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古朴 浑然天成

2020-11-16 08:44吴冯千惠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

吴冯千惠

摘要:明代职业画家周臣,虽未属一等画家之流,但绘画能力不可小视,他拥有精湛的宋代院体画技巧,明四家中有两位曾师承于他。本文将结合周臣的画史地位及时代背景来欣赏其《北溟图》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周臣;院体画;《北溟图》

中图分类号:J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5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35-02

据明何良俊《四有斋丛》记载:“周东村名臣,字舜卿,苏州人。其画法宋人,学马夏者,若与戴进庵并驱则互有所长,未知其果熟先也,亦是院体中一高手。”1可见周臣的绘畫基础扎实,在当时也算得上院体画中的高手。史料对他的记载并不多,也无具体出生年月。据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院体别派”一章中介绍,周臣年龄约莫介于沈周与唐寅之间,活到八十多岁。

一、周臣的画史地位

周臣师从陈暹,《苏州府志》上记载:“陈暹,字季昭,号云樵,吴县人,善设色山水、人物,以画名者六十年,不喜亲世务,所交为杜琼一人。”而“周臣,学画于陈暹,其图像大小,古貌奇装,绵密萧散,皆有意态,纤秾冶丽,为世所宝。”2杜琼与陈暹都属吴门画派,也都是苏州人,山水多以元代画风为主。吴门画派从沈周开始兴起,到文徵明进入全盛,遍布整个苏州,乃至全国,后续追随者众多,但无人可以超越其二人。吴门画派的两位重要人物沈周与文徵明,以及到最后并称为“明四家”的唐寅与仇英,都与周臣有着看似毫不经意实则十分重要的联系,也可以说,在明朝的绘画史中,周臣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周臣的老师陈暹与沈周的老师杜琼是好友,沈周是文徵明的老师,文徵明与周臣的交往颇多,唐寅与仇英都师从周臣,同时,沈周在绘画上也授业指导过唐寅与仇英。从这些关系来看,周臣在当时的绘画资源应该不错。

明代李开先在《中麓画品》中写到:“周臣如瑊玏,望之如玉,就之石也,原无宝色故耳。”3形容周臣看起来像玉,但实际上是块像玉的石头,原不是真玉的原因。其中“画品二”中主要写画有六要与画分四病,概括诸家的长短。六要中将周臣的山水归于“老”“劲”“润”,本石则“活”。4四病中,形容周臣人物“枯”,人物树皮云烟“浊”,放笔山树人物则“弱。”5“画品四”中将周臣与吕纪等人归为一等。“画品五”中“:周臣其原出于李唐,有出于小仙者极丑。”6由此可见,李开先对周臣的山水画还比较认可,认为人物欠缺,尤其是小仙,放笔的山树人物也显弱,还将周臣与吕纪归为一等。明王穉登的《吴郡丹青志》中将周臣、仇英列为能品志,称赞道“:鲛人泣珠,龙骥汗血,文豹变而成钱,山鸡吐而为绶......周之创境,仇之临移,虽曰偏长,要之双美耳。”7他指出周臣创造画境的能力很好,与仇英各有优势。周臣的绘画技法相当熟练,与其老师不同的是,他学的是宋画一路,也有可能刚开始学了元画的技法,但主要还是临摹学习宋人李唐、马远、夏圭的风格,他的画作将院体绘画的严密与文人画的雅致结合得很好,深受大众喜爱。一个画家在画史上的地位评估,掺杂了许多复杂的因素,从

广义来说,受大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从狭义的个人层面出发,有家庭背景、经济实力、个人性格与天赋等,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应是是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创出不同于前人绘画的新局面,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创新有可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革新,也有可能是集各家之长,以无人尝试过的方法加以融汇,形成鲜明独特的风格。其中绘画作品中独立的思想也显得颇为重要,而在周臣的画作中由于绘画作品本身作为交易品的性质,也就很难被捕捉到,从而被限制乃至弱化了这种思想价值。

在职业选择上,周臣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志业,将兴趣爱好与职业相结合,在各种宋式风格中创新求变。作为依画为生的职业画家自身有太多局限性,不能随心作画,不利于其风格自由发展,倒不是说作品都不是自己所想要画的,只是蕴含着太多别人的意愿,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又因无法与院体画家一样,有着稳定的俸禄,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即便是不能自由创作,也更容易获得社会地位,周臣只能一边在满足大众需求的画作上锻炼技能,一边在技巧与风格上不断探索,将自己的绘画才能转变成一项事业,通过商业化获得经济报酬,亦被划入职业画家范畴。周臣与学生唐寅、仇英提高了整个苏州职业画家的地位,并使职业画与文人画相媲美,有些甚至超越文人画。他通过大量临摹、研习前人画作,进而发掘自身独特性,虽始终追随前人而未能开创新的方向,但他一直都在不断学习与创作,终生致力于绘画事业。

二、《北溟图》的创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明何良俊《四有斋画论》中:“画家有两种,一以画为消遣者,一依画为生活者。”8明朝中期,苏州因地利环境优越,经济发达,成为奢侈品的聚集之地,绘画作品的商品属性日益增强,交易频繁,商业绘画相应兴起,使得职业画家人数激增,宋代院体绘画的具象再现以及保守缜密的画风在当时是主要模仿对象。明代的君主强制专横,对百姓乃至官员实行强压整肃,宦官得权,致使政权日益动荡、衰败,许多文人士大夫为躲避这种政治局面,纷纷离开官场。隐退官员以及苏州追求安定的文人志士逐渐形成隐居人群,因志趣相投而聚集在一起,醉心于研究笔墨,陶冶情操,形成一定数量的文人画家。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相互交流、竞争。周臣的《北溟图》正诞生于此背景之下,属依画为生的周臣,此画作与其大部分作品一样,只落一个名款,没有题跋与具体年月,也没有记载作画时的心境以及需求方的具体信息。

《北溟图卷》全长135.9cm,宽28.3cm,绢本设色。庄子内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9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北冥本亦作溟,亦经反,北海也。”10但周臣所绘之处并不是苏武牧羊的北海,苏武牧羊的北海据说是现在的贝加尔湖。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七“:庄子云溟,天池也。司马彪注云,溟,谓南北极也。去日月远,故以溟为名也。”11故北溟应是北极的海,是庄子所说的天池。东方朔《十洲记》里记载:“溟海无风而洪波百丈。”12西晋阮修有诗云:“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13元王嘉闾《叶敬常祠下歌》中:“北溟波浪几千里,南山倚石空山纍山纍......南山苍苍,北海茫茫......”14北海波涛汹涌的情景反应在各个朝代的诗词歌赋里。

《北溟图卷》是周臣凭借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体验加以想象绘制,充分显示了他超凡的造境功力。整幅画用其传统而又细密的宋代宫廷画风,营造出平稳苍茫的既视感。作品避免了职业画的俗套,具有文人画的意韵。学的是李唐、马远、夏奎山水的构图方式,但又不拘泥于一种。构图十分平稳,山石人物集中画面一角,从卷首引出的滚滚巨浪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画中水的画法与马远的水图中的《云舒浪卷》《黄河逆流》《层波叠浪》极为相似,只不过周臣此画中用笔更为工谨细腻,不似马远的粗放硬朗。画面中段,湍流的中心漩涡处更是描绘细致,看起来混乱不堪,实则井然有序,层层递进的浪花相互击打,营造出北海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气势。山石则似李唐、马夏,小斧劈皴作体积,用线与皴擦更为圆润。松树弯奇、多枝,似马远,用笔稳重,墨色厚重浸润,显得更为平缓,不似马夏那般激烈。房屋坐立在巨石之上,沿着岩石一路攀岩,与海水形成一条界限,其中一屋面朝大海,屋内稳坐一闲居士,右肘撑靠在后方书桌上,悠然自若地望着窗外的激流,两侧的窗户陡然全开,湍流的海水与静坐的读书人形成强烈有力的对比,从而形成动静谱曲。屋后卷末处,小桥流水的处理与李唐极为相似,一流水从岩石缝隙间流下,到近景处水面变宽,一木桥架在水面上,桥身很窄,仅容一人通行,桥上一花甲老人拄着拐杖缓缓前行,后面跟随一抱琴的书童。

整幅画作设色淡雅,构思精巧。画卷富有变化且绵长的视觉经验,有着延长空间的作用,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构成一幅和谐统一而经久不衰的景象,表达一种长远宏大之感。一景一物的处理显得周密自然,传达出庄严伟岸的感觉。想象畅游其间,观者的视觉沿着波澜壮阔的海水缓缓前行,至将画面推向高潮的木屋里静坐的居士,到携琴前往的老者及仆人告一段落。我们通常视艺术创作为艺术家本身造就的成果,而未对艺术本身有所期望。周臣的《北溟图》不属于纯粹再现身边事物,而是作者在满足其它因素条件下,对内心向往的自由的一种诠释。观者通过欣赏此图,感受到画中平静自由的氛围。此幅画作有着高隐的意蕴,其中无故意而为的典故与风格,画面中的景致独立于欣赏者与表达者之间,在情感上更能触发共鸣。

三、结语

我们通常会有份列表,诸如历来名家大作,一件艺术作品的优劣应是与对观赏者的内在需求产生多少满足度有关,受雇所创的作品也一样,意图在于让绘制出来的成品解决受画者的现实心理需求。明代职业画家周臣,有着精湛的绘画技巧与才能,人如其画,稳重、坚劲,圆润不世俗,有着对文人精神世界的美好憧憬,他的《北溟图》气势浑厚,用笔凝重凈润,全卷严谨朴质,透露出隐秘、圣神之感,是一件将前人作品某部分元素加以组合,从而铸就浑然天成的成果,在绘画技法与构图上堪称完美。他用精密细致的画风,真实再现古代北海洪波万丈的景致,苍茫古朴,意象万千,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闲适隐逸的主题,是不可多得之作。

注释:

1(清)何良俊.《四有斋丛说》卷二十九,明万历七年张仲颐刻本.

2(清)冯桂芬撰.《(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九,清光緖九年刊本.

3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四编明代画论(一)[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第123页.

4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四编明代画论(一)[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第125页.

5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四编明代画论(一)[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第126页.

6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四编明代画论(一)[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第130页.

7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四编明代画论(一)[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第211页.

8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四编明代画论(一)[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第62页.

9(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卷一.古逸丛书景宋本.

10(唐)陆德明撰,郭象注.经典释文卷二十六.清抱经堂丛书本.

11(唐)释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七,日本元文三年至延亨三年狮谷白莲社刻本.

12(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卷一,古逸丛书景宋本.

13(明)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卷八西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清)张豫章辑.四朝诗.元诗卷八,乐府歌行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四编明代画论(一)[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2](英)阿兰·德波顿,(澳)约翰·阿姆斯特朗.陈信宏译.艺术的慰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3](美)高居翰著,夏春梅等译.江岸送别[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5]石守谦.从风格到画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