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就是哲学史”浅思哲学进路

2020-11-16 05:51徐小文
山东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存在整体性

徐小文

摘 要:一直以来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话题人们都在讨论,有认为是一种高深的玄学;有认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式的思政学;有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成功学,有认为是思考如何好好生活的伦理学……无论各家对这一问题持何种观点,这一思考都涉及到如何做哲学这一问题,涉及到哲学研究的方法和进路。本文力图从整体进入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史,对于哲学史的研究应当就是对于哲学本身的研究,但这哲学史的研究又并非纯粹“史学”意义上的研究,而是作为智慧之思,通过对永恒普遍的本源性问题的各家哲学观点的习得与思考,而转向思考我们人自身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寻找如何好好生活的路径。哲学思考涉及多方面,包括经验、知识、智慧等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问题并非纯粹抽象、僵死不动的那种静观的纯粹认识论式的,恰恰相反,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活生生的,比如作为一个人我们总不可避免的要去思考我该如何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所追求的?我到底想要什么?好人如何能够得到相匹配的好报?……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整体性的,因此进行哲学研究,必须要进入到整体领域中,从哲学史入手,既需运用概念,又需回到存在本身,回到现实;也必须要有问题史意识,将学与思相结合。

关键词:智慧之思;整体性;存在;永恒普遍性;问题史意识

一、

如何学习和研究哲学是学术界一直以来讨论的问题,它涉及到哲学研究的方法和进路,涉及到对哲学本质的理解。从学术研究传统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路数:1)纯思辩的理性活动,把哲学仅作为抽象的知识来研究;2)從哲学史这一角度来做智慧的整体性及批判性的考察;3)20世纪以来的囿于语言逻辑和语词概念的分析哲学;4)陷于意识领域的现象学学派。从这些研究进路可以看出,要明晰如何学习和研究哲学,必须首先要弄清楚“何为哲学”。

二、

从词源学上而言,从荷马时代起,起源于philo-的复合名词“哲学”(philosophia)与“智慧”(Sophia)相关联,而philo-的复合词表示一个人的性情,故“哲学”(philosophia)一词表示一个人对智慧感兴趣,故而哲学是爱智之学。作为爱智慧之学,它所探求的是整个世界的本源性的问题,这是永恒普遍性的问题。哲学并不专属于某个特殊的时代或特殊的个体,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所提到的,这涉及到一个时间形而上学的问题,是对整体的思考。因此,哲学所思考的人类的本源性问题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只是表现方式、呈现形态会有所不同。比如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人性论”问题的争论,东方西方一直都在讨论:古代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宋明理学中的心性问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对于人生目的的探讨;休谟、洛克等从经验与理性的分析等。可见像“人性论”这类的关于对人类存在本身的反思的本源性问题横跨东西,纵贯古今,超越了时代,的确是永恒普遍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哲学问题的探讨必须放在一个整体的哲学系统中,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有完整的体系,也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单独是一门哲学,因此对于哲学问题的研究也就是对于整个哲学史的研究,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整体这个绝对者之内,哲学才能摆脱一切有条件的东西,真正展开对自身的整体把握。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对于“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一命题给出了三个层面的论证:1)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史本身是科学的(因为揭示哲学史的内容就属于科学的范畴),所以哲学史本质上就是哲学;2)哲学史的起始点是对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而对于哲学性质和范围的规定又是属于哲学自身的,所以哲学史是属于哲学的;3)哲学是理性的知识,而哲学的发展史是必然性的、有逻辑次序的因而应当是合理的,所以哲学史本身应当是哲学的。黑格尔也承认哲学在进入教育系统成为学科形态后所不可避免要使用到的抽象概念,但是他强调哲学不仅仅是这些抽象概念的反映,更多的应是反思和批判。哲学问题的展开就是哲学自身历史的展开,哲学必须要放诸于整体中考察学习,因此每一个哲学都是具体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环节,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认识不仅是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现实时代,更力图超越他的时代,因为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是就人类存在本身而言的本源性的问题,是任何时代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而最终的真理就是“整体”。“根据其形式,哲学超越它的时代,它是对实质精神的思考,将其本身作为对象。就哲学在其时代精神之内来说,这时代精神是它特定的现世内容;但同时哲学作为知识又超出了这内容,而与这内容相对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超越”并不是指简单的质或量上的超出,而是指一种扬弃、一种批判与反思,这种超越力图摆脱一切对立。

但是对于“哲学史”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是颇有争论,徘徊于哲学与历史或史学之间。如近现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哲学史是关于哲学的历史,侧重史学层面:如胡适所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侧重实证考据,注重文献史料的整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亦是认为中国哲学史并不等同于中国哲学;郭沫若等人采用还原法对文字材料进行研究,以社会史、政治史眼光研究哲学。当然还有一派将哲学问题形式化为纲目,述说为纯知识的转述和堆砌,缺乏思辨性和批判性。还有如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它是以中国传统的哲学问题包括人性论、心性观、天人关系等为纲的,其的确是对哲学史上各哲学问题加以考察的,但本质上还是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的“史”的述说。然而,侧重“史学”方面的哲学史研究注重的是事实性的述说,也就是“是什么”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问题,无疑这的确是需要的,然而作为哲学本身的本源性的哲学史实际上更应该关注“为什么是”与“如何是”这类思辨性、批判性、本质性、根源性、普遍性的问题,这是最鲜活的问题,这也正是后来从康德开始实践哲学复兴,以至黑格尔、列维纳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一直在致力于寻求路径的一个问题——如何打通本体论与伦理学,寻找存在的方式与意义。

三、

正因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是整个人类思想的结晶。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史,因此作为一个对哲学感兴趣并且有志于进行深入研究的哲学学习者,我们必须首先要回归到伟大哲学家的经典哲学著作的文本中,毕竟这些经典著作文本是最能够反映他们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的。这里,笔者主张尽量去阅读原文,因为翻译总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时会存在一定的误解,不利于我们对哲学家原意的把握,我们自己对原文的阅读和翻译其实就是在理解哲学家的思想,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不同的语言。但是回归文本时,我们不可仅囿于对文字、语词和概念的逻辑分析,或者对这些文献材料做如清代以来的考据实证工作,也不能仅满足于对这些思想的纯知识性的把握,更应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诚如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所强调的“沉潜玩味”,要真正进入、理解文本,联系时代共通性问题多加反思,尤其反思我们司空见惯的、由来已久所接受的那些常识性知识,反思我们与那些哲学家所处时代的变化和差异。

其次,哲学史是关于本源性问题的辩证发展史,因此我们对于哲学的研究必须要从哲学问题入手,在潜心阅读哲学经典原著时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如反思某个思想的提出是“为什么”,该问题“是如何存在的”等本质性的问题,并将哲学问题放在整体性的哲学史中加以考察。如关于一与多的关系问题,早在古代哲学中就存在,故此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理清整个问题史的发展,才能真正进入文本,沉潜玩味,理解其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更深入的培养对于文本和哲学问题的反思与批判能力,进行独立自由的思考,避免陷入對于哲学知识的简单罗列及“史学”意义上的实证考据。

再次,还需要结合某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反思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并考察整个哲学史上出现的该问题以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这类问题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超越个体的特殊时代背景来反思扬弃,这样才能更好的进入文本,并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理解文本,因为哲学是超越时代精神的对现实问题的整体把握。当然,在阅读文本时也要做到“无我”、“坐忘”,避免为自身已有的观点和偏见所干扰误导,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到哲学家的问题世界中,达到与哲学家的心灵相契,寻找到新路径。

最后,在对文本的后期处理中,不得不借助于概念,尤其是对于进入到学院体制中的形式化的哲学形态。但是对于某个特定概念,在论述前必须要首先界定厘清其语境范围,而这就需要清楚哲学史上对此概念观点有哪些诠释学传统,从而明确你所要阐释的概念是沿袭哪一类诠释传统的,做到有根有据地“照着讲”。因此,对于概念的界定必须回到哲学史本身,但必须保持警惕,不可完全陷入纯粹的语词分析哲学与对文献资料的史学意义上的考据实证中,概念的界定是论述哲学思想的基本工具。对于哲学问题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是其次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对其论证加以理清,这也涉及到对于哲学知识的掌握。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论述某个哲学问题及思想时,要放到整体性哲学史中反思,需要对整个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动态及研究现状有一个全局把握。但是,进入文本后,还需走出文本,回归现实,思考当下时代对于这一普遍性哲学问题的处理,毕竟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猫头鹰”,哲学是对现世事实的事后反思与扬弃批判。我们对于经典文本的沉潜玩味,从某个层面而言,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实问题,反思现实,回归人类存在本身。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有宏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理性与温情兼并的目光,不仅阅读哲学经典,还需多阅读文学和历史方面的经典,打通文史哲,增强对于整个人类的问题的体悟,关怀现实,避免视野的狭隘。

结语:

哲学是对于整个人类存在本身的本源性的问题的反思,因此它必然要回归生活,这就必然涉及到为学与为人两方面相统一的关系。我们学习哲学必须要在哲学史的整体性视野下考察哲学问题,在抽象的理性思维思考的基础上,必然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回到存在本身,反思当下和各时代所存在的永恒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问题意识,有致力于把握绝对整体性的志向和任务,将兴趣致力于智慧之思,而不只是纯粹知识的罗列、语词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文献材料的实证考据。当然,要想学精学深,这条路极其艰难,这需要我们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贺麟 王太庆等译.《哲学史讲演录》[M].商务印书馆.1959年 8 月版.

[2][德]黑格尔著.杨一之 译.《逻辑学》[M].商务印书馆.1996 年 1 月版.

[3](南宋)朱熹著.(南宋)张洪等编.李孝国 董立平 译注.《朱子读书法》[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年 10 月版.

[4]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2011 年 10 月版.

[5]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11 年 12 月版.

[6]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版.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吴寿彭 译.《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70 年 1月版.

[8]杨国荣.《如何做哲学》[J].《哲学动态》.2016 年第 6 期.

[9]张汝伦.《如何理解“哲学史”?》.《哲学研究》.2015 年第 1 期.

[10]Pierre Hadot 著.黄翠新 译.胡诚 校.《“做哲学”的方法之起源》[J],《现代哲学》,2005 年 2 月.

[11]Pierre Hadot.What is Ancient Philosophy ?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2002.

(作者单位:中共长宁区委宣传部,上海 200050)

猜你喜欢
存在整体性
浅谈幼儿教育的整合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