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小城镇发展研究

2020-11-16 06:09张雨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乡村振兴

张雨桐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得乡村和城市共同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连结点,可以更好地带动乡村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就贵州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探索贵州小城镇发展路径。

关键词:小城镇;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贵州贫困地区小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研究”(编号:YC[2018]12);贵州省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模式及效益研究”(编号:YJSCXJH[2019]051)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14日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的问题。目前,我国仍有5.6亿人生活在农村,占全国人口的40.4%。根据新型城镇化,若城镇化率达到70%~80%,差不多相当于发展国家的初步发展水平,那么城市应当承接从农村的转移人口达2.7亿左右,同时仍有3.5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转移人口,包括生活、就业等资源空间;二是城市的发展对于乡村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应当有机结合,同步考虑,不仅要考虑乡村层面的经济与社会建设,同时应当考虑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整个乡村的发展。

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关键连接节点,其发展对于乡村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贵州省来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的实施对于全省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自2012年贵州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示范小城镇建设后,成果显著,但同时与全国情况类似,小城镇的发展仍旧存在发展动力不足、人才流失、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二、贵州小城镇发展现状

(一)贵州省城镇化进程。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农业与农村相关问题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并于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问题。自此,我国的城镇化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贵州省根据国家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省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贵州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2000年贵州省城镇人口有896.49万人,仅占全省人口的23.96%,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省城镇人口上升至1,176.25万人,占比将近上升10%。截至2018年末,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3.96%上升至47.52%,基本达到全国各省份平均水平,具体见图1。但与全国城镇化水平对比,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仍旧差距明显。从城镇化率来看,全国城镇化率于2010年基本达到了50%的水平,而贵州省在2018年末才攀升至47.52%。因此,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贵州省农村人口仍旧占据绝大部分,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贵州省来说意义重大。其次,由小城镇承接农村转移人口来看,2000~2018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人口54万人,而小城镇作为重点承接农村转移人口的区域,其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图1,数据来源于2000~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贵州省统计年鉴)

(二)贵州省重点特色小镇发展情况。2012年8月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并列出100个重点扶持的示范小城镇,希望通过这100个重点扶持的小城镇发展,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整个贵州省小城镇加速发展。2012~2015年,贵州省率先应用“镇村联动”的发展模式,创建了“8+X”的小城镇项目建设标准,重點建成了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以及移民安置型的特色山地示范小城镇。2016年,住建部批示了403个中国特色小城镇,其中贵州省15个镇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省份第二。截至2018年,贵州省100个示范小镇累计建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8+X”项目4,000余个,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全省小城镇人口数量比2012年增加200万人,带动全省城镇化水平上升5个百分点。

在100个示范小镇中,各自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以及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的小镇。因此,本文选取了兼具产业带动与资源禀赋的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剖析,以找到贵州省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

1、简介。茅台镇位于贵州高原的西北部,西靠大娄山脉,北靠遵义,临近赤水河畔,是川黔水路交通的枢纽,赤水河航运贯穿全镇,同时有仁蔺、茅习、遵茅、茅台高速公路在茅台汇聚。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征文化以及自然风光,使得茅台镇称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片区。茅台镇的产业发展起始于盐产业,清末民初,作为赤水河畔重要的交通口岸,贵州省2/3的食盐由茅台镇运向各地,由盐产业逐渐名声大振后,赤水河畔的小镇白酒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酒产业作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80%以上的白酒均产自赤水河畔,由此也带动形成一大批酿酒小镇,其中茅台镇为重要的代表。

2、发展情况。茅台镇共6个社区,22个行政村。截至2017年末,全镇共有人口11.05万人,城镇化率47.09%,当年贵州省全省城镇化率46.02%,略高于全省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总收入11.2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20元,是当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1.8倍。2017年第二产业收入为387.12亿元,白酒工业收入占比80%以上,白酒产量21万kL,其中茅台酒产量4.2kL。可以看到,茅台镇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小镇,以白酒产业为主,整个镇将酒产业的一系列加工链条纳入其中,包括酿造、生产、加工和包装等产业链。茅台镇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和创新导向阶段。清朝末期至1990年,茅台镇主要依赖赤水河畔丰富的资源要素与交通枢纽进行盐产业和酒产业的发展。1990~2000年,茅台镇名声逐渐盛起之时,恰逢中央政府决定加强小城镇建设时期,茅台镇先后成为“全国小城镇重点建设集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财政体制改革镇”等各项试点基地称号,由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目前,全国白酒的销售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茅台镇在竞争中走出独具特色的酱香型白酒产业道路,形成创新导向的产业发展趋势。

3、存在的问题。茅台镇从白酒产业所带来的产业优势与经济增长可以作为全国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借鉴,但在新型城镇化布局下,由于酒产业的过于庞大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布局杂乱以及产业单一化等问题逐渐浮现,使得整个茅台镇的优势逐渐缩小,酒产业对于整个区域的支撑与带动也出现疲态。首先从整个生存空间布局来看,茅台镇是沿着赤水河岸发展而来,因此城镇的规划建设是顺应赤水河的流动方向的,同时由于赤水河专产白酒,因此多数酿酒厂的厂房均沿着赤水河的河岸建设,由北至南,呈带状延伸。经年代更替发展,酿酒厂房成为整个茅台镇的主要建筑,生活区主要集中在赤水河北部,赤水河南部以及河岸边界均遍布酒酿厂房。这样的空间布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镇区的居住空间与工业空间交织一体,同时工业产业用地占据大部分空间,不断挤压居民生活空间,造成整个镇的居民生存空间质量低下。随着酒产业的逐渐扩张,从前期的仅在河谷处建设的酒厂逐渐扩展到高地,不仅阻碍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破坏原有的特色山体景观,阻碍小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贵州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居民生活环境差。我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低于发达国家,而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水平更为低下。具体表现为,第一,公共交通建设水平低下,公路狭窄,交通拥挤,道路质量差,从而造成乡镇交通不便。由于小城镇的城市规模小,面积狭窄,因此在进行规划布局时,与大型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交通建设层面,大型城市地广且道路交通需求高,建设水平高,而小城镇一般就是几条中央街道与主要公路干道。第二,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第三,缺乏优质的公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居民的文化、休闲设施缺乏。对于小城镇来说,在承接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是吸引人才必要因素,若果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农村富余人口更愿意到大城市寻求更好的机会,而城市的多余技术、资金和人才也不会转移到其中。

(二)产业结构单一,布局混乱。贵州省的小城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优势资源或产业带动发展的示范性小城镇;另一种是不具备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的普通小镇,其中占据大部分的是普通小城镇。对于普通小城镇来说,居民构成大多为农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来维持保障日常生活,一般小城镇的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发展滞后,并且缺少优势产业带动发展,造成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普通小城镇不仅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同时存在层次低下的情况。普通小城镇的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底端,一般是初级产品的加工地区,且企业规模较小,造成了小城镇缺乏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低下的現实。

2012年贵州省重点扶持100个示范小镇,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这些小城镇中多数为具备优势资源禀赋或特色产业带动的示范性小镇,它们自贵州省开启重点培育扶持之后迅速发展,优势产业迅速壮大,带动整个小镇走上高速发展道路。但这些示范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前期优势产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以及过于重视产业发展从而给居民生活造成空间、资源和环境上的挤压等。比如前文所分析的茅台镇,优势的酒产业带动整个小镇高速发展,但却出现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是由于整个小镇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于偏重于酒产业,从而忽视了小镇本身具备的资源产业,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滞后,同时工业产业的过度发展给小镇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再如,民族文化型小镇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的“千户苗寨”,它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完整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由此依靠当地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而“千户苗寨”的发展仍旧停留在资源要素禀赋的消耗阶段,依靠本身具备的苗族历史文化,再加上我国形成的民族风情旅游浪潮才得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小镇来说,原始资源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后期能否摆脱初期发展阶段,寻求发展动力,仍是类似“千户苗寨”这样小镇发展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小城镇与大城市间缺少市场交流,定位不合理。贵州省的多数小城镇通常是作为行政中心存在,是农村农民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中心,与中心城市和外围的乡村组成了垂直的传统城乡体系。在这样一种体系下,小城镇的市场活动较少,缺乏和中心城市的市场交流,因而经济发展缓慢,产业规模越来越小,这同时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忽略小城镇的发展,体制政策优惠向中心城市甚至是乡村倾斜。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死循环。重点从产业分配和资金获取层面来看,政府拨款一般按照行政层级逐级而下,上级政府一般会将优势产业项目留给自己,资金也会更多流向发展势头好的区域。小城镇位于大城市与乡村交界的边缘地带,一般不具备交通枢纽、港口和边界等区位优势,由此导致小城镇缺乏融资渠道和产业发展机会。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贵州省部分小城镇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优势或是产业优势实现了迅速的崛起,在中心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了很好地承接与沟通功能,但大部分小城镇仍旧处于传统的功能模式,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与定位。

四、乡村振兴视野下贵州小城镇发展路径

(一)传统小城镇发展成为特色小城镇。根据聚集—扩散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小城镇出现的目的在于承接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吸纳城市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缓冲和介质。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到达成熟阶段,贵州省侧重中心城市的建设政策方向也逐渐转向了城市外围的人居环境、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此时与城市外围接壤的小城镇成为重点发展对象。传统的小城镇受制于机制体制和传统思维模式,无法发展,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小城镇应当向特色小镇转型,从原始的依附于中心城市的角色、乡镇公共服务中心的角色,转变为与大都市、乡村共同发展的平行区域经济个体。(图2)

基于贵州省示范小镇的发展模式,传统小城镇应当借鉴其发展经验,走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具体而言,特色的小城镇是区别于行政服务中心与产业园区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一定的居民社区服务功能的综合独立的发展区域个体。特色小镇一般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文化内涵定制发展道路,建成特色的旅游类、文化类、产业资源类的小镇。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明确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首先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完善,其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创新机制体制,吸引更多的技术、资金与人才进入。在前期建设完成后,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招商引资,争取大型企业产业进入,从而带动整个城镇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还应当重视企业的后续发展动力,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扶持。企业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肩负创新和带队作用,为企业和小城镇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二)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多数特色小镇与全国小城镇发展情况类似,都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居民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前期进行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从而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后续发展应当走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一个城市的发展应当与外界区域交流融合,形成一个交相呼应的发展体系,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特色小镇来说,也是如此,应当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的具备完善社区功能的生活型小镇,注重交通、通讯、利于投资的发展型小镇。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与制度体系。

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小镇多数由龙头产业带动,这其中不乏工业产业,比如说酒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这些产业均会产生大量废水,那么做好废水处理与水资源保护对于整个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完善小城镇的环境质量监督机制。目前贵州省关于小城镇的环境保护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约束还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因此小城镇的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必须强化。三是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特色小镇,都在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而在此过程中,存在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滥用与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文物古迹。为使民族特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进行,严禁过度开采与开发,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四是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居民的关键作用。作为特色小镇的决策者、管理者与建设者,小镇中的居民应当担负起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由于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多数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应当注重对小城镇居民可持续发展观的多渠道宣传与教育,着力培养小城镇居民的公德意识,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共同实施的背景下,乡村得以发展,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通道与介质,对于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小城镇主要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多为农业种植或其他简单的劳动,因此为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小城镇应当鼓励发展新型农业,同时鼓励城市企业搬到小城镇中去,鼓励乡镇办企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城市过分拥挤的问题,解决城市病,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解决乡村中的农民就业问题。其次,促进城乡之间资源的双向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点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乡村往往不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为使得乡村与小城镇居民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机会,可以将城市的优良教育资源向小城镇转移,使乡村和城市能够同时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志科,吴江.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9(24).

[2]王兴骥,陈绍宥,韩镇宇.贵州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9.32(04).

[3]李海英.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9(12).

[4]陈前虎,司梦祺,潘兵.浙江省小城镇特色成长的机制、障碍与路径——可持续发展的扩展模型及应用[J].经济地理,2019.39(11).

[5]刘秉镰,朱俊丰.新中国70年城镇化发展:历程、问題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

[6]杨玉珍,黄少安.乡村振兴战略与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衔接及其连续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9(06).

[7]李晓斐.城乡一体化:小城镇理论的反思与扩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3).

[8]杨传开,朱建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

[9]申立银,魏小璇,陈洋,熊宁.基于案例研究的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水平诊断[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6).

[10]张丽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脉络分析[J].调研世界,2018(06).

[11]段小力.生态文明视域下西部民族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J].农业经济,2018(03).

[12]陆艺,姚莉.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城镇体系优化对策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1).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小城镇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