又可以在相关地方艺术院校发掘缙云道情的传承人。

3.教学主导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

传承与保护是缙云道情传承人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宣扬与传承文化的基地和载体。很多地方高校都开设了音乐相关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类人才,在资源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方面具备独特的先天优势。地方高校只有提升对缙云道情保护传承的重视程度,才能实现音乐非遗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地方高校首先需确认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缙云道情后才能通过通识教育将其教授给学生。与专业教学不同,缙云道情的通识教育需要师资结构科学合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识教育的师资核心是缙云道情传承人,其次是与缙云道情相关的研究人员,完善的师资结构才能支撑起科学合理的缙云道情通识教育。

三、结语

以缙云道情为例,将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中,能够扩展通识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本土音乐非物质文化。同时也可以为以缙云道情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有利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设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学习课程,不断拓展与更新通识教育学习资源,推动高校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燕丽,张瑞尧.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3):15-17.

[2]晁红侠.书院制模式下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175-176.

[3]蒋凤丽.从通识教育视角看高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转型[J].福建茶叶,2017(08):173-174.

[4]张连桥.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诺贝尔文学史话”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5):83-85.

[5]张慧.通识教育下高校“三位一体”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01):128-131.

[6]宋希芝.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戏曲教学改革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9(03):124-130.

[7]张静,田荣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07):231-234.

[8]栾岚.高等音乐专业开展满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艺术百家,2018(04):34-38+82.

[9]梁庆东,房文婷.非遗传承与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构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6):92-96.

[10]宋彦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J].中国音乐,2018(05):170-175+182.

猜你喜欢
道情通识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Tough Nut to Crack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