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方法创新性分析

2020-11-16 02:10张艳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岗位管理专业技术工程造价

张艳

摘要: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加快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方法创新性已经是未来长时间的整体发展趋势。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所面临的挑战,其次评估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的创新性管理方法,最后分析管理方法创新性的视角下探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工程造价

由于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中可实操的方法有别于企业,它作为协调社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具体的经济指标与生产任务,因此其竞聘的内容与方式不容易把握,尤其是事业单位中相对更为紧缺的高级岗位,竞争力只增不减,为此本文探究具有一定意义。

一、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所面临的挑战

(一)职工数量增长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为提升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性技术改造,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的所有人员都是创新性技术改造的实际参与者,在完成创新性技术改造后,还应该派专人维护技术系统。所以,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的职工数量表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具体表现在:其一,有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至今,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的职工数量一直在增长,并且不同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1]。其二,专业技术岗位中职工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事业单位开始重视技术,并且注意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让其对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所以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二)职工综合素质高

经过实际调研后了解到,我国许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综合素质在逐渐提高,具体原因包括。其一,中国正在普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能够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本科、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的系统学习,并且还积极实行引进人才战略与鼓励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让更多优秀的人才都能够加入事业单位当中,提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二,最近几年,中国的事业单位实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大部分事业单位由此转向服务型单位,所以会按照大众的需求,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效率,还提升了招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要求。想要应聘的人才必须要满足高要求,才可以进入事业单位。此外,由于事业单位为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制定了良好的薪资待遇体系,致使大量员工共同竞争某一个方位,这也是事单位人才引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本单位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评估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的创新性管理方法

(一)设计主体具有外生性

创新性是在有效性制度的基础上,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内生制度以及外生制度,良好的岗位制度是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前提,因此,事业单位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需要按照自身的定位,成立相应的部门,并设置专门的工作岗位,而且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按照管理、专业以及工勤岗位进行相应岗位设计,同时还需要将初级、中级统计高级技术人才的比例控制在6:3:1。因此,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的岗位,调整初级、中级以及高级岗位的设计,另外,由于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制度设计的核心部门,还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岗位的级别、数量等具体内容[2]。总而言之,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岗位制度属于一种外生性制度的一种,是一项较为系统具体的工作,一旦具体的管理方式与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有关联,就会造成微观管理与公关制度之间出现错位。

(二)尚未匹配实际需求和岗位设置

根据结构比例与岗位数量的设置来看,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2014年国内初级、中级以及高级技术人才的比例大致为53:36:11,相应的岗位结构比例约为2:4:4,除此之外,2015年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上述岗位的實际分布情况为4.1:4.4:1.5,以上各项数据均高于政府制定的6:3:1这一整体目标,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出了一定的问题,即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静态岗位无法适应动态岗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在不断变化自身的岗位责任与工作量,随着事业单位未来规划的明晰,对职工的需求也发生变化。不过仍有一部分指标都是静态的,无法较好地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变化,具体体现在单位内部初级专业人才较多,而中级和高级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而且岗位的总量比较少。

三、管理方法创新性的视角下探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

(一)实行动态管理

在事业单位中实行动态管理,主要表现在聘任人员与岗位设置。第一,对岗位数量及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可以基于自主权落实,围绕事业单位内容开展自主创设岗位,同时建立制度健全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目标的设置岗位,加强其灵活性和管理效率;另外,要根据事业单位中不同的级别设置相应的调控目标,使事业单位享有裁量权力,能够自由分配义务。此外还需设置好每一处事业单位原本应该设置的条件,给其设定合理的浮动范围,从而在岗位上更好地实行动态管理。第二,使应聘人员可以上下动态调整。要想事业单位能够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增加工作人员的增量和存量,使单位活力得以焕发。在此方面,既要实现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自我管理,又要尽快推出岗位聘用制。就前者而言,所谓用人需求自我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可以在管理规范允许的前提下实现岗位权限下放,即用人单位能够按照自身实际用人需求进行自主设岗,并对所设岗位与所用人员进行备案管理,以此提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合理性,推动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质量提升;就后者而言,则要在强化考核与监督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聘用制度下的岗位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约束机制落实岗位管理制度。

(二)改变传统管理观念

鉴于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放管服”改革新形式,管理观念改革成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合理调整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推动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规章制度从外生性规章制度转化成内生性规章制度。其一,由外部经济管理向内部经济管理变化。岗位管理在机构之中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管理规章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不能过于死板,同时还应该抛下传统老旧的管理思路,其二,从单点的思维方式向系统思维方式转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部门的岗位管理方法有自己的一套组成方式;站在岗位管理的方法运行角度来看,不仅包括从上至下的高位推动,还应该有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反馈制度。要想从根源上做好岗位管理,不仅要严抓岗位,还要从系统性、全面性的角度出发,把制度管理方法执行的主体、环境、结果、结构均纳入相应的框架之中,使事业单位中的各项岗位责任共同推进。最后,由输入控制转变为过程监督与结果考核。管理方法落实的重要性远高于管理设计,创建完善的岗位管理方法执行目标、制订行为主体、执行行为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体制,加强规章制度评定,及时处理并解决方法执行和设计方案之中所出現的难题,真实在岗位管理方法上实现自主创新。科学合理的岗位聘用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约束制度对其他各项制度进行监督检查的方式实现,从而实现“庸者下、能者上”。

(三)加快促进方法改革

建立养老保险、岗位管理、工资福利、编制管理以及职称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常态化对话方法,从促进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科学地制定各个创新性方法的定位与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制度改革。其一,要实现岗位设置与职称制度的同步推进,岗位与职称紧密相连是评聘合一模式的重要特征,对此需要岗位和职称管理双部门进行共同探讨,实现对改革后的职称定位与属性的确定,通过理清岗位与职称间关系的方式、结合相关改革举措,实现对岗位聘用与职称评价间矛盾的有效解决。其二,对编制和岗位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由身份管理转变成岗位管理,由“养人”转变成“养事”的发展态势下,原始的编制管理不再适用于岗位设置的参照与依据,必须要重新定位。

(四)科学开设岗位

机关事业单位科学开设岗位是以岗定薪与岗位聘用的关键问题,还能够在岗位管理上提升其科学性。设定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绝不仅仅需要综合考虑岗位总量、結构等,也要依照机关事业单位本身的业务流程特性与发展方向精准定位岗位类型,慢慢完善岗位的管理因素。依据每个细分化岗位制做出使用说明,确立就职标准、岗位名称、工作中的管理权限、岗位职责规定等重要因素,另外还应当明确薪酬水准、创建完善的岗位绩效评估规范、有效设定人员的应聘条件。对此,可以中科院为参考对象,中科院相关人事负责主体充分认识到完善组织管理与落实岗位设置的重要性,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并有所定位,从而更好地建立精细化制度,让机关事业单位在设置岗位时能够更加科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现实状况,专业技术岗位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并且许多事业单位在管理专业技术岗位的过程中,缺少动态岗位的管理体系,从而产生许多问题。因此,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方法创新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综合事业单位的管理现状,采取诸多有效措施,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厍学研.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分析[J].商讯,2020(20):49-51.

[2]贾洪国.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经济管理文摘,2020(13):140-141.

[3]丁华.炼化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定岗定编管理难题破解的探索[J].石油人力资源,2018(1):50-55.

作者简介:张 艳,女,汉族,贵州兴仁人,中级经济师,本科,主要从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岗位管理专业技术工程造价
当代土建类大学生精神追求与学业的和谐
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民办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的探析
工程造价之旅
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的几点思考
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