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助产术”看古典启发式教育文化

2020-11-16 08:44蒋婉茹田芯芯郭晓蓓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

蒋婉茹 田芯芯 郭晓蓓

摘要: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不仅对西方教育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且与我国传统启发式教育文化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因为思想文化的产生往往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因此尽管中西方所处的地域相去甚远,但时间上基本都属于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故我们可以将这一启发性教学思想与我国进行参照,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苏格拉底;不愤不启;精神助产术;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64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97-02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教育发展史上提出了以反诘法闻名的“精神助产术”,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理念,也是古典教育文化的精华之一。这一思想虽然源于西方,但与我国的传统启发式教育文化亦有共同之处,像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方法就是一例。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说,思想文化往往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因此,尽管中西方所处的地域相去甚远,但时间上基本都属于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故我们可以对中西方的启发式教育文化相互参照,以求在获得更深理解的基础上,为现代教育文化的建构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一、苏格拉底与“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是西方启发性教育文化的创始,是苏格拉底在进行授课时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法,又称问答法。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谈话,并且谈论的话题常常围绕着人们所感兴趣的人生问题来展开。在这个谈话的过程中,他假装自己很无知,不断向别人请教问题,并提出不同于对方的观点的看法,使对方发现自己的无知。

第二步是产婆术。在让谈话对象发现自己认知的混乱并对自己的既有认知进行否定之后,再对其进行启发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已有认识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思考问题的正确答案,进而逐步获得真理。这个方法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辩论和教学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学识浅薄,对其一步一步加以启发引导,从而认识真理。它是一种“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循环反复的过程。正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说:“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再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苏格拉底生活在民主政治下的古希腊雅典,当时政治竞争是以辩论和演讲为主要形式,在公民大会和陪审团中,那些获得支持的人往往是能言善辩的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自称自己知道何为善,但是却不去执行,这反而说明了他不知道什么是善,恰恰证明了他是无知的。相反,一个人知道何为善,必然会行善,而不存在知善而不行善的行为。因此,他通过精神助产术来启发引导人们从无知而不自知变为知无知而知其所不知,发现真理,知何为善而行善事,从而实现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二、我国传统启发式教育文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性教育思想,这两句的意思是“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要把问题搞明白而不能明白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不能说出来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宋代朱子对此有以下解释:“愤,房粉反。悱,芳匪反。复,扶又反。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程子曰:

“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由此可知,“愤”就是指学习者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想要去弄明白却又无法弄明白时的一种矛盾的、急迫的心情,“悱”就学习者在思考一个问题之后想要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却又没办法表达清楚的一种状态。因此,师者对学习者进行开导并加以引导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就是“启”,而师者帮助学习者整理学习思路并鼓励引导他清楚准确的将其表达出来即为“发”。

春秋战国时期“,不愤不启”等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应运而生,想从教育思想上来解决当时社会的道德逾矩问题。当时的教学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这一伦理思想展开的,教师通过传授何为“仁”并体现在何处这些已知的知识,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最终接受并掌握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意图建构一个“仁”的社会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统教育学者身体力行,注重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从而帮助他们掌握真知。

三、“精神助产术”与我国传统启发式教育文化的联

(一)历史背景相同

二者产生的时期在轴心时代,这是一个东西方共同进入一个人类文明大变革、创造性思维意识集体迸发与进取的时代。苏格拉底出生于希波战争赢得胜利之际,成长在希腊盛世时期的伯里克利时代,当时正值全希腊各地的智者云集雅典,给雅典带来了自由辩论发展的新思潮。我国古典教育思想所在的春秋末期正值社会处于一个剧烈的制度转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经济迅速的发展,同时带来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开发,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一些实力强大的贵族开始争权夺利,社会道德沦丧。中西方当时所处的社会都处在一个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道德思想,进而完成社会变革的状态。

(二)教学方法相同

他们都采用了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启发诱导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方法,都属于新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而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精神助产术则通过提问、回答、反问、修正、再提问的方法,从而启发引导使学生习得正确的知识。而我国古典教育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常常通过一答一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掌握知识。

(三)教学培养方向相同

二者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都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他在其中扮演了无知者的角色去询问学生关于问题的答案,并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反问学生,进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而颜回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可见,孔子善于采用一步一步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的方法,用古典文学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同时用礼节约束他们的行为,进而增加学生对求知的兴趣,达到“欲罢不能”的學习状态,从而主动学习。

(四)都注重道德修養的培养

苏格拉底说“:我试着劝告每一个人,首先应追求品德与智慧的完美,而不要总想着钱财之类的身外之物,对于国家,也应该先求立国之本,而不是谋取利益。”这与我国古典教育文化所主张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要求学生学习文献知识,培养德行修养,对国家品性忠诚,对他人言行守信的思想不谋而合,都说明教育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德行修养。

此外“,精神助产术”也彰显着西方教育文化的特殊性。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掌握学习中所学知识。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但是他们所学的知识还是对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进行思考,还是具有单一性。而我国古典教育的主体在学生,而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度思考,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其能够“举一隅而三隅反”。苏格拉底还提出“美德即知识”,将德育等同于智育,以教育青年为己任,关注人的道德问题。他认为“美德”是指做善事的原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会并且掌握的知识。他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的,“无人有意作恶”,“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于无知。”而我国古典教育思想尽管提倡智育德育并重,但并没有把智育等同于德育,为了解决社会具体的道德沦丧问题,我国古代学者提出了教育伦理化,要求人们掌握伦理道德,即“仁”的思想。认为德育高于智育,学习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习“仁”的道德伦理思想,而智育只是为了培养更好的道德修养,智育只是“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教育的侧重点方面,苏格拉底认为“思”比“学”更重要,他在进行教学时,并不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这种问答辩论的形式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而我国古典教育更注重于“学”,认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从中可以得出我国古典教育文化主张学习更为重要,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否则会陷入苦思冥想而得不到答案的困境。“精神助产术”的运用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会由于学习者自身知识的匮乏而造成学习困难的现象。因此,苏格拉底的学习方法更适合于那些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而不是所有人。而我国古典教育要求学生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掌握,广泛学习,主张学思并重;教学时强调有教无类,即使你没有任何知识基础也可以进行学习,并不会存在不理解所学知识而无法学习的现象。因此,该学习方法适用于所有想要学习的人。

四、“精神助产术”对现代教育文化建构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当前的新课改规定教学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精神助产术注重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进行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积极践履因材施教,降低学生的自卑感和挫折感。基于此,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注重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教学不能只注重智育,更要注重德育

精神助产术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道德问题,其教育目的都偏向道德伦理方向,认为道德衰败就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在现代化教学中,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不能知识一味的学习知识,而忽视了对道德修养的培育。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思想多元化已俨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只有在智育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正确道德伦理思想的引导,才会培育出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才不会使他们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三)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苏格拉底曾通过问答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在现代教学中,也应把学生当作主体,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举一”,再结合实际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反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39-40.

[3]曹丹.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教育思想[J].北方文学,2017(20):156-156.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
自信对人生的影响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你会用“三个筛子”吗?
又多学会一首歌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又多学会一首歌
苏格拉底的遗憾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苏格拉底的快乐
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