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语言的关系研究

2020-11-16 05:52赵炜民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关系研究音乐语言

摘要:音乐与语言的关系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它们如何起源,它们何时起源,它们如何交织,它们孰先孰后,它们如何演化,它们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各个时期究竟扮演什么角色等等。经过数千年讨论,音乐与语言的关系究竟如何,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语言”和“音乐”的概念界定、辩证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二者的关系,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看待和理解音乐的本质及其存在,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

关键词:音乐;语言;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7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51

音乐与语言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任何一种文化之中。人人无师自通于母语,人人无师自爱于音乐。音乐与语言都是以声音的各种基本元素为基础所构建的表达交流系统。就其基本的属性而言,它们都是人类特有的且又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声音系统的感知、产生和交流能力。

一、音乐与语言的起源和概念界定

(一)音乐与语言的起源

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可以分为连续性假说和非连续性假说两种:连续性假说认为,语言不会是突然之间出现和形成的,而是由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早期的前语言系统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非连续性假说则认为,语言是人类演化过程中在某个时间段中突然出现的,跟人类基因突变和演化过程是有关系的。

关于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人类在创造语言之前,就已经开始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声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后来。随着人类劳动活动和群聚生活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节奏的劳动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

(二)音乐与语言的概念界定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而音乐也是以声音为媒介,用在一定规律下的乐音组织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二者皆由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同样用声音作为载体,前者易于“表词”,后者善于“达意”。

语言是精神的物质化,音乐是物质的精神化。音乐与语言两者之间,其相同与差异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都运用声音的基本元素来建构高阶的表达系统,但所利用的基本元素侧重点和达到的目的效果却有所不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和体会到来自生活的事件、人物、喜怒哀乐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具象的思维,是“理性”、“准确”的表达;音乐却不能以直接的方式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的全部形象和特征,听者只能在感受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时产生一种精神体验,是“感性”、“朦胧”的。语言可以直接表情达意;而音乐则是唤起情感反应,引发感情共鸣。

二、历史上关于音乐与语言关系的论述

历史上关于音乐与语言关系的论述,早在音乐诞生之初就已开始。音乐由完全人声到器乐的独立,主调和复调的循环往复,感性与理性的周而复始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音乐和语言的关系一直是历代作曲家、理论家研究的古老问题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中世纪复调音乐的禁锢中走出来,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以札尔林诺为代表的反宗教改革作曲家反对音乐有独立存在的权利,指出了音乐的依附性,认为音乐不可能独立于世俗的、宗教的歌词意义而存在,音乐从属于歌词所在的语言本身。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伽利莱批判复调,倡导单旋律音乐,认为复调音乐有一种音乐超越歌词的趋势,使音乐缺乏了对内容的清晰表达。而单旋律音乐更加真实,能够保持人的自然本性。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争论再一次阐述了音乐和语言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器乐演奏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音乐家们普遍认为器乐演奏完全可以准确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和内涵。理智的歌词与感性的音乐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结合。

启蒙运动中拉莫由于兴趣所致,把器乐音乐的地位看的非常高,为器乐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为语言文本仅仅是依附在音乐上的附属品。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则认为只有歌曲才是唯一合法的音乐。

作曲家们在音乐历史发展的交叉进行中获得真理,这条曲折中前进的道路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所以,音乐中可能“包含着音乐以外的”东西,正如诗歌中“包含着文字以外的”事物一样。

三、音乐与语言的辩证关系

基本构成元素上有诸多差异,剥离音乐和语言基本元素具体内容上的差异,两者在高阶范式上的建构,用“数学模型”的眼光来看仍有众多同构。当表达感情的音乐与传达立意的语言完美结合时,才能给人以完整的审美感受。可以说,当音乐与语言同时共存时,这种联系就体现的更加突出了。

(一)音乐是语言表达情感的延续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音乐和语言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音乐用七个音符来传达万事万物,语言则用万千文字来表现万千世界。当然,人类自有语言表述以来,一直在力图用语言恰当、准确、充分的表达对世间万物的描述,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但我们知道,在某些特殊时刻以及情感抒发的细节方面,语言往往是不能充分表达当时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的,所以才有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说法等。往往在这个时刻加入音乐会起到事半功倍、推波助澜的效果。音乐虽然不能像语言一样具体描述事务的本质特征,但是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表现,在语言说明无法引深的关键时刻,如果加入适当意境的音乐,可以把人們内心的情感引发出来,起到加深认识和情感共鸣的效果。

巴德曾经说过:“语言是理性的工具,而音响和手势则是心灵的工具”。语言与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但是语言的声音是可以表达具体语义的,而音乐中的声音是不能表达具体语义的。因为语言的描述可以具体到事务本身的特征和细节,所以人们利用语言描述来表现自己的体验,再现事务的特征和事件现象的具体过程。从这一层面上说,语言表达是人类的理性过程。而人类情感是变化和微妙的,无法用语言的确切语义加以直接表述,或者说如果用语言的确切语义进行表达,会极大的限制听众情感的想象空间,使听者无法将故事的描绘与自己的情感世界进行连接,所以也就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音乐是表达内心各种微妙情感变化的有效途径,它会巧妙的延伸语言的情感,把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听众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让听众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与语言所要描绘的情感意境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语言表情达意的深层次目的。于是就有了“词尽之处,音乐应运而生”的说法。

(二)语言辅助音乐的理解

音乐是多种要素结合一道的,涵载着一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的、活跃、流动、组织有序的音响过程。音乐不能以直接的方式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的全部形象和特征,听者只能在感受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时产生一种精神体验,是“感性”、“朦胧”的。音乐与语言结合最紧密的艺术形式当属声乐专业。每一部

声乐作品都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结合的艺术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音乐是语言表达情感的延续,而语言也完整的解读了音乐的写作背景、故事脉络、思想情感的内容,辅助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每一首声乐作品都会反映出一个时期的政治面貌、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的内容,因此为了正确的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境,就必须运用语言解读的方式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风格、歌词的内容和情感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内容,为作品的演唱做好准备。所以在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不能單纯地只用声音和技巧去演唱,而应该在演唱的同时,运用语言解读的方式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歌词,把歌曲的美感与歌词的艺术魅力共同表现出来。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语言的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音乐旋律和文学语言的发展构成了音乐和故事的发展脉络。音乐善于抒情,语言善于叙事,二者结合可以完整的表达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思想。所以在演唱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做好技术上的准备,更要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对作品的写作背景,歌词的含义、创作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这些必须都是依赖于对作品语言的解读来完成,从而使人们准确地传递歌曲的情感。这也是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最大的区别,在音乐领域里,只有声乐艺术具有确切的文学语言表述,这种文学语言形式的加入,赋予音乐完整的表现力。让音乐表现从“模糊”、“朦胧”的纯感性状态发展成为可以表现具体事件过程、人物形象特征和复杂情感表现的“具体”、“具象”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完美状态。

可以说,把音乐和语言基本元素具体内容上的差异进行剥离,可以看出,两者基本属性的内在构造有许多相同之处。正如许多科学家认为音乐也具有自身的“语法”,这种“语法”主要体现在音乐将诸如音高、节奏、强弱、和声等基本音乐元素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形成音乐语句的体系。例如,音乐特有的可类比于语言文字的单元结构乐音。乐音作为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之一,在一定规则的组织下,与其它音乐元素构成具有一定乐思美感的乐句,这正是类似语言中文字作为语言的基本单元,按照语言组织规则组成完整的语句是一样的。

虽然音乐与语言在某些组织规则方面有相同的构造,但是音乐和语言在交流和受众层面上又有根本的区别。语言虽然是作为人类交流、交际的最基本的工具,但是不同国度、不同地区所形成的语言系统是有较大区别的,所以如果没有进行必须的专门语言训练,在没有专业翻译的情况下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乃至不同民族的人们是无法进行正常交流的。而音乐却被称为“人类共同的语言”。虽然音乐不具备细腻而又庞大的语义概念系统,也由于文化传统差异的的影响,致使各个国家、地域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但是音乐的魅力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优美的音乐从来不需要翻译才能交流欣赏,音乐所具备的那种强大而广泛的情感唤起,可以让所有人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   赖寒,徐苗,宋宜颖,刘嘉.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J].心理学报,2014(03).

[2]   蔡丽娇,陈锦秀.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08).

[3]   蒋存梅,杨玉芳.失歌症者对音乐和言语音高的加工[J].心理科学进展,2012(02).

[4]   江海燕.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音乐学,2006(01).

[5]   张秀明.《暗示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外语,1997(02).

[6]吴洁敏.什么是语言的节奏——汉语音律研究札记[J].语文建设,1991(05).

[7]   杜亚雄.语言和音乐的关系[J].中国音乐,1990(01).

[8]   杨荫浏,李妲娜.谈中国音乐的特点问题[J].中国音乐,1981(01).

作者简介:赵炜民(1972-),男,汉族,宁夏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声乐演唱专业,硕士研究生,任职于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关系研究音乐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