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儿童的重要生活方式

2020-11-16 02:17白雪
艺术大观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美术儿童

白雪

摘 要:从儿童原初游戏式的涂鸦到借助图像自我表达,再到基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其间蕴含着儿童自我生命的初始萌动及生命成长中的艺术发展演变。美术作为儿童感性能力激活、审美创美意识建立、艺术思维品质提升的最重要载体,有效承载儿童爱游戏、爱自由、爱探索三大天性,已然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伴随着儿童身心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传统形式的美术教学多采用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和较为单一、保守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灌输式教学。本文强调的美术创意课则是结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从儿童生活方式出发,基于席勒“艺术来源于游戏”理论,开发趣味创意美术课,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培养儿童爱自然、爱生活、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能力,使儿童的生活方式更加艺术化、优质化,实现美育生活化。

关键词:美术;创意课;儿童;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3-0-02

“美术创意课”被寄予“觉醒创意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厚望。但过分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致使“美术创意课”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甚至造成适得其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教师成为创意的主体取代儿童思维、“美术创意课”的内容与儿童生活疏离;表现形式过于模式化,以变相“智罚”取代应有的美育而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存在重“术”轻“美”、重表现轻表达的价值取向。与校外美术教育因迎合家长与社会的审美价值而被动接受“成人审美”式評价相比,校内美术教育具有其独特的自由空间——校本课程开发,可保障儿童绘画自由的空间和权限,成为能够真正有效实施“美术创意课”的阵地。[1]

一、游戏与儿童美术

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是介于婴幼儿时期所具有的一种全然情境限制与成人思考之间的过渡性阶段。游戏使儿童的发展定向于未来,是儿童规范且解放自身的辩证工具,是儿童成长为“人”的必经路途。在儿童的游戏中,自我与外部世界、现实与梦想、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可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对游戏中的儿童而言,梦想世界的真实并不亚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他们在游戏时满怀热情,创造种种幻想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席勒说“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2]

二、“美术创意课”的行动研究范式建构

“美术创意课”以发展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采用学习进阶理论架构课程模式,力图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现认知进阶、思维进阶、知识进阶与能力进阶。实现美术创意思维从单向到多维、从平面到立体、从基于当下生活到应用于生活。创设两大模块内容,分前后两个阶段实施,每个模块设置三个典型课例。(见图一)

第一阶段实施内容:从儿童与生活、儿童与自然、儿童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拓展三个方面开发课例。《看起来像什么》《日常用品的联想》《一杯水的联想》均采用“借物想象”的形式进行,所借之物,即联想所依托的媒介均来自日常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自然物象:云、水、山、石、树、勺子、铅笔、书包、衣帽等学生最为熟悉的事物出发,观察概括形体,并展开趣味联想创作。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建立美术创意思维意识,能够对自然与生活中观察到的物象展开自发的多维想象,进而提升学生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

第二阶段实施内容:基于第一阶段儿童已具备的创意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把握儿童富于幻想、乐于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乐于动手探究的特点,开发有效承载儿童梦想与未来生活接轨的趣味职业素养课《环保能手》《服装设计师》《皮影戏》,逐步由单纯的游戏式图形联想习惯培养到创意表达思想、创意应用于生活的过度,实现创意思维的持续提升。

三、行动研究第一轮实施

(一)“美术创意课”第一轮实施效果

第一阶段的美术“创意课”有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与自然,并从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创美意识,逐渐形成美术创意思维习惯。其价值已不仅仅是美术创意活动,而是呵护儿童心灵与精神的重要载体。不论儿童身处伊顿公学或是伊拉克战区,都可以不受限制的结合身边事物展开想象,从而丰富、趣味、优化其精神世界。儿童无力改变身处的周围客观物质世界,但却可以丰盈、富足其内心精神世界,构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也提升了本阶段课例广谱性适用的实践价值。

(二)“美术创意课”第一轮实施反思

第一阶段的三个课例均来自学生生活与自然,美术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儿童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应对所处环境有所感受与思考,三个课例均指向这一目标。实施中存在问题如下:缺少学生动手参与的立体创意活动,学生没能实现从平面创意到立体创意的思维过度与提升;课例实施中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仅局限在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合作中的分工与合作,团体意识与合作意识没有体现。

结合以上反思,调整第二阶段计划:从引导儿童关注自然和生活向关注社会的拓展;从基于儿童生活、呈现生活,到应用生活、引领生活进阶;从平面化创意呈现向立体创意呈现的提升;从个别学习为主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化。

四、行动研究第二轮实施

(一)应用、引领儿童生活的“美术创意课”——创意思维应用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重点围绕学生当下所学知识与未来生活关系的搭建。

《中国教育发展规划2035》基本理念第六条指出“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能力为重,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努力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童年是一种原型,更是梦想的聚居地。实际操作游戏是儿童梦想中未来生活的映射,实际操作游戏是提升儿童创造性的有利方法。以尊崇儿童的天性为前提,给予儿童自由,放飞儿童的梦想。在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展现儿童梦想的作用,促使儿童心理发展健康茁壮地成长,并在实现梦想的游戏操作中萌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形成职业素养。作为教师,能够做的便是为学生打造畅游梦想的足够空间,从而在真实的感知体验中感受创意与生活的关联。

(二)第二阶段效果与反思:三个课例均基于创意应用生活、美化生活进行设计与实施,围绕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学生兴趣、审美、创造力、价值观为主展开课例内容。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儿童能力差异,教学中采用展现学生个性的个别学习与发挥多元智能的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且在合作中实现能力的互补与共同成长,既充分、集中、有效展现了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又在合作中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和集体分工合作的有效性,体验集体创作的成就感,从而强化集体协作意识;作品的呈现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活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论从学生作业或是学生对话均可看出第二阶段的“创意美术课”不仅是热热闹闹的“玩”一堂课,而是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通过团队协作体验服装设计、舞台艺术设计、灯光设计、陈列设计、导演等多种职业,初步建立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从儿童生活爱游戏、爱探索爱自由的天性出发,提出美术是儿童重要生活方式的观点,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学习进阶理论的趣味课程模式,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展开教学实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儿童美术创意思维和创意思维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实践中发现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学习方式差异。因此,除坚持进阶模式的美术“创意课”开发与教学实践外,还需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挖掘学生间的同伴促学与互动协同效应,展开更加系统的研究。在今后的美术“创意课”研究中,拟尝试教学空间场域的拓展,开展更多跨班级、跨学科、跨校区以及跨地区的学习者个案跟踪式研究,从不同视角探索进阶式“美术创意课”学习效果的可行途径,实现美术来源于儿童生活、优化儿童生活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席海燕.游戏:想象与规则发展的场域——维果茨基的游戏观透视[J].学前教育研究,2015(04):9-14.

[2][瑞士]让·皮亚杰著.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美术儿童
美术篇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六·一”——我们过年啦!
台湾当代美术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