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孵化创意:少儿水墨创新教学初探

2020-11-16 02:29张敏玉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孵化创意

张敏玉

摘 要:为改变单一化、指令性的水墨画作业要求,造成的学生个性与创造力不足等实际问题,笔者提出“孵化型创作”这一新的学法加以破解。本文以浙美版第九册《泼墨山水》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巧玩造形”、“赏探创景”和“评画悟法”三大举措以及多样教学妙招,对此作深入的阐明。

关键词:孵化 创意 水墨创新教学 要略

“孵化”是一个用心孕育的生长过程。孵化型创作是教师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通过组织“接触”、“浸润”、“赏析”、“对话”、“操作”、“解构”、“游戏”、“表演”等活动形式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和个性思维的积极参与,经历了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的孵化历练,激发、派生出多样化创意,创生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在此,笔者以浙美版第九册《泼墨山水》一课教学为例,来谈谈少儿山水画“孵化型创作”导引的具体要略。本课旨在引导孩子感受泼墨山水画墨色淋漓、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学习运用“泼墨”、“点缀”的方法表现山水之美。下面主要围绕“巧玩造形”、“赏探创景”和“评画悟法”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巧玩造形

真正的艺术一定是发乎于情,起自于思,这是一切艺术活动的起源和本质。而“玩”强调的正是趣味性、原初性,在“玩”中获得意味的生发和认知的生长。本课,教师引导孩子在多样玩法中造形,主要分以下三步走:

(一)徒手画奇特形

孩子会画各种各样的形状,徒手画形不在话下。导入环节中,师生一起用手当画笔徒手画形:先确定起点,再通过“上去下来,出去进来”的方法让线条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最后回到原点,一个形状就完成了。在此,孩子进一步认识到形状是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只要改变线条的形态,就能创造出千奇百怪的形状。

(二)随意泼浓淡形

“泼”是本课最主要的创作表现方法。但孩子对“泼”即熟悉又陌生,說熟悉,孩子会“泼”,对“泼”这一动作有着切身的体验,说陌生,孩子还没有尝试过“泼”墨,对泼墨的方法不甚了解。

为此,教师首先通过一个与孩子当前认知略有冲突的趣味任务引发探究欲。教师问:“你能不能用泼墨的方法造一个奇特的形状?”孩子不禁窃窃私语起来:墨还能泼?泼墨还能造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明确任务要求:用水、淡墨、浓墨泼出一个有浓淡变化的奇特形状。随后,孩子们分小组来到试验区进行自主尝试(见图1)。孩子一开始不敢泼,慢慢就变大胆了,动作越来越潇洒,形状越来越奇特,连泼的方法也越来灵活:有的先泼浓墨,再泼淡墨;有的先泼淡墨,再泼浓墨,还不过瘾,再在上面泼水、淡墨、浓墨,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其间,教师手拿平板电脑在小组间不停走动,关注孩子表现,搜集典型性尝试成果,充当着一个观察者的角色。

等孩子充分探究回到原位后,教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中的同屏功能将孩子的作品同步到大屏幕,孩子们一看不禁哈哈大笑,这样的形状也太奇怪了吧。随后教师放大其中的几张作品,问:“猜一猜,它是怎么泼出来的?”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这个形状中间浓,两边淡,可能是先将浓墨泼在中间,然后再在四周泼水和淡墨,将浓墨冲淡。”有的说:“这个形状的淡墨面积特别大,只有边上有一点浓墨,可能是先泼了淡墨,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泼了一点浓墨所形成的。”

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孩子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并根据其发现与回应,顺势作了“淡泼浓”、“浓破淡”两种泼墨方法的提炼引导。

(三)妙法变肌理形

一个形,除了浓淡之变化,还可以有哪些特效可以使之达成创变呢?听取回答之后,教师引导孩子再来学习一种新招法——撒盐泼墨法:先撒盐,有的地方撒得多,有的地方少。再运用两种泼墨法进行泼墨。最后用餐巾纸把水分吸干。这时,教师突然将画面定格(见图2),并抛出问题:利用撒盐法进行泼墨表现有什么独特之处?孩子瞪大眼睛仔细观察撒盐后的画面,发现原来一整块统一的墨色里面又出现了许多小小的不规则的、不同墨色的图形,使画面产生了斑驳的肌理感。原来我们平常吃的盐还能画画,真是太奇妙了。

孩子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又顺势推出了一个任务:选择一种构图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一个有肌理感的奇特形状。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见图3):有的对撒盐法很感兴趣,就小心地撮一点撒在纸上,泼上墨汁后发现肌理不明显,原来是盐放少了,于是就马上改变策略,多撒一点盐来增加肌理的效果;有的泼撒好后,发现把板拿起来左摇右晃,会促进墨汁的流动,甚至改变其流动的方向,使形状更加奇特。

孩子投身其间开心地玩耍,在玩耍中探寻最佳的泼墨方法,品味“泼”的自由奔放和独特韵味,创生出了各式肌理形,为下一步小景点缀奠定了基础。

二、赏探创景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这里,教师引导孩子通过对名作、示范和学件的赏探,来学习创景方法,提升图形联想力、创意构思力和个性创造力。

(一)赏名作悟点景法

教师先呈现了一个从名作中解构出来的独特形状(见图4),问孩子:“这个形状像什么?”孩子回答:“我觉得像一条金鱼,鼓出的地方就像是它大大的眼睛。”“我觉得像湖泊,远处还有隐隐约约的河堤。”教师再问:“那你觉得它像一座山峰吗?你能把它变成一幅山水画吗?”在充分调动孩子好奇心的基础上,教师呈现出事先解构好的裸露的山石、树、房子和小舟(见图5),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在画面上进行组合,并配以解说:张大千爷爷把这个形状当作是山上茂密的树丛,并在下面添画裸露的山石,然后再添画树、房子和一叶小舟,一幅山水作品就完成了(见图6)。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不禁发出感慨:这也太神奇了吧。

随后,教师又组织孩子集中欣赏了张大千的多幅泼墨山水画,感受画面中粗犷豪放和精细别致之间的极致对比所带来的蓬勃张力。这一环节,孩子初步了解适形点景的基本方法,感悟其独特魅力。

(二)观示范学画小景

教师通过现场示范和录播示范的方式,帮助孩子掌握适形联想的方法,可以较好突破“点景表现”这一学习的重难点。教师提问:这个局部我们可以怎样添画?(见图7)有的孩子说像棵树,教师随机示范添画树枝和树叶,而有的孩子说像一个正在攀登的人的躯干,教师就添画头部、四肢和攀登的绳索,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块悬崖上凸出的石头,可以在上面画亭子,教师便请孩子上台试一试。通过这样直观的示范,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形状可以有不同的联想,同一个形状也可以有多个角度的联想,就看谁能顺形而动,依形而变。

紧接着,教师播放了自主研发的“小景点缀”微视频,对整个泼墨形状进行通盘联想与点缀,来营造画面的意境,让画面讲故事。过程中,教师还配上了解说:这里是瀑布,我先用餐巾纸擦出对面的山石,再添画长短不一的水纹。这里是小溪,我就画几块小石头,先用线条勾画出石头的形状,再用皴擦的方法表现肌理,最后点画青苔。这个小黑点多像小树干,我就在上面用线条勾勒出树干和树枝,再点上树叶,注意树冠整体的形状……(见图8)孩子边看边发出贊叹声,有的说:“好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勾点皴擦的方法真好用”,还有的说:“餐巾纸也能画画?真的好奇妙!”

直观且重点突出的微视频拓展了孩子的思维,为孩子的创作表达提供了方法上的示范和引领,有效解决了其眼高手低的通病。

(三)试学件探添新景

在欣赏名作、观看示范的基础上,孩子尝试运用多媒体学件进行自主尝试,切身体验创作构思与表达的过程。

教师在白板上呈现了一个奇特的形状,并提供了许多与孩子生活密切关联的小景,如攀岩的人、照相的人,还有房子、树、亭子等。教师抛出问题:“你能上台将这些小景合理地组织在形状之上吗?”

孩子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教师随机点名一位孩子上台演示,并请台下的孩子当好小参谋,有不同的想法可以随时提出来。孩子运用白板的移动功能(见图9),将亭子移动到了“山腰”上,将鱼儿放在了“小溪”中,将攀岩的人放在了“峭壁”上……台上的孩子移来移去玩得不亦乐乎,台下的孩子指手划脚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忙活,也不急于阻止。不一会儿,一幅添加了很多小景的画面便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添景时的审美判断力不够,导致画面缺乏美感,于是通过问题引发思考,发现审美的规律。教师问:“从大小上看,你认为还可以怎样变化?”有的孩子说:“山中的小景整体可以再小一点,这样才能突出山的雄伟。”有的说:“山上的小景应该比山下的小景更小一点,来表现出山峰高耸入云的感觉。”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运用白板的放大缩小功能进行演示,帮助孩子直观感受小景须“小”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边利用白板的蒙尘功能擦拭出事先隐藏好的、富有艺术美感画面(见图10),边对画面的艺术组织方法进行小结:画面组织时要有疏密变化和留白,来引发观者的无限想象,使画面产生深远的意境。

这一环节中,师生在直观感受、体验探究和审美判断的过程中,共同孵化出新的审美法则,提高了视觉素养,明确了创作要求。

(四)据素材构画中景

素材卡能帮助不同层次、喜好的孩子更好地构思和表达。这里,教师为孩子精心准备了手绘的小景点缀素材卡,素材卡里有许多与山水相关联的“人”和“物”。造型方式也非常简单,以线条为主,辅之以点和面。人物造型对孩子来说是难点,这里,教师采用了漫画大师丰子恺“无脸人”表现方法,五官不全,主要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凸显出了人物的动态变化。

孩子们在素材卡的帮助下获得了灵感,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作品(见图11):有“黄山一角”,烟雾弥漫的黄山顶上有一个亭子和两棵迎客松,山脚下的小溪中有几条小鱼在玩耍。有“山中隐者”,山中有一条小溪,有名隐者在这里钓鱼,旁边的茅草屋是他的家。我们不禁为孩子的创意点赞。

三、评画悟法

师生在互动评画中交流收获,凝练智慧,最终获得学法的迁移。这里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习方式推进:

(一)比较悟创作法

结合作品交互点评,教师问孩子:你觉得今天的水墨课和平时的水墨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给了你哪些新的收获、新的感悟?

孩子们直抒胸臆,有的说:“平时的水墨画我们都是画出来的,但今天我们是泼出来的。”有的说:“泼墨山水将大气与精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水画是不同的。”有的说:“泼墨山水创作时需要我们根据泼墨的形状进行想象添加,这跟平时的创作方法有点不一样。”

通过比较分析与反思交流,帮助孩子回顾、梳理创作历程和方法,使之对泼墨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二)拓展新创作法

课堂拓展环节,教师呈现了现代画家姜宝林的山水画作品(见图12),引导孩子进一步感受艺术创作的多元性和艺术创新的价值及意义。教师提问:这样的山水画作品又有怎样的特点,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姜宝林爷爷的作品又一次打破了孩子固有的、习惯的水墨表现方式,带给了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这些作品好像都是用线条来画的,跟我们刚才学习的泼墨山水的方法又不一样。”有的说:“这些作品带给我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感觉,不过也挺好看。”还有的孩子有了新的探索计划,说:“我想尝试先用餐巾纸来涂抹出山的形状,再用笔进行勾勒,肯定也很有意思。”

教师对于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进行总结:“艺术贵在突破,艺术贵在创新,唯有如此,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才会更好地向前发展。”以此来点明美术学习的主旨,唤起孩子不断创新水墨表现

法的探索欲望。

《泼墨山水》一课虽结束了,但是由“孵化”所引发的愉悦、自由、个性与创见,却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变得丰盈而有所期待。孩子们的作品也成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块的墨色和周遭留白相得益彰,童趣的小景赋予了作品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我们学传统技法,但又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也是水墨“孵化型创作”的方向和价值追求:水墨学习要对接传统,但更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从而洞开一个水墨学习的新世界。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

猜你喜欢
孵化创意
青蛤苗种繁育技术及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孵化”研究
纸品手工艺术创作技法浅析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广告创意设计中的视觉传达策略探索
浅谈运动品牌标识的设计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北京众创空间发展对策分析
CDIO理念下构建软件人才孵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